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决策参考
学考选考特性功能、质量控制及其完善——基于“浙江模式”的研究1-7

摘要:在新一轮高考改革模式下,浙江省的学考选考与高考深度融合,学考与选考既自成体系又交叉重叠,学生成绩对参考群体的高依赖性,考试更趋高利害与高风险化。根据学考选考的性质与功能定位,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把握好成绩曲线的形态与关键节点,核心是试卷难度结构的设计及实现,基点是遵循教育测量方法与技术规程。要充分发挥学考选考对教学导向功能,努力构建难度控制数学模型,积极探索不同科目与考次之间考试等值的有效途径。

教育改革深度复杂的现实解读——以学生与教育改革远近距离为切口8-15

摘要:假如教育改革没有学生的实质性参与,这样的教育改革究竟能走多远?这样的教育目标设定可否真正达成?本文认为,学生与教育改革距离的似近似远、或实或虚、若显若隐,实际彰显的是既进入深水区又进入常态状的教育改革的“深度复杂”,这种“深度复杂”的重要表征是“集体无意识”,并且以“不自知”、“不易知”、“不去知”三种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其论证理路是:先理清学生距离教育改革哪些近了,哪些远了,哪些看似近了又实则却远了;再揭示近与远之间集体无意识的认知逻辑与发生过程;进而警醒对教育改革深度复杂的敏锐度与辨识力的不可或缺与自觉反思。

“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16-21

摘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种隐喻,其暗示的事物是有关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虽然可以从理论上论证其显而易见的假命题性质,但它在客观上却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故其产生的负效应和危害不可忽视。而要消除“教育起跑线说”的负效应并非旦夕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自觉,更需要政策的引导、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监管。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育现代化研究
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文化透视22-26

摘要:反思百余年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遵循特定时期社会变迁的历史节律和树立开阔通达的国际视野,坚持基于国情的本土立场和扎根实践的创新勇气,把握教育现代化动变的价值重心和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前沿阵地,“上海教育经验”及其背后的海派教育之深厚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做更加深入的个案剖析,以期从区域文化层面进一步求索教育现代化变革成功的内在动因。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独特样例——基于上海的历史考察27-34

摘要:上海教育的历史可分为宋代兴学前、宋代兴学后、近代开埠以来三个阶段。上海教育在第一阶段远逊于中原各地区,在第二阶段开始兴起,在第三阶段迅速崛起为全国翘楚,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新教育思想的策源地、现代教育探索与试验的园地、中外教育交流的窗口。上海的地缘文化特质营造出上海教育崛起的区域效应,促使上海教育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样例。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核心素养研究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35-41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新的重要指导性文本,必将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分析和建议具有时代特征,也反映了迄今为止人们在教育问题上思考的成果。就其中的文化基础来说,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与文明人和现代人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从理论的角度可以说,人文底蕴是文明人的基本标识;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这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评价范式视角下的核心素养评价42-47

摘要:评价范式反映学业评价的取向,可分为经验-分析、诠释、批判-理性评价范式,它们为探讨核心素养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大的思考框架。本文认为在三类评价范式基础上,可从评价目的、评价焦点、学生评价地位、学习动机与态度的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其他课程内容评价的关系、核心素养之间的评价关系、评价任务类型共八个维度来探讨核心素养评价的应然形态。结合分析维度,经实践考察表明,核心素养评价总体上隶属某个特定评价范式,但也涉及其他评价范式。这些研究结果对我国未来开展核心素养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核心素养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48-55

摘要:在当今世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多数国家与地区都通过评价来引领课程改革,把课程标准开发与基于评价监控的课程实施纳入统一的框架内。开展核心素养评价时,注重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变革或新增标准化测试、编制跨学科素养评价工具、丰富和拓展表现性评价的形式与范围、采用资格证书等。我国开展核心素养评价也应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框架和水平表现,综合考虑评价的各方因素,探索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并采取多样化措施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

南京:2017春季学期起小学生可免费“弹性离校”55-55

摘要: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为全市小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缓解“放学早、下班晚”导致的部分家长接孩子难问题。南京市政府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学研究
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理论立场56-63

摘要: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关于“转变学习方式”存在着三大认识误区。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学习方式的本质是学习的具体发生机制和整体的现实形态,而“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在普遍的意义上,是学习是否真实发生、意义是否真实生成的问题;在特殊的意义上,则是学习方式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主体的符合度与适切性问题。鉴于此,面向未来的当代学校学习,以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基于并超越对象性、单向度的以知识内容为主的学习,协调和融通学习的多种领域类型和多维目标层次,走向反思批判、方式多元的整体主义学习,是更加合理的现实选择。

中国教育学会调查报告显示 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吸金”超八千亿63-63

摘要: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12月27日《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

教学决策的伦理品性及其生成64-70

摘要:在现实当中,教学决策存在一定的伦理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功利化、偏狭化的教学决策取向;过分随意和专断的教学决策方式;伦理向度被遮蔽的教学决策过程。事实上,对教学决策的认识与把握理应摆脱技术主义的陷阱而观照其伦理品性,其意义在于促进教学决策的合理有效,规避教学伦理失范的产生,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体来说,教学决策伦理品性的生成需要教师的专业道德信念与道德思维能力、完备的教学伦理条件与积极的教学心理环境。基于以上分析,要实现教学决策伦理品性的生成,可以将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养以及着力于改善教学决策的伦理条件、取向、方式与过程作为主要的实践路径。

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2017年度工作推进会70-70

摘要:2月7日,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召开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2017年度工作推进会,回顾总结2016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进展情况,研究部署2017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深化、内化、明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71-75

摘要:摸清教师教学观念的现状,促进其转变,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通过对2375名教师的调查发现,课改以来教师的浅层观念发生了一定转变,深层观念仍比较传统,多数教师观念存在自我矛盾的现象,很多教师观念模糊。在深化改革阶段,要以教学方式观转变为抓手,重点转变县镇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深化;通过行动研究,带动教研理性化,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内化;通过表达的个性化,加强观念独立性,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明晰,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自觉。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75-75

摘要: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2016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对各地2014-2016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以下简称全面改薄)进行专项督导。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取向”小学教学模式构建76-80

摘要:大数据所具有的将教与学的数据显性化的特征,为已经历了近十年探索的“科学取向”小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大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实证取向将使小学教学更趋科学,能够更好地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为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提供实证信息。为实现上述转变,我们以自主开发的适应性学习系统为平台起点,尝试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取向”混合教学模式。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处理好个性化与标准化、线上与线下、个体创新与集体智慧等三对关系至关重要。

叙事德育模式建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81-84

摘要:所谓叙事德育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我建构的一种学校德育模式。叙事德育模式不仅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其内心自主建构起道德的美好世界,而且致力于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建构美德,收获幸福。“师生幸福”是叙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叙事德育模式的建构为实质性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实效低下”问题提供了好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及教师评价方法研究——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F0002-F0002

摘要: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教师发挥着培养大量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人才的作用,所以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关乎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由孙河川撰写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一书,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及教师评价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