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决策参考、专题、论坛、视点、国际比较、记者视线、热点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8-3855
  • 国内刊号:31-1772/G4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591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1.56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发展研究 2015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决案参考

城镇化背景下低端民办学校的发展困境与发展能力建设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大量低端民办学校应运而生。长期以来,低端民办学校面临生源素质起点低与不稳定、师资选拔标准低与高流动以及资源来源不稳定且持有量少等发展困境。但与此同时,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存在的大量学龄人口、国家民办教育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对低端民办学校所持的心态也为低端民办学校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为更好地促进低端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使学校在合理发展能力提升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外部支持条件,主动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增加低端民办学校自身发展能力。对于违反办学要求底线的学校,管理部门应采取必要的退出措施。
1-6

“高考移民”的新动向与治理策略

摘要:高考移民是高考户籍制的一项天然顽症。当前,高考移民的新动向包括:利用政策空隙提前空挂户籍与学籍,以异地高考为外衣;利用私立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作掩体,假借异地高考或冒充本地考生;利用“高考扶贫”政策进行省内高考移民。为此,应严格执行异地高考政策,避免“两地”无法报考困境;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校、户籍管理部门协同治理,加强民办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提高“高考扶贫”地区考生户籍与学籍年限要求,探索基于考生综合信息录取机制。
7-12

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

摘要:“学区房热”近年来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学区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学区房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教育、户籍、规划、财税等公共政策不合理、不配套的结果,并从全方位完善公共政策的视角,提出了破解学区房问题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13-17

小学课外补习对初中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北京市某初中九年追踪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为探究小学课外补习对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北京市某初中全样本学生的九年追踪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社会地位等学生背景之后,学生在小学阶段参与语文、数学和英语补习对其初中阶段在相应学科上学业成绩的影响各不相同;整体来说,小学一年级参加语文或者数学课外补习对初中相应学科的初始成绩有负影响,小学高年级参与补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起始成绩,但对初中三年的学业增长速度有负面影响。
18-25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儿童观与教育

摘要: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26-32

风险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学校教育应对

摘要:风险社会是一个“人造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是一个“孤独个体”普遍化的社会,是一个被“恐惧文化”所笼罩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存在着不少道德困境,包括科技伦理的失效、道德与价值共识的困境、道德冷漠的蔓延等。面对这些道德困境,学校教育应该开展责任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对话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社会行动能力。
33-37

“表达”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及其路径选择

摘要:作为人之为人品质发展程度展示的表达,诉说着道德教育目的,诠释着道德教育过程,成就着道德教育结果。然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由于施教者主体性的膨胀和道德多元性承诺的生成,个性表达、深层表达、真实表达被遮蔽和消解。这需要创设有效的道德教育表达制度设计与运行环境,在积极回应道德教育表达问题的同时建构表达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双向建构来提升道德教育表达的品质。
38-43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全科教育

重新理解小学全科教育

摘要:小学全科教育是以学科作为儿童理解社会生活的媒介,通过课程整合,帮助儿童养成将来应用的能力和习惯。小学分科教育则是以学科作为教育目的,使学生积累片断的知识和机械技巧的训练。两者在教育目的、对待学科的态度、对学科功能的认识以及如何看待儿童上具有差异。小学全科教育是社会发展、小学教育发展、知识观革新和心理学进步的产物。它需要实现三大整合:改造学科,实现学科与生活整合;更新教法,实现学科与儿童整合;创新学校,实现儿童与生活整合。小学全科教育实施效果受教师观念和能力、工作负担、评价方式、班级规模、教师专业权力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44-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受教育权平等下的差别对待研究

摘要: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应当完全平等。现实教育领域存在的基于优长、阶层、民族、地域等的差别对待,大多是出于历史和现实利益考量的折衷、过渡之举,不具有长久的制度正义性。受教育权平等在形式上依赖于法律条文的规定,在实质上则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要改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应重在对权利的经济背景进行合理调剂,而不是改变权利和机会平等的法定规则本身。在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各种差别对待措施应当逐步弱化并最终取消,从而使受教育权平等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得以统一。
58-63

农村学校社会资本的现实缺陷与重构路径

摘要:城乡学校的深层差距实是社会资本的差距。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审视,农村学校所拥有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在质与量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农村学校社会资本的重构,既需要各级政府的制度化保障,又离不开农村学校自身的理性积累。
70-76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课程与教学

简论小班化教学规程——兼谈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的区别

摘要:随着小班化教学范围的扩大,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绝大多数小班化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却鲜有改变。为此,小班化教学规程的研制及其使用可以提供相关思路,从而将小班化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77-82

教学研究中的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之争

摘要:教学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反映为教学研究中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的争论。领域一般教学研究秉持形式优先性的观念,强调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通过教学形式化而获得普适实用的理论工具用以指导教学。领域特殊教学研究则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个方面证明了教学的领域特殊性,强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领域一般和领域特殊之争的实质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争,内容与形式之分是论争的根源。考察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发现教学研究中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之间除了差异与对立,还存在相反相成、相容共存的互补关系和相互佐证、互生互长的互动关系。教学研究的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之间的矛盾在互补与互动的层面上能够得到解决。
83-8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

摘要: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教师预设拟要培养的,而是作者/编者创生知识所蕴涵的。教师预设拟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常表现为抽象、孤立,从而使其功效呈现为虚位、臃肿与标签化;作者,编者创生知识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明确,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而作为作者/编者创生知识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至少有三:一是洞察知识创生之意,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奠定根基;二是遵循情知互动之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指明路标;三是彰显精神成人之本,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灌注命脉。
90-94

遮蔽与澄明:学习的过程属性刍议

摘要: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由于课程知识的过程性存在、学习主体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及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使得学习具有过程属性,学习的过程价值表现为其生成性与发展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属性,使得知识学习对象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学习结果单一化,为彰显学习的过程属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用过程思维、复杂思维和关系思维来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价值,丰富学习过程。
95-99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师发展

师德之反思:德性的视角

摘要:教师是个功能概念,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止于教师的个人修养,或者教师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而应该体现在其本质性的职业活动之中。在区别了教育者与促进者之后,本文认为作为促进者的教师,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是师德修养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师德的心灵原动力,通过高质量业务水平促进学生主体成长是师德的行动准则。
100-103

论教师的课堂学习力

摘要: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课堂学习是教师成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家的关键路径。课堂学习力是教师自我教育的生长力。作为教师生命能量的课堂学习力揭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展现出由课堂关注力、课堂判断力和课堂表现力组成的内在结构。提升教师课堂学习力的关键是让教师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而且知道这么做意味着什么。具体而言,就是以背景性知识凝聚关注,以结构性范例形成判断,以创造性空间促进表现。
104-112

自我发展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动力

摘要:自我发展力于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容小觑的动力源,由信仰力、学习力、转换力三大驱动力构成。其中信仰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基因,它折射了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业的尊崇;学习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动能,是应对信息时代知识碎片化危机的锦囊;转换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法门,也是顺应教育改革浪潮的题中之义。
113-116

基于实践统整的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实践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对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进行统整。应该说,走向实践统整既是实践取向理念的基本诉求,也是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是学前教育课程的本质要求,还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反观当前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界定模糊,实践特质笼统隐晦;课程学时分配不当,实践课程缺乏活力;课程内容分化碎片,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实践环节缺乏统整,经验层面低效徘徊。为此,需要通过整体设计统整路径、交互设置课程结构、突出目标实践指向、全程渗透实践内容、统整课程实践场域等措施,推进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