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07年第03A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21世纪的挑战:大学的使命、通识教育与师资的选择1-7

摘要:哈里·李维斯(Harry R.Lewis),1968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学院,1974年获得美国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秋天成为哈佛大学的教师,1981年成为哈佛大学Gordeon McKay计算机科学教授,1995—2003年担任哈佛学院院长,2003年因其优异的教学成就被授予哈佛学院教授头衔。2006年,李维斯教授出版了一本有关高等教育的著作,名为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中文译名《没有灵魂的卓越》),中文版将于2007年下半年在中国正式出版发行。 2007年1月12日,李维斯教授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的安排下,假座上海商城与上海高等教育界的同行进行交流,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挑战:大学的使命、通识教育与师资选择”的主题演讲。本刊常务副主编董秀华博士应邀前往,并征得李维斯教授同意,将其演讲的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公私属性的思考8-11

摘要:用萨缪尔森的产品概念采界定高等教育产品的公私属性,并以此来分析高等教育的全球性、浮现的世界市场和全球公共产品,那么以是否国有来界定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就行不通了。若从社会特性来区分产品的公私属性。那么全球的高等教育产品只能分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类。由于公共产品往往在市场上生产不足,所以,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私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内在属性有现实意义。

作为大学的大学——从第三部门视角剖析公民社会“大学”的内在机理12-14

摘要:公民社会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作为第三部门的现代大学的积极参与,而这种参与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安排,但目前政府与企业的制度逻辑,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有效选择存在负面影响。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必须超越传统的公私两分,秉持“好”的理念,这样才能产生“好”的制度。

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思考15-17

摘要:“民工潮”现象出现后,我国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呈现出新现象、新特点。本文以农村家庭模式划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发展的趋向,并针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对子女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决策参考
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成本“协商”分担模式研究18-22

摘要:工厂区四千多万外来务工人员远离继续教育资源。谁来建设工厂区“教育基础设施”?谁来“送教上门”?谁来分担教育成本?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通过当地政府与所在企业和当地其他利益相关人“协商”形成教育成本分担模式不但是合理的、现实的,而且也是易推广、可持续的。如果通过利益相关人的共同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潜在的年教育成本分担意愿700亿得以实现,则能为培养中国高素质的基础劳动力和合格公民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23-26

摘要: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地位淡化、专业萎缩、模式难行和课程失衡等。化解这一现实困境的对策则相应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地位从“中心”走向“合适”、专业从“依附”走向“自主”、模式从“构建”走向“实施”、课程从“失衡”走向“均衡”等。

以质量保证为主轴 制定跨境教育服务法规和政策27-29

摘要:本文认为,跨境教育发展的可以归结为两个重要的趋势:从学生流动向跨境课程提供发展;从教育援助、非功利性教育合作向商业合作、盈利性教育合作发展。文章分析了韩国跨境教育赢利性、学校收费与教育质量脱钩、实验自由教育区等问题,并分析了印度对于服务贸易协定有关教育的理解及政策考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跨境教育政策制定上区别对待、以质量保证为基础制定法规政策以及试验教育自由区的建议。

本科教学评估:重在机制完善30-33

摘要: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推动了被评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但由于其运行机制并不十分完善,产生了不少问题。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对策。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专题
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34-37

摘要:课程政策有无文化抵制是课程政策是否有价值的前提。如果一项课程政策没有任何文化抵制发生.这项课程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果课程政策存在文化抵制,全面研究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辩证看待及有效克服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并努力完成对课程实践的文化重建便成为课程变革中的重要任务。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在课程研究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全面把握其现实状况,完成其理论建构,深刻反思其方法论,是当前课程政策文化抵制研究的紧迫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38-42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变革。在这一文化变革过程中,中国固有的教育传统、教师惯常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不由自主地充当了阻滞者的角色,起着阻碍作用。要克服这些阻力,只有通过文化启蒙、构建合作制度、唤起教师的主动参与等方式,达成全体改革参与者的价值认同和教师生活方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的实践惰性及其突破43-46

摘要: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惰性因素。探寻它们存在的原因并突破这些惰性因素,不仅必要而且迫切。突破课程改革实践惰性的基本策略包括:使课程改革与学校“校情”相适应,注重学校组织特性的适时调整。由面面俱到走向引导调控;增强教师的自我认识,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师文化;提倡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方式。

课程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过程47-50

摘要:课程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选择出来,并经过精致编码的知识,它在学校中作为教育的载体存在,本身具有明显的特征。课程知识的生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实践上回答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和传授给学生。自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学科开始,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就成为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的重要课题。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发展
质量和结构:“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来自浙江省的报告51-54

摘要:本文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十五”期间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现状和主要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质量和改善结构,对“十一五”期间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若干针对性建议。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优化55-57

摘要: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要重视体系的构建,还要重视机制的优化。本文在分析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从组织、流程、价值整合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来优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地缘优势58-61

摘要:区域内部的绩优禀赋是形成地缘优势的主要因素。地缘优势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反映,它理应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和制度的惯性支持。地缘的结构内部蕴涵着连贯的经济体系、同一的行政规划和连续的制度因素,其结构功能不断减小着不同级层的各种阻滞,消弥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创新成本、资源利用的不平等,是形成全国系统的、和谐的和集约的创新局面的基础。

建设生态大学的思考62-64

摘要:根据生态学原理,高等学校处在一个系统中,其内部又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高等学校系统内外的动态平衡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生态大学可能成为21世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建设生态大学要充分考虑学校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学校“文化建设”何以可能?65-65

摘要:在当前学校变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文化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升改造和建设新的学校文化成为很多学校的重要目标。但仔细考察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不难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口号式”的文化建设。通常只是打一个条幅、喊一声口号、贴两条标语,表面轰轰烈烈,有文化建设之名而无文化建设之实,这与其说是进行文化建设,不如说是自欺欺人的“作秀”行为。另一种可称为“庸俗的文化建设”。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论坛
高校如何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上海市高教学会“第二届大学校长沙龙”实录66-69

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对此,政府正在进行全方位的部署。这中间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前题,即支撑这个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于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怎样应势而为,以及如何促使人才脱颖而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2006年12月29日,本市几十位高校校长汇聚上海交通大学浩然大厦会议厅,出席了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第二届大学校长沙龙”。学会属下的各分会代表与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领导也应邀参加了“沙龙”。在张伟江会长的主持下,与会者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如何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而又充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