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05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的框架1-6

摘要:现在,不少地方在执行、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有些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期特别约请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崔允氵郭教授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阐述了课程政策执行的四个环节;柯政则从课程政策执行与设计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课程政策的执行效果虽与课程设计有一定关联,但政策设计应该为政策效果负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政策所假定的因果理论是否明晰、合理将直接决定政策的最终效力。两篇文章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侧重,相信您读后会有所收获。

课程政策的执行与设计7-9

摘要:执行困难与政策设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政策不配套、执行没有力的问题,[1]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在执行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很正常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但为了更好地弥补政策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从理论上我们仍然有必要去探究谁应为政策的这部分失真负责,是政策执行还是政策设计?政策执行研究一直存在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传统研究取向。[2]自上而下的研究取向追问的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和因素,期望通过对这些影响变量的挖掘和改造达到政策的有效执行,显然,他们背后的假设就是政策设计应该为政策执行的困难或者政策失效负责。但遵循自下而上研究取向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否认存在着明确的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的区分,他们认为政策的执行不可避免地就是一个政策再制定的过程,所以认为那种希望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来预测和规范政策结果是不可能的。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至少有一些肯定与政策设计有关,否则要求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没有理论根据了,而且这也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Stone指出不理想的政策结果不是由于官僚执行机构的低效,而是由于政策制订者未能动员...

“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10-1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连年递增,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研究生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端,如办学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均落后于时代潮流,与社会的联系处在比较被动的局面,国际化程度也较低。为此,当前迫切需要推进体制创新,加快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此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围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话题展开,希望能引发您更多的思考。

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15-19

摘要:当人们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时,往往会产生如下印象:即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还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关系,与社会的结合程度,乃至于与外国同行的交往方式,均呈现出相当严重的封闭性。一定意义上“,封闭性”正暴露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症结所在。本文希望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象进行剖析,将各种习以为常的现象“问题化”,进而讨论可能的思考方向和可行的改革路径。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20-23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已成为共识,那么,我国现行的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否合理,是否真正达到了对不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为此,笔者对目前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了抽样调查,希冀通过调查分析为改革与完善两类不同逻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由于考虑到地区差异、被调查者身份差异以及学科差异,调查对象遍及全国各地十所高校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十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从地理位置看,调查对象涉及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湖北、辽宁等不同地区,因此,本次调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由于研究生对培养模式并非十分了解,因此,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培养模式的几大要素,即培养目标、入学形式、课程教学、导师指导、论文评定等方面进行设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其中发放硕士生30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78%,有效问卷214份,占71.3%;发放博士生300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视野中的韩国教育24-28

摘要:2005年6月13-14日,“韩国教育60年:成就与挑战”国际研讨会在汉城召开,与会代表围绕“教育发展的韩国道路”“、PISA结果的经验与教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韩国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学校教育的未来挑战”等五个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我刊常务副主编董秀华博士应邀出席会议。本期三篇文章即为此次国际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董秀华编译),希望您能从过去60年韩国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些许启示。

韩国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29-34

摘要:本文是对60年来韩国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及其与经济关系的概述,并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对先前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韩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独特模式。文章首先对韩国过去六十年间教育政策变革和改革进行概述,进而对韩国教育质和量的关系及特点进行概括,最后对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的研究进行综述。韩国教育政策变革概览1948年韩国成立之后,在民主法则基础上通过了一项教育法案,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教育结构和义务教育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制度基础。·编撰出版、分配小学教科书;·采用6-3-3-4线性学制;·实施六年义务教育计划(1954-59);·为减少文盲和为教师提供在岗培训,开设成人教育。在1950-1953年的朝鲜半岛战争期间,仍致力于振兴韩国教育以实现其克服国家危机和引导重建的使命。60、70年代,韩国经济快速增长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急剧变革引发了教育在数量方面的大扩充。这一大扩充包括学生数量的增加、教育设备的扩容及教师数量的增加。在学人数的急剧扩充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室拥挤、学校人满为患、合格教师和教育设备缺乏、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让学校教育回归到它应有的...

对韩国第七次课程修订的反思与展望35-39

摘要:1997年由韩国教育部的第七次修订课程正在进行新一轮修订,预期在今年12月份推出修订草案。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七次修订课程的问题何在,为什么要对当前的课程进行修订,以及未来新课程将想什么方向发展变化。但在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对第七次修订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修订程序等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一、第七次修订课程的基本状况第七次修订课程的实施年度如下表所示:(一)课程结构1.课程由全国通用基础课程与高中阶段以选修为主的课程共同构成2.全国通用基础课程由学科科目、选修活动和课外活动共同组成(见表1)1)科目分为十个领域:韩国语、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数学、理科、实用艺术(技术、家庭经济学)、体育、音乐、美术、外国语(英语)。但是,1、2年级的科学被整合为“韩国语”、“数学”、“生活训导”、“智力生活”、“娱乐生活”以及“我们是一年级生”。2)有选择的活动分科目性的有选择活动和创意的有选择活动两种。3)课外活动由学生管理活动、适应活动、自我发展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事业活动等构成。第七次修订课程的实施年份注:1.每个括号中的数字是每门课程和每个年级总教学时数的最小值。除小学一年级标准工作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40-44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义务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长远发展看,需要在区域之间(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市、区)域范围内,通过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师资交流机制”、“生源调配机制”、“扶贫济弱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率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均衡发展”与经费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国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不断增加,但义务教育财政仍面临经费总量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配置严重不均...

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期的再认识45-47

摘要:21世纪前20年,我国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凋、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这种科学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新一轮发展和进步的机遇期。1.科学发展是以人才资源为战略资源的发展,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是开发高级专门人才资源的迫切期待。科学发展的模式是物质资本、人才资本和自然资本协调有序的发展,重点是发展教育、改善公共卫生和保护自然资本,从而避免实物资本收益下降,为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水平日益提升的人力资本。当然,这种发展要平衡物质资本、人才资本和自然资本,当前的重点是开发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资源。高级专门人才是各种创新的决定因素。在创新体系中,高级专门人才利用科学方法与研发工具,揭示自然规律、发明技术原理、开发技术手段,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总体进步,产出了创新成果,因此他们是科技知识传播的源头与推动者。历史表明,杰出的高级专门人才群体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决定因素;他们的整体创新能力决定着科...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48-51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能够起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起到的作用。如何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形成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不仅是科学开展社会工作的实践性课题,也是改革和完善现有教育培养和培训制度、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课题。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52-55

摘要: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强化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和优质的学习服务,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联动,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服务型教育体系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体系,它对满足人民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促进教育自身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的必然要求教育服务的宗旨是让服务对象满意,让全社会满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孩子有书读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然而目前的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一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过于同类化,缺乏自身特色,与广大学生和家长普遍希望接受高质量教育之间形成了矛盾。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主动提供学习服务意识不强,覆盖城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尚未建成,无法满足全...

三种大学学术生态模式的比较56-59

摘要:对大学学术生态模式的探讨和揭示,应该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并应把握“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基于这一原则,本文主要选取学术与知识、职能、理念、环境适合度(主要指大学学术在量和质以及结构等方面与科技、经济以及政治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程度,为明确起见,后文论述时主要用社会适合度来表示)等四个主要生态因子关系,围绕学术分化、综合所必然导致的同质或异质性后果,来比较大学的学术生态模式。作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体、教学研究活动的平台——学科(专业),在构成学术生态模式中起关键作用,学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学术主体的影响是不同学术生态模式存在的前提,它们共荣共生与协同进化机制是学术生态模式的本质。一、溶和型学术生态模式在知识、理念、职能、社会适合度等维度上,溶和型(fused model)学术生态模式主要有如下特征:首先,在知识的维度上。有关知识的话题人们总能耳熟能详,诸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还有科普知识、实用知识等等。我认为,知识是人们系统观念所形成的信息生态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反映的结果。一种信息生态型就是一种知识生态型。由于物种的生态型有...

高校变革与发展需要准确定位60-62

摘要: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定位已成为高校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分析,简单来说,定位就是要确定一所高校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在高等教育体系即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但目前高校定位普遍存在目标上趋同、层次上攀高、规模上求大等现象,因此如何促使高等学校定位更加科学和合理,并依据定位后发展,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一、定位权归属:政府与高校职能的明晰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首要问题是定位权的归属。从表面来看,各个高校的发展定位应由各校自行决断,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依赖政府已成惯性,故高校在这方面的决断能力便大打折扣。因此,明晰政府与高校在定位中的各自职能,包括规范与职责、权力与义务等很有必要。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高校实行“统、包、管”,学校办学的思维方式是“等、靠、要”,学校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数量的计划要求与教育发展对经费、教师等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的计划要求,而很少关注自身的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以政府集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于一身,政府行政行为和直接集中控制高校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198...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63-66

摘要:发端于西方女权运动的女性主义,历经百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理论和流派共存的局面。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而且体现为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知识产生的社会性别视角。在学术领域,导致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或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伴随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发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而在于社会性别,主张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角色区分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并成为主要分析范畴。社会性别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气质和性别角色以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等可以改变或互换的一切特征。[1]社会性别视角则是以社会性别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或理论框架。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别视角不是知识或主要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进行性别分析,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研究教育在西方国家也相当普遍,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与...

海岛教育的明珠——记上海市崇明中学67-72

摘要:2005年5月9日,崇明中学接受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性评审。7月初,学校被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中教创新教育研究院、“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调研”总课题组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并给予授牌。再过不久,学校又将迎来她的90岁生日。怀着崇敬和探究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崇明中学,走近了崇明中学校长董耀棠。董耀棠,中共党员,崇明中学历史上第17任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我心目中的好校长”、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董校长任职期间,崇明中学形成了“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探索”的教风,“诚实、勤奋、求索”的学风以及“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尤其是以“自主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科研课题的实施开展,带领崇明中学走上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内涵建设道路。

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73-78

摘要:一、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1.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我国在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时,比较重视学历达标问题,几乎在所有的文件中,学历达标的描述都是最清楚的且易操作、有计划,而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描述则是笼统的、难以操作和把握的,没有一个可参照的科学的标准体系,许多描述弹性很大,让教师无所适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关于教师职业的法定操作标准,因此也没有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职业教师任职标准,这与国外重视教师标准的开发和制定大相径庭。如德国,对职教教师培养规格的规定,是通过严格的培养制度达成的,没有太多务虚的描述。美国在职教师资培养标准方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标准和要求。日本也有明确的职教师资标准。这些素质标准为职教师资培养及教师资格认定提供了相应依据和参照。2.重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在规划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时,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如侧重对教师业绩的考核、评聘、晋升、选优等,而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这与重学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重学历,许多教师不顾专业发展避难就易,不管什么专业先完成学历达标目的再说。由于重行政管理,许多领导只强调学历达标、人数达标、培训率达标,而忽视每个教师...

优化职教集团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79-82

摘要:职教集团的组建宗旨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由此决定了许多集团往往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形成跨地区、跨行业、集招生教育就业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自由联合体。各成员组织相对独立,以自愿为前提,依靠章程和协议来维系,是这类组织的主要特征。一个集团集学校、企业等单位于一体,具有多种不同的经济成分,联合的形态又基本是松散型的,这样的组织能否既兼顾各方的利益,又形成优势聚集的合力,实现集团组建的初衷,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目前有一些集团正被这一问题所困扰。有些集团在刚组建之时,展宏图,立壮志,轰轰烈烈,前景看好,但由于利益上的分歧,集团发展缓慢,一些原定的合作项目得不到顺利实施,联合的效果不明显。经验表明:一个既能兼顾集团各方利益,又能调动各方积极性、集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是集团得以生存发展的保证。具体说来,优化职教集团运行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精心设计集团的核心机构笔者认为,推动职教集团内部运行的基本动因是集团内部机制的设计问题,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要清醒认识集团参与各方加盟的初衷,所谓“共建、共享、共赢”,这三个词明确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即集团的联合要以各方的利益共享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