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社
分享到:

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

《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与分析、应用与试验、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技术应用、设备与装置、工艺改进、管理、信息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7-4414
  • 国内刊号:62-1066/TH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93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27
  • 综合影响因子:0.192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研究与分析

粗糙度对接触界面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接触界面的刚度和阻尼对机械结构的动态特性有重要影响,为了描述接触界面粗糙度对机械结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振动应力波在粗糙接触界面传播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和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较小的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振动应力波通过接触界面传播;随着粗糙度值的增加,通过接触界面的振动应力波减少,说明较大的粗糙度界面消耗振动能量,但是产生了高次谐波,使振动状态变得复杂。
1-3

直齿圆柱齿轮振动有限元模态分析

摘要:简要介绍了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应用 Pro/ E 三维软件建立了直齿圆柱齿轮实体模型;详细介绍了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进行齿轮模态分析的过程,包括单元类型选择、材料属性定义、网格划分、施加约束、模态设置等;重点分析了齿数、模数、齿宽这三个参数对齿轮模态的影响,特别是对各阶固有频率的影响。
4-6

多轴双横臂独立悬架轮式车辆静态轴荷研究

摘要:多轴双横臂独立悬架轮式车辆属超静定结构,对其轴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获取轴荷的新方法。对车辆在水平路面上的静态轴荷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相应的 ADAMS 仿真模型,并结合算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计算和仿真方法准确可靠。该方法考虑轮胎和悬架刚度的非线性、簧载质心偏移等对轴荷分配的影响,能够提高获取轴荷的精度。分析了轴距和簧载质心前后位置对轴荷的影响,以指导车辆设计。
7-10

结冰风洞腹撑系统研制及动态特性分析

摘要:飞行器在高空飞行时由于外表面结冰而导致的坠毁惨剧多次发生,研制高精度的、用于飞行器大载荷模型结冰试验的结冰风洞腹撑系统对飞行器的防除冰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完成了结冰风洞腹撑系统总体结构方案;针对腹撑系统所处的恶劣环境,通过自主创新设计,研制了全新的迎角、侧滑角机构的结构形式。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 MSC. Nastran,对腹撑系统的强度、刚度和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总结了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不足。调试、精度检测、负载性能试验表明该系统达到了初步设计目的。
11-14

基于响应面法的蜂窝芯固有频率优化设计

摘要:对负泊松比蜂窝芯单元结构动态性能进行研究,选择蜂窝芯单元横梁长度、斜梁长度和其夹角三个参数为优化变量,运用响应面法理论模型建立了蜂窝芯单元结构前2阶固有频率近似显式数学模型;以提高蜂窝芯单元结构抗振性为研究目标,运用加权系数法将2阶固有频率模型转化为单目标问题研究,采用遗传算法对目标进行优化。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其前2阶固有频率分别提高了20%和35%,为航空航天结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5-17

连杆驱动的曲柄摇块机构综合设计的解析方法

摘要:曲柄摇块机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典型的平面机构。将连杆作为主动件可使曲柄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对于给定的曲柄摆动,有多种机构综合方法。笔者使用解析方法,以 Jacob 系数为指标对基于奇异构型、最大平均输出力矩和保证最小输出力矩等机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使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机构的运动学特点,并为曲柄摇块机构的工程应用提供帮助。
18-20

不同工况下角接触轴承接触角分析与研究

摘要:以 Hertz 接触理论为依据,根据角接触球轴承的三种工况建立了轴承的拟静力学模型,得到角接触球轴承的非线性方程组,通过采用牛顿-拉夫逊迭代算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得到角接触球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内、外接触角变化规律,为角接触球轴承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21-23

一种主轴系统故障识别方法

摘要:故障识别是确定故障类型的重要方式。传统方法不能直观识别故障类型,忽略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很难准确提取故障特征。二维全息谱融合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信息,反映了一个支承面上转子的振动情况。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准确识别主要故障,无法通过分倍频、工频和高倍频的椭圆信息确定故障类型。选择流形学习的 LE 算法与全息谱技术结合,弥补了二维全息谱算法的缺陷,提高了流形学习处理信号的优越性。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
24-27

3/6-SPS 并联机构刚度和弹性变形的解析法分析

摘要:针对并联机构中机构的刚度和弹性变形随外载荷变化的问题,以3/6-SPS 并联机构为例,采用解析法求解分析其总刚度矩阵和弹性变形。首先,分析该并联机构受力位置并确定驱动力及其姿态;然后,分析该机构的驱动约束分支的弹性变形,导出驱动约束分支的伴随矩阵;最后求解出该并联机构的总刚度矩阵和弹性变形。得到结论:当建立3/6-SPS 并联机构的总刚度矩阵和求解弹性变形时,必须理清刚度和位姿、广义六维力之间的关系。
28-31

航空发动机推力销载荷计算及应变分析

摘要:介绍了两种推力销应变桥路,来测量航空发动机推力;根据发动机推力销的实际承力形式,推导出推力销载荷分布公式;利用 ANSYS 对推力销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载荷仿真,并分析了推力销所承受的推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剪力应变桥和弯矩应变桥对比分析发现,剪力桥和弯矩桥都与推力呈线性关系;从应变数值大小来看两种桥路均具有工程实用性,但从误差分析来看弯矩桥更具操作性。这些结论为后期开展推力销载荷标定试验提供了理论参考。
32-34

一类连杆机械手指屈伸动作的基本关系

摘要:对一种刚性连杆机械手指的运动学条件进行了分析。该机构由一个曲柄连杆机构和两个四连杆机构构成推导出了该手指实现屈伸动作时各执行机构几何参数之间应满足的数学关系式,为今后设计此类机械手指提供理论依据。
35-36

一种用于汽车白车身焊接的高精度辊床设计研究

摘要:当今汽车制造业向着高精、多品种、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汽车白车身的焊接过程中,为了实现焊接工艺的完整性,提高焊接的精度和效率,需要多组高速高精度辊床来与焊接机器人高效配合。介绍了一种高速高精度的辊床结构以及其控制系统,使用三菱 PLC 作为其主控制器实现辊床的控制工艺。该辊床装备具有高精度,速度快,稳定性强,可靠性高,运行方便等优点。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7-39

螺杆泵井杆管偏磨预防研究

摘要:随着地面驱动螺杆泵在油田逐步推广存在杆管偏磨现象,严重制约了地面驱动螺杆泵的发展。对抽油杆工作时的受力进行了分析,考虑井液阻尼作用,采用 Ansys 中的 Damped 法对抽油杆进行了模态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发现,杆管偏磨主要发生在抽油杆中下部,在抽油杆中部最严重,依此提出了上疏下密扶正器安装法。提出通过控制转速、沉没度、井液密度和含蜡量,采用固体润滑剂减磨扶正器等措施来预防杆管偏磨。
40-41

基于 E-S 方法的齿轮系故障信号辨识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齿轮系早期故障信号弱,特征不明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与奇异谱分析(SSA)相结合的故障特征信号辨识方法。通过对信号分解和特征筛选,重组轨道矩阵,实现对不同特征信息的提取和识别。试验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提取出了系统的故障特征信息,而且实现了对系统状态和微弱故障信息的有效识别。
42-46

轴承滚子非常态运动弹流润滑分析

摘要:针对工程中轴承工作时滚子发生非常态运动问题,建立滚子非常态运行模型,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滚子非常态运行时滚子与外圈、滚子与内圈间的弹流润滑特性。结果表明,轴承滚子微小偏斜时,会造成滚子与外内圈之间一端油膜膜厚减小,接触压力增大,另一端变化正相反,其中接触压力的改变较明显,引起偏载现象,且滚子与内圈间的情况更严重;轴承滚子小角度歪斜时,对滚子与内外圈间膜厚和应力分布情况影响都不大。
47-50
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应用与试验

直齿圆柱齿轮的三维仿真分析

摘要:介绍了一种运用 AutoLisp 语言在 AutoCad 界面下绘制齿轮渐开线齿形的方法,同时利用 SolidWorks 建立了直齿圆柱齿轮的三维仿真模型,导入 ANSYS 对其约束部位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客观地拟合了齿轮负载环境下的力学行为状态。
51-53

自动猫道机起升钢丝绳受力特性研究

摘要:自动猫道机是用于实现钻具自动上下钻台的装置,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为了研究自动猫道机起升钢丝绳的受力特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根据猫道机的运动特征,建立了简化的力学模型,对钢丝绳的各个运动位置进行受力计算,并利用 ADAMS 软件对起升过程进行动态仿真,模拟钢丝绳的受力,对简化的力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钢丝绳受力分析是正确的,模型简化是合理的。该受力模型为猫道机钢丝绳设计选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54-57

基于 ANSYS Workbench 的输流管路流固耦合振动分析

摘要:通过输流直管路轴向和横向振动的线性微分方程,推导出了输流管路轴向及横向振动的传递矩阵;对某直管模型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得到了管路的各阶固有频率,计算结果与 ANSYS Workbench 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二者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分析了不同约束条件、考虑和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对管路固有频率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