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教学研究杂志

《教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教育论坛与学习科学、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高等教育与大众教育等。
  •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燕山大学
  • 国际刊号:1005-4634
  • 国内刊号:13-1216/G4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330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8
  • 综合影响因子:0.37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学研究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学研究杂志教育论坛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质量提高的思考——在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摘要:介绍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从河北师范大学"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自由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出发,阐释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三个理念,即"高等教育办学要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1-2
教学研究杂志学习科学

大学生学习问题分析与创新学习

摘要:梳理了大学生学习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在分析"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的学习理念;强调了教师教学的"四个更重要";提出了32字创新学习法,即: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勇于突破、善于转化、巧于综合、重于创新、精于挖潜、勤于实践。
3-6

传授,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摘要: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高等学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三个不同层次:首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促使其掌握专业本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智慧思考,从而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最后,激发学生的理想与激情,使他们胸怀创新动力。
7-8

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主要包括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在专业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大学生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专业能力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在读的1200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且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理工科学生的女生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志愿选择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9-12

本科生学习动力来源实证研究

摘要:通过2012年对某高校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科生的学习动力随年级上升呈逐年增长趋势。学习动机以升学就业、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等外在功利性目的居多,而挑战提升自我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居后。如何将外在的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收获和人才培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13-15

普通高校新生成才学习的关注焦点与对策探析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成才学习指导课程的课堂自主选题与分组讨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一新生所关注焦点问题的主要群体性特征:首先,高校新生对于自身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有清醒、积极认识的总比例仅约40%,大部分新生对这些问题认识欠清晰甚至茫然;其次,虽然约60%的新生首要关注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但其中只有20%左右是头脑清醒、观点明确、理想坚定的;第三,约38%的大一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学与学习新特点或不能适应大学新生活。由此,提出了高校加强新生职业规划教育和促进其全面成才的对策。
16-19

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报告——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摘要:本科新生处于迈入大学学习生活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其学习适应水平一方面与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本科新生,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本科新生,其学习适应水平相对于其他年级或院校而言相对较低。通过自编问卷对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影响因素、改进方式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提高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相关建议。
20-24
教学研究杂志教师教育

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

摘要:对1979~2010年比较教育学教材的梳理、分析看出,比较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入三个阶段,其学科属性逐渐明晰,即由"比较方法"的工具性转为"比较视域"的本体性,研究目的由借鉴转变为借鉴、理解双目的共存,研究对象则从发达国家转为多中心文化圈等。并据此提出建议:应加大学科内与学科外的联系;应注意方法理论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应增强"本土关怀"。
25-29

论U-S教师教育共同体中教育硕士的反思性培养

摘要:近年来,教师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浪潮。以往的教师教育只注重教师理论或实践的培养,而"反思性实践者"则注重教师通过实践批判地反思自身理论、消除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因而更加符合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因此,拟借助U-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平台,探讨培养具有实践优势的反思性教育硕士的现实意义,从而唤醒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激发反思行动。
30-33
教学研究杂志教育教学管理

网络教学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以北京工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问卷为例

摘要: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通过向教师发送《"教育在线"平台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和研究网络教学的作用、平台的使用情况及网络教学的阻碍因素和激励措施。
34-36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准备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英语是升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由于非母语这一特殊原因,英语教学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有效的教学准备行为往往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浙江省各地中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准备行为的现状调查,得出现今英语教师教学准备行为的现状以及不同情况所导致的差异性,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37-42
教学研究杂志课程教学改革

近30年中国大陆地区逻辑学研究与教学概观

摘要: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研究和逻辑学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出版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教材、论文,而且也培养了大批逻辑学学人。目前在中国大陆逻辑学界活跃的中青年逻辑学学者,大多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逻辑学专业教育与培养,具有较高的学术基本功,希望能在不久的未来实现以下突破:中国逻辑学研究走向世界、取得更多创新成果,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优化逻辑学研究与教学,充分发挥逻辑学素质功能,加强学科整合、学科交叉研究,实现逻辑学研究的认知转向等等。
43-46

基于柔性模式的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针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学生培养需求的变化,将"柔性教学模式"引入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中,实施"一先四优"柔性策略,实现课程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构架,增加了面向多核处理器和Android操作系统等新知识,实现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构建了柔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入了无意识和无障碍双语教学,积极开展课程竞赛,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编写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创建了"燕山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和"燕山大学-工业与信息部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和环境创新;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博士生为辅,专职多角色与兼职单角色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柔性师资队伍,实现师资管理创新;建立了柔性化考核机制,实现评价机制创新。
47-51

播客对大学生学习成效影响的实验研究——以《信息素养》课为例

摘要: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探讨了播客对大学生学习《信息素养》课程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组不同感知学习风格(视觉、听觉、触觉)学生使用播客后《信息素养》课的学习成效无显著差异,但他们的总成绩与前测成绩相比有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播客学习持积极态度并能感知到播客内容和特性的益处;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信息素养课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52-56

地方院校视角下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为提高地方院校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分析重点大学与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五个一流"标准的内涵差异,提出建设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对策,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供地方院校的同行教学时参考。
57-60

优化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在高校文化素质课逐步规范化、系统化的新形势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优化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学:明确教育对象,找准课程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寓教于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互动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61-64

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设计及其应用探析

摘要:笔译课程在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译课程设计一般包括界定环境、表达理念、建立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课程组织、需求评估、教学材料开发、课程评估等八个方面。通过对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2010级4个班级的笔译课程进行案例研究,对笔译课程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详细阐述,验证和分析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65-68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紧扣最新颁布的规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指出了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重视抗震概念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思路,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和亲自动手参与振动台的模拟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后大作业的综合训练和独具一格的考核模式,为大四的毕业设计以及后续的深造和工作都打下良好基础。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