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论与综述
水稻与水稻内寄生线虫互作机制研究进展1-7

摘要:水稻内寄生线虫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我国作为水稻重要种植区,长期受该类线虫病危害,产量损失无法统计,且国内相关研究存在较大真空。水稻潜根线虫、水稻根结线虫和水稻干尖线虫为我国水稻种植区重要的线虫病害,近年来对它们与水稻互作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水稻内寄生线虫通过机械损伤和分泌多种效应蛋白改变寄主细胞结构与功能侵染水稻。水稻则主动调节其代谢水平、营养配置、细胞壁修饰酶编码基因以及防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来抵抗水稻内寄生线虫的侵染。水杨酸(SA)途径、茉莉酸甲酯(JA)途径为水稻抵抗该类线虫侵染的主要激素途径。乙烯(ET)在水稻抵抗RKNs中依赖完整的JA途径,而在抵抗RRNs时,则不依赖JA途径。外源性脱落酸(ABA)通过与SA/JA/ET途径拮抗使水稻对RRNs的亲和性增强。本文介绍了我国水稻种植区内3种主要的内寄生线虫病,并对其致病机制、水稻抗该类线虫病机理及植物激素在其互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对研究水稻内寄生线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深入研究开发水稻抗线虫资源奠定基础。

基于图像的农业信息演变规律提取现状分析8-11

摘要:农作物信息演变规律提取是人们认识农作物生长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精确判断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演变规律构建的可视化演变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作物的生长全过程。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检测技术因非接触测量、操作简单、无损伤等特点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基于时间序列的图像检测技术在演变规律提取方面的应用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该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监测、染病程度判断、可视化模型构建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技术研究在农作物演变信息提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给出预测性建议,以期为该技术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危害中国花卉的疫霉菌及其防控措施综述12-19

摘要:为促进人们对花卉疫病的了解,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总结了已报道的我国各类观花植物上的疫病菌种类及花卉疫病的防治措施,重点论述了花卉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及其利弊,并对未来花卉疫病防控措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20-24

摘要:褐变是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更易发生褐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木本植物组培过程中褐变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措施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莲藕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24-28

摘要:莲藕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本文就莲藕腐败病、褐斑病、病毒病、莲缢管蚜、斜纹夜蛾、稻根叶甲等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莲藕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生物技术
拟南芥表皮细胞发育关键调控因子GL2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29-32

摘要:拟南芥HD—ZIP家族转录因子GLABRA2(GL2)是控制植物表皮毛、根毛分化和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深入研究GL2调控植物表皮细胞分化发育的分子机制,对GL2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其保守性较低的C端区域(597~776aa)作为抗原区,构建了pET28a/GL2原核表达系统。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获得了融合蛋白rGL2597~776,分子量约为19.6ku。利用纯化得到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了抗GL2的多克隆抗体,并利用抗原亲和纯化了GL2多克隆抗体。GL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为进一步通过染色体免疫共沉淀等方法筛选和鉴定其下游作用靶基因奠定了基础。

象草CpCCoAOMT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33-37

摘要:从象草中克隆了CpCCoAOMT2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转录组测序获得的表达序列信息,设计1对特异性的PCR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象草中扩增出CpCCoAOMT2基因。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构域搜索及3D结构预测、分子系统进化树构建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表明,CCoAOMT2基因全长926bp,含110bp的5’-UTR、741bp的CDS和75bp的3’-UTR,共编码24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Bankh1975804;Blastn和BlastT分析结果显示,劬CCoAOMT2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在核苷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上与多种植物的CCoAOMT基因和CCoAOMT蛋白具同源性;预测CpCCoAOMT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7253,等电点为5,08,是一个不含跨膜结构域、不含信号肽分子的亲水性、稳定蛋白。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CpCCoAOMT2蛋白与禾本科植物的CCoAOMT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关系较近,而与双子叶植物的关系较远。

梭罗草AFLP体系优化及指纹图谱构建37-41

摘要:利用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基因组DNA优化并建立的梭罗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反应体系。预扩增反应体系25μL:连接产物1μL,10×PCR Buffer 2.5μL,d NTP 0.375μL,Mg~(2+)1μL,Taq DNA聚合酶0.5μL,EcoRⅠ预扩引物1μL,MseⅠ预扩引物1.2μL,dd H2O加至25μL;选扩增反应体系25μL:预扩产物(稀释20倍)2.0μL,10×PCR Buffer 2.5μL,d NTP 0.60μL,Mg~(2+)2μL,Taq DNA聚合酶0.1μL,EcoRⅠ选扩引物1.5μL,Mse I选扩引物2.5μL,dd H2O加至25μL。利用优化后的AFLP体系,从梭罗草、大颖草(K.grandiglumis)、疏花以礼草(K.laxiflora)共10份供试材料中筛选出2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从中筛选出38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并从中选出6对条带清晰、鉴别效率高的引物,其中E16C4、E4C10的扩增条带中均有梭罗草的特征条带,为梭罗草的种质鉴定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橡胶草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基因表达的初步分析42-45

摘要:分析橡胶草HMGR基因的表达情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菌株并诱导表达。构建细胞融合表达载体,转化GV3101菌株并侵染洋葱表皮细胞,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基因表达情况。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并侵染烟草,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三萜含量的变化。通过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获得分子量为62.659 1 ku的蛋白,与预期蛋白相符合,且37℃诱导6 h时表达最明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基因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表明转基因烟草中三萜的含量高于空白烟草。橡胶草HMGR基因分别在大肠杆菌、洋葱鳞片内表皮和烟草中成功表达。

亚麻愈伤组织诱导和遗传转化体系建立46-49

摘要:为了建立高效亚麻愈伤组织诱导体系,对亚麻的无菌苗培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继代扩增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农杆菌介导亚麻愈伤组织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亚麻无菌苗接种培养基为MSB+1 mg/L 6-BA时有利于亚麻愈伤组织出愈,适合亚麻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B+0.1 mg/L NAA+2 mg/L 6-BA,或在此基础上添加1.0 mg/L 2,4-D,2种培养基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差别不大。愈伤组织继代扩增培养基为MSB+0.1 mg/L NAA+2 mg/L 6-BA,在此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量在25 d时达到顶峰。由抗生素抗性试验得出亚麻愈伤组织卡那霉素抗性临界值为100 mg/L。亚麻愈伤组织转化的方式为浸泡材料15 min后抽真空5 min较好,遗传转化率为3.1%。经PCR分析验证,证明阿朴脂蛋白米兰突变体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至亚麻抗性愈伤组织基因组中。

牛樟芝se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50-53

摘要: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是多数中草药植物、药用菌中三萜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能影响三萜含量的积累。构建了牛樟芝鲨烯环氧酶基因(se)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其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优化。以牛樟芝cDNA为模板扩增se,纯化后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筛选阳性克隆并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e经酶切验证后转化E.coil B1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利用k(34)正交试验优化目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及纯化。结果表明,不同正交处理间的蛋白表达差异显著(P〈0.05),其诱导因素的主次为时间〉温度〉IPTG浓度,诱导时间对重组蛋白表达影响最显著(P〈0.05)。而IPTG浓度和温度对重组蛋白表达影响并不显著(P〉0.05),且当IPTG终浓度为0.2mmol/L,诱导时间为7h,诱导温度为26℃时,对SE重组蛋白的诱导效果最佳。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54-57

摘要:为研究施用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用生物炭(CK)以及生物炭施用量为15 t/hm~2(ST_1)、30 t/hm~2(ST_2)、45 t/hm~2(ST_3)、60 t/hm~2(ST_4)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炭量对玉米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各施用生物炭处理平均较对照(CK)处理高19.46%~74.56%,差异显著(P〈0.05);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高11.24%~57.81%,差异显著(P〈0.05),且以处理ST_1增幅最明显;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高35.10%~111.37%,差异显著(P〈0.05),以处理ST3增幅最明显;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高14.01%~51.42%,差异显著(P〈0.05),以处理ST3增幅最明显;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以处理ST3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平均较对照处理增产17.09%。综合分析可知,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且施用量为45 t/hm~2时效果更明显,较适宜在河套灌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宽窄行比例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57-59

摘要:在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平均行距50 cm,宽窄行比例为1∶1、1.5∶1、2∶1、2.5∶1、3∶1的5个处理对郑单958在旱地春播情况下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2.5∶1的处理,穗位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为最高。“2∶1”和“2.5∶1”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2年平均产量为10 539.2 kg/hm~2和10 747.7 kg/hm~2分别较“3∶1”处理高10.5%和12.7%,较“1∶1”处理高6.8%和8.9%,较“1.5∶1”处理高1.4%和3.4%。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山西省旱地春玉米最佳种植行距为“71.4 cm+28.6 cm”和“66.7 cm+33.3 cm”。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60-63

摘要: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淀粉含量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个组合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均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组合Ⅱ淀粉含量为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B1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B2和F2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

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籽粒碳代谢的影响64-68

摘要:研究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籽粒碳代谢差异性,可通过合理施氮提高玉米籽粒总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促进淀粉的合成,提高玉米产量。以屯玉99、潞玉19、先玉335等3个品种为例,设置3个不同施氮水平,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施氮量条件下3种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籽粒不同部位碳氮代谢状况。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籽粒总可溶性糖的量随授粉后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蔗糖的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出“增—减—增”的趋势;淀粉随时间推移呈Logistic生长曲线持续增长。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籽粒淀粉量和蔗糖量的相关系数在20~25 d出现峰值,此时期是蔗糖的量降低的时期,蔗糖的积累为淀粉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基础。屯玉99和先玉335在240 kg/hm~2施氮水平下籽粒发育最具优势,潞玉19在160 kg/hm~2施氮水平下籽粒发育良好,且潞玉19顶部籽粒对氮素最为敏感。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籽粒碳代谢均表现为施氮〉不施氮;中下部〉顶部。

生物炭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生物量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68-72

摘要:采用实验室模拟和玉米盆栽种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用量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后,盐碱土中基础养分含量、p H值、CEC含量、水溶性盐含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变化,以期为玉米秸秆生物炭在盐碱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盐碱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是原土含量的1.35~1.51倍,矿质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小;p H值降低幅度不大;水溶性盐含量降低明显;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及酶活性;生物炭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50%~96.67%和42.86%~162.96%。同时,生物炭使土壤代谢熵分别降低了2.13%、8.51%、15.60%;生物炭能够促进玉米苗期的生长,对玉米株高、茎粗都有促进作用。总的来说,生物炭对盐碱土壤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2个适合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品种产量、光合特性及密植潜力比较73-75

摘要:以适合机械化种植的2个高粱品种(辽杂37、晋杂34)为试材,研究其种植密度分别为9.0万、10.5万、12.0万、13.5万、15.0万、16.5万株/hm~2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杂37、晋杂34在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时,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相互共同作用效果相对最佳,最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最为活跃,穗粒质量次之,而千粒质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小;辽杂37、晋杂34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时,2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59、3.49,光合速率较对照变化相对较小;辽杂37、晋杂34这2个品种的密植潜力存在差异,辽杂37群体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比晋杂34更具优势,更具密植潜力。

NaCl对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子萌发的影响76-78

摘要:为了解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子对盐胁迫耐性的遗传机制,利用不同浓度NaCl对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子进行萌发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NaCl浓度胁迫下,野生燕麦种子萌发受到明显抑制,盐浓度小于150 mmol/L时,20℃培养的野生燕麦种子萌发受到盐胁迫程度小于25℃;随盐浓度增加,野生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均有所下降;野生燕麦种子的耐盐临界度为50 mmol/L,极限耐盐度为200 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