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论与综述
油菜花色研究进展及育种应用前景1-4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大量植物花色相关基因被报道,同时油菜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油菜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对油菜花色变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离克隆出一些油菜花色控制关键基因,并结合生物技术手段创制了一些油菜花色变异新材料。本文综述了油菜花色变异来源及类型、油菜花色相关基因分离与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展望了观光型油菜育种的现状和前景。

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5-10

摘要:高效的植物表型监测技术作为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育种、品种选择、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随着图像采集、网络传输技术、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的实际研究与应用日益得到重视。为了从整体上梳理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有效地推动植物表型监测技术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本研究介绍了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归纳了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植物表型平台产品,分析了其技术组成(主要是成像模块和图像分析模块),并且列举了植物表型监测中不同用途的图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最后从3个方面作了前景展望。

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1-15

摘要:纳米技术用于作物的病害防治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采用纳米农药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利用纳米传感器对作物病原体进行检测、利用纳米肥料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等,旨在为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提供参考。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生物技术
STAT3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泛素化功能研究16-18

摘要:为研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活性调控机制,克隆人源STAT3基因,并将其构建在真核表达载体上。之后,通过细胞内共表达STAT3和泛素化质粒的方法,验证了STAT3蛋白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泛素化修饰。结果表明,K63位非降解功能的泛素化影响STAT3蛋白的磷酸化,从而影响STAT3的活性及功能的发挥;而K48位降解功能的泛素化影响STAT3蛋白的降解,使STAT3蛋白得以更新,这2种类型的泛素化对STAT3蛋白及其功能都十分重要。

龙爪槐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19-22

摘要:以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f.pendula Hort.)叶片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设计试验,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和模板DNA用量5个因素进行优化,并确立适用于龙爪槐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结果表明,龙爪槐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反应总体积12.5μL,Taq酶0.10 U、Mg^2+3.0 nmol/L、dNTPs 2.5 nmol/L、正反向引物均为1.2 nmol/L、DNA 100ng,其余体积用ddH2O补足。各因素水平变化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引物、模板DNA、Mg^2+、dNTPs、Taq酶。用35个龙爪槐样品对优化体系进行验证,均得到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图谱,证实了该体系的稳定性。

甘蓝硫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FMOGS-OXS的预测与分析22-25

摘要:以拟南芥中控制硫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家族FMO(GS-OX)位点基因全长编码区及蛋白为参考序列,在甘蓝(Brassica oleraceae L.)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n和Blastp检索,得到具备Score≥100、E值≤10-10、coverage≥70%条件的甘蓝注释基因作为候选拟南芥FMO(GS-OX)的同源基因,并进一步进行同源性比较、基因结构比较及序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甘蓝中发现3个旁系同源基因Bol010993、Bol029100、Bol031350。甘蓝和拟南芥FMO(GS-OX)同源基因之间在核酸水平上的相似性为69.4%-83.0%;甘蓝3个FMO(GS-OX)旁系同源基因间的相似性保持在70.0%-84.0%。甘蓝Bol010993与拟南芥FMO(GS-OX)1-FMO(GS-OX)4的结构较为相似,而Bol029100、Bol031350与拟南芥FMO(GS-OX)5的结构较相似。系统进化分析及共线性分析初步确定,甘蓝中分别存在1个FMO(GS-OX)2(Bol010993)和2个FMO(GS-OX)5(Bol029100、Bol031350)基因。

水稻Ds标记的曲穗突变体的分子鉴定26-29

摘要:在经过Ac/Ds基因标签系统获得的水稻Ds插入突变株系中得到1株水稻曲穗突变体植株,对该突变体进行初步表型观察,结果显示,成熟期突变体植株的稻穗有一定的弯曲;同时采用TAIL-PCR方法获得曲穗突变体Ds侧翼基因序列,结果证明含有1个Ds插入位点;对Ds侧翼序列进行分析发现,Ds插入在2个基因之间,其下游是编码类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Ulp1)的基因,该基因与穗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利用RACE技术扩增Ds插入位点下游基因的c DNA的3'端序列,序列比对发现,Ds插入前后其下游基因序列无变化。预测Ds的插入影响了Ulp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而影响水稻的花序生长发育形成穗弯曲水稻突变体。本研究结果可能在穗型的遗传及发育以及改良优质高产水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基于EST序列的茶代谢网络的构建29-32

摘要:茶树体内的生化反应所生成的各种功能性化合物是茶叶具有营养和健康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这些生化反应由茶树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并组成复杂的代谢网络。首先通过开源工具包jsoup开发异步数据采集程序,从布伦瑞克酶数据库(braunschweig enzyme database,简称BRENDA)和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上获取酶序列及其催化反应、GI号、EC编码对应关系等相关信息,建立本地酶数据库;其次从NCBI上下载FASTA格式的茶树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简称EST)序列数据,通过GI号查询本地酶数据库,得到酶催化反应信息,继而基于超图思想利用Cytoscape Web API重构茶代谢网络;最后对EST序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多个维度对构造的代谢网络进行拓扑特性、KEGG路径、生物意义的深入分析,对茶树内生化反应的理解、新功能基因的挖掘、茶叶品质的提升、新茶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小豆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33-37

摘要:为探索适宜小豆SSR-PCR反应的最佳条件以筛选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采用L16(45)正交设计优化影响小豆SSR-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浓度、dNTPs浓度、Taq用量、引物浓度、模板DNA用量),利用优化后的SSR-PCR体系,以10份小豆种质为模板,对80对小豆(50对)和绿豆(30对)的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得出小豆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20μL):Mg^2+浓度2.5 mmol/L,dNTPs浓度1.0 mmol/L,Taq活性1.5 U,引物浓度0.6μmol/L,模板DNA用量30 ng。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在小豆和绿豆引物中筛选出31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SSR引物,有效扩增率为38.75%。小豆SSR-PCR优化体系的建立及多态性引物的筛选为进一步开展小豆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小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库构建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不定芽增殖及再生体系的优化38-41

摘要:以紫色、火焰、冻糕3个品种彩色马蹄莲的不定芽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不定芽增殖及植株再生优化条件筛选。结果表明,增殖阶段,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个品种最适培养基均为MS+2.0 mg/L 6-BA+0.2 mg/L NAA;植株再生阶段,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紫色最适合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火焰和冻糕最适合培养基为1/2MS+0.2 mg/L 6-BA+0.2 mg/L NAA;生根阶段,不同NAA浓度对3个品种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紫色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8 mg/L NAA+0.2%活性炭(AC),火焰为1/2MS+0.6 mg/L NAA+0.2%活性炭(AC),冻糕则为1/2MS+0.2 mg/L NAA+0.2%活性炭(AC)。

茶树等木本植物炭疽菌种群遗传分化研究42-44

摘要:从福建省不同地区茶树及其他木本植物上分离获得38株炭疽病菌,采用r 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种群分化研究。结果表明,炭疽菌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存在遗传差异,供试不同寄主来源炭疽病病菌在r DNA-ITS基因序列上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但不明显。供试炭疽病病菌存在一定的寄主专化性,不具有地理来源特异性。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菌株间的ITS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仍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碱基变异,包括碱基的缺失、突变、插入等。

沙田柚GDSL酯酶/脂肪酶基因的鉴定及序列分析45-48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沙田柚自交和异交花柱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分析得到GDSL酯酶/脂肪酶的基因序列,该基因全长1 306 bp(Gen Bank登录号:KU159279),开放阅读框(简称ORF)全长1 104 bp,共编码36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0.09 ku,理论等电点为6.44,含有1个与SGNH蛋白相同的保守结构域(conserved active sites,简称CAS);GDSL基因在沙田柚自交1 d花柱中的表达量(简称RPKM)为4.68,2 d为2.41,3 d则迅速下降到0.27;在异交1 d花柱中该基因的表达量为4.48,2 d迅速升高至7.43,3 d仍维持较高水平为4.37;系统进化树显示,沙田柚GDSL酯酶/脂肪酶基因与甜橙(Citrus sinensis)亲缘关系很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
广西桂林水稻种植生命周期评价49-54

摘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水稻生产状况,结合桂林当地实际情况,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Gabi软件,对生产1 t水稻(功能单位)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对象生命周期的富营养化(EP)、酸化(AP)、生命周期成本(LCC)、能源消耗(ED)、生态毒性(HTP)、温室气体(GWP)及淡水消耗(WD)值分别为7.57 kg、4.54 kg、1 914元、9 650 MJ、43 kg、796 kg、1 510 m-3。并且水稻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生长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在生长阶段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化肥和农药。因此,为了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应该尽量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量。

旱、水稻根系生长对水氮响应的研究55-59

摘要:以粳型旱稻中旱3号及粳型水稻淮稻5号为材料,设置不同土水势和不同氮素处理组合,比较研究了旱稻、水稻根系生长对水氮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旱稻的平均根数低于水稻,但平均最长根长、根干质量和根直径显著高于水稻。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旱稻、水稻的平均根数和根干质量均逐渐减少,但旱稻的下降幅度小于水稻。旱稻、水稻根干质量随水分胁迫在耕作层上、下层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在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下,旱稻的平均根数、根直径和根干质量均表现为中氮〉高氮〉低氮,水稻为中氮〉低氮〉高氮,其直径和最长根长均为低氮〉中氮〉高氮,旱稻根系变化幅度大于水稻。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旱稻和水稻根干质量在耕作层上、下层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幅度不同。旱稻根系主要集中在10-20 cm耕作层,水稻根系主要集中在0-5 cm耕作层。旱稻对水分胁迫钝感,对氮素增减敏感,而水稻表现则相反。

陕西省水稻Wx基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59-62

摘要:稻米品质与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AC)有关,而直链淀粉含量与蜡质基因(Wx)的基因型有关,研究表明Wx基因第一内含子的剪接效率决定直链淀粉含量。明确陕西省主要水稻种质资源中Wx基因的基因型,可为水稻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应用CAPS法对112份陕西省水稻主要种质资源Wx基因第一内含子供体+1位碱基G/T进行检测,根据G/T碱基将112份供试材料的Wx基因分为GG、GT、TT等3种基因型。同时,按国标检测3种不同G/T型37份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及其他相关性状。结果显示,112份供试材料中有1份材料为GG型,约占1%;25份为GT型,占22%;86份材料为TT型,约占77%。说明Wx基因第一内含子供体+1位碱基G/T的多态性与AC含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浙江省单季稻生物量及产量结构的模拟与分析63-67

摘要:以水稻品种甬优15为试验材料,对浙江省单季稻发育期、生物量及产量结构进行了观测。在此基础上,结合作物特性和观测数据调整了ORYZA2000模型参数,并验证了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变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生物量变化趋势符合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具有高产群体特征,其中LAI最大值为12.5,叶、茎、穗干质量分别为6 052.1、12 414.4、21 641.1 kg/hm-2。模型对生育期模拟效果最好,绝对误差为1 d;生物量变化动态模拟效果良好,一致性指数D达0.9以上;LAI、干物质量和产量的模拟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穗干质量的NMRSE为17.9%。说明ORYZA2000模型对浙江省单季稻模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为作物产量预报、气象影响评价等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水稻苗床土壤养分及pH值的影响67-69

摘要:针对水稻旱育秧田长期依赖化学壮秧剂造成的生态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把几种功能微生物菌与矿质营养复配成复合微生物菌肥并应用于水稻育秧,研究水稻育苗床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化学壮秧剂及仅施用化肥、有机质相比,复合微生物菌肥施用后水稻水稻育苗苗床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保持苗床土壤pH值为4.5-5.5,为水稻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养分需求及酸性生长环境。

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气候因子及芒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70-72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气候因子及芒蝇发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设置9个播种期,以高粱品种黔高8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及芒蝇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粱产量与气候因子、芒蝇发生率间相关显著,分别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芒蝇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芒蝇发生率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的差异显著影响高粱产量和芒蝇的发生率,适时早播有助于避开芒蝇发生的盛期,确保高粱不减产。研究结论可为贵州省贵阳地区高粱适期播种和病虫害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