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论与综述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节水灌溉研究进展与展望1-5

摘要:为了喀斯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节约农业用水,关于该地区节水灌溉的研究逐渐兴起。系统回顾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喀斯特地区节水灌溉研究的进展。首先分析了已有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内容分布和单位分布,并结合喀斯特领域、节水灌溉领域和喀斯特石漠化概念的发展背景,把节水灌溉研究分为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起步阶段(2000—2005年)和增长阶段(2006年至今)3个阶段;其次,根据研究框架从基础理论、技术措施、模式构建、试验示范、监测及评价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各分支领域的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节水灌溉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下阶段应重点研究的内容,加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多学科综合研究仍是今后的趋势。

葫芦科作物重要种传病毒研究进展5-9

摘要:葫芦科(Cucurbitaceae)作物是全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各地区广泛种植,而病毒病尤其是种传病毒病是造成葫芦科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就常见的葫芦科病毒病、主要种传病毒病及其种传率、种传机制、带毒种子处理方法等进行综述,为葫芦科种传病毒防治提供相关基础知识和依据。

高温干旱对茶树生长和品质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10-13

摘要: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温度和水分条件都极为敏感,高温、干旱灾害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关于高温和干旱对茶树生长和品质影响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重点剖析了茶树受高温干旱胁迫时的生理响应,包括高温胁迫对茶树光合系统、细胞代谢、氨基酸含量、激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机理,干旱胁迫对茶树的渗透调节、激素代谢、光合作用、活性氧清除机制、茶树产量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规律。未来应加强高温干旱对茶树蛋白质结构、同工酶功能、糖代谢、基因表达的生化机理,及根系活力、养分吸收、气孔发育、同化物代谢与分配等生理反应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茶树高温干旱的气象灾害指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有利于增强茶树灾害预警及生产管理能力。

温室能源管理系统研究进展14-20

摘要:温室能源管理系统是温室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在环境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对温室各供能和耗能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计量与计算分析,依据能源优化策略管理并规划能源调度与分配,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设施园艺发达国家将能源管理系统作为独立功能组件选择有效能量来源为温室生产提供适宜热量、二氧化碳及光环境以提升能源效率和温室可持续发展,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我国对温室节能的研究多集中于节能设施、结构材料、环境监控等方面,缺少从系统角度考虑的综合能源管理软硬件系统。在分析当前温室能源消耗和节能管理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并介绍温室能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与构架组成,详细综述能源计量检测、能源信息管理、能源优化调度决策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探明温室能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在国内应用可行性,为温室能源管理系统在我国温室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生物技术
花生AhNCED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载体构建20-23

摘要:脱落酸(AB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NCED)是其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在花生种子中克隆到其同源基因AhNCED1,预测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806 bp,编码601个氨基酸,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66.8 ku,等电点为8.49。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2种跨膜区,但均不明显;由17个丝氨酸、8个苏氨酸、5个酪氨酸参与磷酸化过程;同源比较发现,该基因与来自拟南芥、柱花草等的NCED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柱花草NCED的亲缘关系最近。笔者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AhNCED1-GFP和超表达载体p Cambia2300EC-AhNCED1,为进一步研究花生中AhNCED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柔嫩艾美耳球虫江苏株SAG10基因的克隆及分析24-28

摘要:根据Gen Bank中已发表的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SAG10基因序列,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1对引物,从E.tenella江苏株的第2代裂殖子中成功克隆出SAG10基因。将该基因与Gen Bank中国内外不同E.tenella分离株的SAG10基因进行比对,发现E.tenella江苏株与北京株的SAG10基因同源性最高,高达99%,其后依次为杨凌株、豪顿株。4种不同分离株SAG10基因的ORF之间有11个碱基不同,其中3个为无义突变,8个为有义突变。分析4种分离株SAG10基因推导蛋白质的亲水性、抗原指数、表面可及性发现,国内外不同E.tenella分离株SAG10蛋白的抗原性总体比较接近且很强,但国内不同分离株之间的抗原性更加接近,并优于国外的豪顿株,这可能是由于氨基酸突变引起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和亲水性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将上述SAG10基因序列与复顶门原虫的其他相关SAGs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Eimeria属球虫SAGs基因之间相对比较保守,且与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N.hughesi、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SAG基因之间同源性较低,与已有观点一致;但神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neurona)的2条SAG1基因序列却与E.tenella的SAG1基因序列表现出更高的同源性,这与其他研究结论不符。

荆半夏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28-30

摘要:以竹叶型荆半夏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激素配比、不同叶柄处理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2,4-D或6-BA均能诱导半夏叶柄愈伤组织,但诱导率较低,愈伤组织质量相对较差。叶柄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有显著影响,叶柄下段适合愈伤组织诱导,黄化处理能提高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因素对半夏愈伤组织诱导影响从大到小为2,4-D浓度〉叶柄位置〉6-BA浓度〉蔗糖浓度。从诱导率和愈伤组织质量考虑,取半夏叶柄下段接种于培养基MS+2.0 mg/L 2,4-D+0.5 mg/L 6-BA+60 g/L蔗糖上进行培养,效果较好。

青蒿不同部位总RNA提取方法比较31-33

摘要:为从青蒿中提取高质量的RNA,以青蒿叶片、茎、根和花为材料,采用TRIzol法、改良TRIzol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Li Cl(CTAB-Li Cl)法、CTAB-异丙醇法4种方法,比较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分离RNA的效果。结果表明,4种方法所提RNA纯度均较高,其中改良Tri Zol法所提RNA质量最好。

野牛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33-35

摘要: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探索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Nutt.)Engelm.]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主要成分的最优化用量,对影响野牛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d NTP、Taq DNA聚合酶、引物(Primers)、Mg(2+)的用量]进行优化,获得野牛草的ISSR-PCR最适反应体系为20μL的反应体系,包括引物(2.0μmol/L)4.0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0.2μL、MgCl_2(25 mmol/L)1.6μL、d NTP(2 mmol/L)2.0μL和模板DNA(20 ng/μL)3.0μL。该优化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野牛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等奠定了基础。

莱克多巴胺钐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36-40

摘要:基于抗莱克多巴胺(SAL)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了检测SAL的高灵敏度时间分辨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法(CD-TRFIA)。采用辛酸-硫酸铵纯化抗SAL杂交瘤细胞株腹水单克隆抗体,用稀土离子Sm(3+)偶联物进行标记,制备钐标抗体;通过合成SAL-SUC半抗原并与卵清蛋白偶联获得SAL-OVA包被抗原;采用直接竞争的方式,游离SAL和固相SAL-OVA包被原共同竞争有限的钐标SAL单抗,初步建立SAL时间分辨免疫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优化的TRFIA半抑制量IC_(50)为1.6 ng/m L,检测范围为0.39~12.77 ng/m L,最低检测限为0.136 ng/m L。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
不同耐盐性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的比较41-43

摘要:以2份玉米自交系经3-1、05Ny-10为材料,设计4个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耐盐性玉米自交系苗期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下,2份玉米自交系幼苗的根粗、根长、须根数、株高、茎粗、叶宽、叶长、含水量、色素含量基本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等抗逆性物质含量呈递增趋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递增。综合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不耐盐的自交系经3-1的耐旱性优于05Ny-10。

氯化钠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44-46

摘要:以贵单8号、筑糯2号、金玉819这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玉米在4个浓度水平的氯化钠溶液(0、50、100、150 mmol/L)胁迫下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比较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对3个玉米品种形态生理指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Na Cl胁迫对3个品种玉米的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金玉819幼苗的株高、根长下降幅度最大。3个玉米品种的耐盐能力顺序为贵单8号〉筑糯2号〉金玉819。

不同价态铬对玉米幼苗铬吸收动力学特征及生长发育的影响46-50

摘要:通过水培法,研究不同价态铬Cr(Ⅵ)和Cr(Ⅲ)对玉米幼苗铬吸收曲线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幼苗对Cr(Ⅵ)和Cr(Ⅲ)的吸收符合Michaelis-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随着Cr(Ⅵ)和Cr(Ⅲ)处理浓度的升高,玉米幼苗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的Cr含量随之增加;玉米幼苗体内的Cr主要富集在根部,很少往地上部分转运;(2)Cr(Ⅲ)与玉米幼苗根细胞吸收位点的亲和力小于Cr(Ⅵ),但玉米幼苗根系对Cr(Ⅲ)的吸收速率和吸收能力要明显高于Cr(Ⅵ),这可能是玉米幼苗对Cr(Ⅲ)的生物富集能力高于Cr(Ⅵ)的原因之一;(3)Cr(Ⅵ)对玉米幼苗的毒害要高于Cr(Ⅲ),表现在Cr(Ⅵ)对玉米幼苗鲜质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性状及根系参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要大于Cr(Ⅲ),尤其在较高浓度Cr(Ⅵ)时,玉米幼苗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叶色枯萎,根系发黄腐烂,类似盐胁迫症状;虽然,在低浓度下Cr(Ⅲ)对玉米幼苗的毒害程度较小,但在较高浓度下还是表现了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

土壤温度、湿度对作物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51-55

摘要:采用盆栽称质量控水法及人工控温法,研究不同土壤类型0~10 cm、10~20 cm层土壤不同含水量以及不同温度梯度处理对大豆、玉米种子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暗棕壤、黑土和盐化黑钙土等3类土壤的含水量≤15%及≥55%时,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生长均受到抑制,无法正常出苗生长;暗棕壤、黑土和盐化黑钙土0~10 cm耕层土壤最适宜大豆出苗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5%、35%、25%;暗棕壤和黑土最适宜玉米出苗的土壤含水量均为35%,盐化黑钙土最适宜玉米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25%;3种类型土壤10~20 cm耕层最适宜大豆、玉米经济播种的土壤含水量均为25%;土壤温度在9~17℃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播种的大豆、玉米出苗均受到抑制;春季最适宜大豆、玉米经济播种的土壤温度为13~21℃,且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率与土壤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马铃薯匍匐茎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55-58

摘要:以克新13号、费乌瑞它、延薯4号3个熟期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旱作模式、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测定苗后5~30 d匍匐茎中糖的成分和含量以及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研究马铃薯匍匐茎发生和形成过程中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蔗糖、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变化趋势(延薯4号的可溶性糖含量除外),葡萄糖、果糖的含量则是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蔗糖含量与SS活性的变化趋势近似,SPS活性呈现"M"形,转化酶两谷一峰变化趋势。SS、SPS是影响蔗糖合成的关键酶,转化酶是分解转化蔗糖的关键酶。匍匐茎决定着块茎的形成,通过此试验研究旨在为马铃薯块茎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马铃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小麦品种苏麦18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59-61

摘要:苏麦188系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扬辐麦2号系统选育育成的春性中筋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湖北、上海等省(市)示范表现良好的早熟、矮秆、大穗、高产、优质、抗倒、耐寒等特性。根据国家区试中苏麦188的特征特性,总结了江苏省扬州市江都、邗江区试种示范高产田栽培技术,提出苏麦188在大面积9 000 kg/hm2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和群体控制指标等关键技术,旨在为大面积苏麦188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膜上覆土对二季作春马铃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61-63

摘要: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食用型马铃薯品系泰山5号为试材,研究膜上覆土厚度对其出苗率、形态指标、光合特性、产量及商品薯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厚度以T3处理出苗率最高,为92.33%;随着覆土厚度增加,株高、主茎数和叶片数逐渐增加,至T3处理为最高,而后降低,茎粗以T2处理为最大,为13.65mm。适当的膜上覆土可增加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E),其中T3处理下光合作用最强,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各处理间单株平均结薯个数为3个;单株最大鲜薯质量280.10 g,变幅为184.99~280.10 g;产量以T3处理为最高,达41 507.41 kg/hm2,较覆盖地膜处理增产22.14%,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商品薯率变化趋势和产量一致,以T3处理最高,为91.52%。

烯效唑浸种对红小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64-70

摘要:采用种子萌发和水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京农8号红小豆为材料,设置7个浸种浓度,研究烯效唑浸种对红小豆种子萌发、幼苗形态、根冠比、壮苗指数、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烯效唑浸种浓度升高,对红小豆幼苗株高的抑制作用增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烯效唑浸种可以显著提高红小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使红小豆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总根长、最长根长、根系活力以及茎粗、壮苗指数、叶面积、根冠比明显增加,同时提高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烯效唑浸种还显著提高了根系SOD、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用于红小豆浸种的最佳处理为20 mg/L 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