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先进国家农业物联网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1-5

摘要:农业物联网正在引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和升级,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加速推进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产生了很多新型传感装备、软件系统和产业化应用模式。针对国际上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美国、欧盟、日韩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战略、传感器装备、软件系统、农户应用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特色。最后,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从物联网基础技术研究、传感器专项研发、农业物联网标准建设、物联网产业化模式培育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生物炭施用对节水灌溉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进展5-9

摘要: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影响因素,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进行了总结分析.针对节水灌溉引起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问题,提出应该从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生物炭施用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开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其对水碳联合调控的响应,节水稳产、固碳减排的稻田水碳管理模式等新的研究.

生物炭施入对农田土壤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10-15

摘要:在高温条件下(通常〈700℃),通过限氧或完全缺氧对生物质原料进行热裂解和炭化所产生的一类含碳丰富的固态稳定物质称为生物炭。生物炭因其灰分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矿质元素如钾、钙、钠、镁、硅等,它们以氧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溶于水后呈碱性,所以生物炭普遍呈碱性;生物炭表面含有大量的—COOH、—COH、—OH等含氧官能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易使生物炭表面产生大量负电荷,进而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生物炭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有助于增强土壤持水、透气、保肥的能力,提高土壤对于易淋失养分元素和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修复污染土壤的作用;生物炭还有助于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生物炭发达的多孔结构有助于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同时对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和生存空间、提高作物产量均有一定的效果。从生物炭的特性及制备影响因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的吸收利用以及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改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未来生物炭在农业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综述)16-20

摘要:土壤碳循环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近年来国际地学和生态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为扰动影响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为可调控的碳循环系统。增强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能力不仅有助于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速率,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述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着重分析影响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因素,包括施肥、灌溉、耕作强度等,提出增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调控措施,如合理施肥、合理轮作、保护性耕作、生物质炭施用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建议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管理对固碳潜力的影响,充分发挥农业土壤固碳效应。

环境中三氯生分布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21-26

摘要:三氯生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抗菌剂,因其对多种细菌、真菌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通常认为三氯生的毒性较低,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重启对三氯生安全性的评估,使三氯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三氯生与雌激素结构类似,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本研究对三氯生在环境中的分布状况以及环境样本中痕量三氯生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评估三氯生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温度变化对重金属植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26-26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及重金属污染研究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温度变化一方面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上重金属运输载体的数量和种类来影响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进而影响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定义植物有效性是个动态过程,即环境有效性、环境植物有效性、毒理植物有效性。关于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温度变化影响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

植物病原真菌效应蛋白研究进展31-34

摘要:真菌病原菌能分泌效应蛋白,影响真菌病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本文概述了真菌病原菌的生活和侵染方式,以及效应蛋白的基因进化,指出真菌病原菌正是通过对基因组的区隔化完成效应蛋白基因的进化。重点讨论活体营养型、死体营养型、半活体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效应蛋白的作用机制和植物适应性,以及效应蛋白的转运、吸收和加工机制,可为研究真菌病原菌与作物的相互作用,并为未来作物抗病改良和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食品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研究进展34-34

摘要:随着养殖业进入规模化阶段,抗生素在养殖业中被广泛使用。尽管抗生素本身在动物体内积累量很低,但由抗生素诱导产生的耐药基因会残留在肉制品等食品中,并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结合最新文献,对食品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产生和转移进行综述,阐明抗生素耐药基因古已有之,大致可分为固有耐药基因和获得性耐药基因,固有耐药基因一般通过代际遗传在同一种属细菌间传递,具有较小的传播风险;而获得性耐药基因的传播与抗生素或环境压力有关,可以在不同种属细菌间传播,推定其是食品中抗生素耐药基因转移和传播的主要原因;还介绍了食品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验方法和原理,提出建立食品中残留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无籽刺梨研究进展与展望38-42

摘要:无籽刺梨为贵州高原的特有种,随着人们对其药食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注与重视,关于无籽刺梨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对无籽刺梨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可为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从3个方面系统地回顾了无籽刺梨从20世纪80年现之初至今的研究进展:(1)基础研究进展,包括生物学特征、果实成分和种质资源等;(2)种植管理研究进展,包括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技术、组织快繁技术和生态适宜性等;(3)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最后指出了无籽刺梨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生物胁迫相关NAC1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43-49

摘要:植物NAC1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的抗生物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生物逆境相关NAC1转录因子的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8个生物逆境胁迫相关NAC1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保守结构域、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8个生物逆境胁迫相关NAC1蛋白N-端保守性较强,包括5个保守的亚结构域,共同组成NAC1结构域。C-端含有多个保守的氨基酸,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同时蛋白中含有多个丝氨酸(S)、苏氨酸(T)和酪氨酸(Y)磷酸化位点。8个NAC1蛋白都为亲水性蛋白,大多定位于细胞核,个别定位于细胞质或叶绿体。二级结构则以α-螺旋和β-折叠为主。8个NAC1蛋白三维结构上的相似性暗示了功能上存在相似。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生物逆境相关NAC1转录因子的功能和改良植物抗生物逆境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反应原性分析49-49

摘要:为构建新型H7亚型禽流感H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从NCBI数据库下载H7亚型禽流感HA全基因序列,合成HA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HA;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法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构建正确;重组的HA融合蛋白约为84 ku,大小与预期融合蛋白大小一致;重组HA融合蛋白可以与His标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与H7阳性血清有较强的反应原性。成功构建了H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重组HA融合蛋白表达。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miRNAs生物信息学预测53-61

摘要:首先在Gen Bank中下载蓖麻蚕核型多角体(Phcy NP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表明,Phcy NPV基因组中有142条miRNA成熟体分子;再用miRanda、RNAhybird 2个软件预测miRNAs对病毒自身的靶基因,提取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用Phcy NPV感染蓖麻蚕,取感病蓖麻蚕的脂肪体组织,提取总RNA;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简称RT-PCR)验证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确定其中6条为miRNA成熟体序列,分别是Phcy-miR-996_5p、Phcy-miR-696-5P、Phcy-miR-664_3p、Phcy-miR-30_5p、Phcy-miR-217_5p、Phcy-miR-1483_3p。这6条可能的miRNA对应的靶基因涉及病毒的融合蛋白、多角体蛋白等结构蛋白,以及一些蛋白激酶包括激活解旋酶表达的极早期基因等,推测其潜在的靶基因参与病毒复制及侵染的重要过程。

苏姜猪RPL10a假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产仔数的相关性62-66

摘要:为深入探讨猪核糖体蛋白L10a假基因(RPL10a pseudogene)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数性状间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方法,分析苏姜猪RPL10a假基因第2个外显子区的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引物P1扩增区存在AA和AB等2种基因型,引物P4扩增区存在4种SSCP型;经核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在27 389 415、27 389 835、27 389 946位分别存在C→G、G→A、A→G的突变,27 389 851位为碱基A的插入突变。经群体遗传学分析,各基因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处于群体平衡状态。将各基因型与苏姜猪5个胎次的平均产仔数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RPL10a假基因引物P1和P4各扩增区不同SSCP类型与苏姜猪平均产仔数性状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2个扩增区不同SSCP型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同时存在AB型与SSCP-1型苏姜猪的第1胎平均产仔数显著高于同时具有AA型与SSCP-1、SSCP-2型的苏姜猪(P〈0.05)。

4种玉米自交系幼胚遗传再生体系的建立66-66

摘要:选取4种玉米自交系H99、A188、7922和1322的幼胚作为外植体,接种于10种不同诱导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建立遗传再生体系,同时探讨了不同基因型、培养基种类、幼胚大小、蔗糖浓度、激素浓度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低影响显著,4种基因型玉米幼胚在诱导培养基中均产生了愈伤组织,但继代培养后只有H99能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46.2%;对于不同基因型培养基诱导效果依次为N6〉MB〉MS;选择幼胚长度为1.5-2.0 mm、添加蔗糖浓度为30 g/L、2,4-D浓度为2.0 mg/L及Ag NO3浓度为10 mg/L时玉米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且质量较好。

棉花与模式植物DGAT2基因的鉴定与分析69-73

摘要: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Ⅱ(DGAT2)是催化三酰甘油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二倍体棉花和6种模式植物中共鉴定出25个DGAT2基因,详细剖析这些基因的结构、序列和进化特征。基因结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植物包含8个或9个外显子,且内含子相位高度保守,说明该基因结构起源于陆生植物。蛋白序列分析显示,核心保守基序1、2、3与功能结构域相互重叠,说明功能结构域起源于藻类植物。进化分析显示:在棉花中,DGAT2基因发生特异性扩增,其分子机制为串联重复;结合滑动窗口方法和位点模型选择压力检测结果,DGAT2蛋白均受制于负选择作用。这些结果为棉花及模式植物DGAT2的功能研究提供帮助。

山羊miR-27a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73-73

摘要:繁殖力是决定羊养殖产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卵泡的生长发育决定了排卵数,进而直接影响母羊的繁殖力。miRNA是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单链非编码RNA,参与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本研究通过对山羊miR-27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及功能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山羊繁殖功能中的作用提供新途径。利用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miR-27a的靶基因,将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预测靶基因集合分别富集在细胞增殖、转录调控、调控RNA代谢、正调控信号传导等分子功能上以及Erb B、MAPK、m TOR等信号通路中。

海滨锦葵耐盐基因KvSOS1的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76-80

摘要:为了克隆盐生植物海滨锦葵耐盐基因Kv SOS1并构建其表达载体,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海滨锦葵中克隆了质膜Na^+/H^+转运蛋白基因Kv SOS1(Gen Bank登录号KJ577576)的全长c DNA序列,长度为3 85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 444 bp。Kv SOS1基因编码1个由1 1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127.56 ku,理论等电点p I为6.18。疏水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N-末端具有高度疏水性,并含有11个跨膜区,C-末端为1个长约700个氨基酸残基的亲水性尾巴位于细胞质中。Kv SOS1基因编码蛋白与雷蒙德氏棉、可可和陆地棉SOS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分别为86%、82%和82%。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Kv SOS1基因编码蛋白与质膜Na^+/H^+转运蛋白、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属于不同分支。同时将Kv SOS1基因构建入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中,并成功转入农杆菌LBA4404中。

不同基因型甘蔗离体培养技术研究80-80

摘要:为探讨甘蔗不同基因型的组织培养技术,以ROC22、03-75、02-6和B8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经过(52±0.2)℃水浴热处理及培养后,筛选出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芽增殖和苗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甘蔗在不同培养阶段对激素种类、质量浓度有差异,其中MS+3.0 mg/L 2,4-D+0.1 mg/L NAA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较适宜,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分别为MS+2.0 mg/L 6-BA+0.1 mg/L NAA+0.05 mg/L TDZ、MS+2.0 mg/L 6-BA+0.1 mg/L NAA+0.5 mg/L PP333,1/2MS改良+4.0 mg/L NAA+1.0 mg/L PP333培养基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各甘蔗品种(系)的生根率高,根系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