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0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论
水稻种子生产流程管理1-8

摘要:所谓种子生产流程管理,是指生产部门自接到公司下达生产任务书之日起至产出合格商品种子为止的整个生产周期内,以规范化、标准化为技术要点,以质量为第一产品目标、产量为第二产品目标,对种子生产全过程实行的程序化管理。本文结合江苏中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介绍种子生产流程管理的设计及其运行。

江苏省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重点9-13

摘要:在分析江苏及国际农机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技术、机制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对江苏省农机化发展的初浅认识,提出了江苏省农机化今后发展的重点。

江苏省有机稻米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14-16

摘要:总结了江苏省有机稻米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开发、主要措施等基本现状。从有机稻米的生产理念、发展环境、市场需求、技术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有机稻米发展的潜力,提出了准确定位、加大宣传、严格标准、加强联合、依靠科技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试论科技进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17-21

摘要:从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突出科技进步重点,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坚持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5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作物栽培与育种
砷胁迫对小麦萌发的形态指标和内源ABA含量的影响22-26

摘要:试验采用室内水培方法,以郑州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4个不同浓度As(Ⅲ)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形态指标及种子、根和芽3个部位在培养48~180 h内源ABA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砷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效应;5 mg/L以下的As(Ⅲ)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籽粒重、芽重有促进作用,随着As(Ⅲ)浓度的继续增加,这几项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根和芽中内源ABA的平均含量均随着As(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种子中ABA的平均含量变化不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种子中的ABA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根和芽中的AB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说明5 mg/L以下的As(Ⅲ)减少了ABA的合成,而5 mg/L以上的As(Ⅲ)则促进ABA的合成。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27-30

摘要:运用早世代稳定品种和材料与生产上的优良品种和育种中的优秀材料杂交,在早世代(F2、F3)选择生物学性状、植物学特征一致的株系或品系,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新材料。并对早世代稳定品种遗传机制、育种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认为水稻早世代稳定作为一种育种手段,必须和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水分胁迫下ABA对玉米NO积累及初生根生长的影响30-33

摘要: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为材料,以PEG-6000(25%)模拟低水势,发现在低水势下,经ABA抑制剂fluridone(FLU)10μmol/L和tungstate(Tun)1 mmol/L预处理,显著抑制了玉米初生根的生长,加入外源ABA 100μmol/L后,恢复了初生根的生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玉米初生根部有NO积累,用FLU抑制ABA后,低水势下根部NO积累量明显减少,加入外源ABA,初生根部NO又恢复了原有的水平。在正常水势下NO对玉米初生根的生长具有双重效应,即低浓度NO对根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O对根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低水势下完全去除玉米根部NO,严重抑制了初生根的生长。表明ABA维持低水势下玉米初生根生长,与NO在玉米初生根部积累直接有关。

麦草全量还田对抛栽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34-37

摘要: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旋耕抛栽稻与常规耕翻抛栽稻相比,前期表现缓苗期延长,分蘖发根期推迟。后期表现生长旺盛,叶面积大,光合产物积累多、运输快,具有穗数略减、增粒、增重而增产的特点。比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前期发苗早、死苗率低、僵苗少,中期高峰苗出现时间早而多,成熟时有效穗数略减,但每穗粒数多,粒重高,产量增。比留茬15 cm免耕抛栽稻的分蘖、发根、长叶等生育进程慢,产量相近。单位面积纯收入排序为:旋耕抛栽稻〉留高茬免耕抛栽稻〉不还草旋耕抛栽稻,留茬15-20 cm免耕抛栽稻〉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全量还草旋耕抛栽技术具有生态环保、培肥土壤、减轻病虫草害、省工节本、操作简便、增产增效等多方面优点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潜力。

杂交中籼稻天丰优269高产栽培与制种技术38-39

摘要:天丰优26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天丰A为母本,恢复系盐恢269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米质较优、适口性好、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儡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天丰优269在江苏省适宜作单季中稻栽培,一般产量为9.75-10.5t/hm^2;制种产量一般为3-3.75t/hm^2,

水稻不同品种与秧苗素质的耐淹特性初步研究40-43

摘要:通过大面积踏田调查,分析了水稻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不同苗质灭顶受淹后的主要性状及受淹时间与产量的关系,为今后抗洪减灾及生产自救提供借鉴。

麦草全量还田稻作氮肥运筹研究44-46

摘要:以早熟晚粳稻品种宁粳1号为材料,研究麦草全量还田对水稻氮肥运筹规律及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麦草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2)麦草还田处理,在水稻生长初期对分蘖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到移栽15 d(麦草还田22 d)以后对分蘖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加基施氮肥用量能降低麦草还田后的抑蘖作用;麦草还田效应主要表现在分蘖中后期。(3)在本试验条件下,麦草还田最佳施氮量为20.9 kg/667m^2,其中基蘖肥最佳用量为9.23 kg/667m^2,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为4.5∶5.5,此时,麦草腐熟释氮与氮肥运筹产生互作效应最佳,稻谷产量较高,可在750 kg/667m^2左右。

驼色棉及其父本母本核型对比分析47-49

摘要: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驼色棉及其父母本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棉花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6。驼色棉的核型公式为:k(2n)=26=18m+2m(SAT)+6 sm,属于2B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2L+10M2+8M1+6S;父本的核型公式为:k(2n)=26=16m+10 sm,属于2B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2L+10M2+12M1+2S;母本的核型公式为:k(2n)=26=6m+2 sm(SAT)+16 sm+2 st,属于3B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4L+8M2+8M1+6S。通过比较发现,驼色棉核型倾向于父本。

甜玉米与糯玉米互为种源的探讨50-51

摘要: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甜玉米、糯玉米互为种源可扩展二者的种质资源,为甜玉米、糯玉米育种开拓了新思路。文章针对甜玉米与糯玉米互为种源进行了探讨。

浅谈育种工作中的六个方面关系52-53

摘要:阐述了育种工作中的个人与集体、主角与配角、老同志与年轻人、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和个人价值与奉献精神六个方面的关系,并提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路和办法。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新品种
优质粳稻新品种镇稻10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54-55

摘要:镇稻10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早熟晚粳新品种,于2007年1月通过审定。经多年的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表现出品质优、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

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淮麦24的选育及栽培要点56-56

摘要:淮麦24(淮核030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采用轮回选择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4~2006年度通过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试,2006~2007年度通过江苏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200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0703。淮麦24于2007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获得公告,公告号为:CNA003912E。

甘薯新品种苏薯1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57-58

摘要:苏薯13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岩薯5号作为母本进行混合授粉,从杂种实生苗中选育的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该品种红皮橘红心,食味较好,结薯早,薯块多而整齐,适应性广,作春、夏薯种植均可,属优良蒸煮、烘烤及食品加工用品种。

黄秋葵新品种碧剑的选育与特性59-60

摘要:碧剑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选育的黄秋葵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文章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产量特性、生物学性状、生育特性等,并详细说明碧剑的高产栽培技术和食用方法,为黄秋葵碧剑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