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论
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与建议1-8

摘要:我国的耕地资源虽然紧张但能够保证国民的口粮安全。今后,国民的口粮安全将取决于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行政干预能力和政府对粮食供应(销售)的市场调控能力。我国现有涉粮的政府管理资源,存在部门割据的局面不利于上述两个能力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成立国家粮食中心,统筹全国的粮食生产、销售和消费。本文还就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种植面积与种植结构、粮肉消费比与种植结构、收购基金、科技教育、农资供应、粮库库容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棉花超高产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技术途径9-13

摘要:从棉花超高产的概念界定以及棉花产需缺口难以逆转、扩面增产潜力有限、产量是棉农增收的基础、产量与质量是辩证的统一等方面阐述了棉花超高产的必要性,从棉花产量的理论潜力、建国以来棉花单产在波动中上升和棉花高产田块的实例论证了棉花超高产的可行性,提出了棉花超高产的技术途径,即品种是实现棉花超高产生产目标的核心技术,栽培技术是实现棉花超高产生产目标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减灾抗灾技术是实现棉花超高产生产目标的技术保障。

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14-17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也是振兴江苏经济的潜力产业。本文在深入调查和分析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作物栽培与育种
氮肥对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18-22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施用氮肥对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峰值黏度时间外,氮处理对稻米加工、外观、营养和蒸煮品质性状及RVA谱的其他各项特征值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提高氮肥用量或施用保花肥能明显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精米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增加施氮量或施用穗肥可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施氮量或施用基肥使稻米胶稠度变大;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氮肥总体上有使稻米淀粉黏性变小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相同施氮时期不同施氮量有类似的RVA谱特征。

T-DNA标签技术及其在水稻基因克隆中的应用22-26

摘要:T-DNA标签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分离和克隆植物功能基因的方法。本文介绍了T-DNA标签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概述了该法的优缺点和在水稻基因克隆研究中的应用。

PDJ对不同温度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27-30

摘要:通过PDJ(prophyl dihydro jasmonate,丙基双氢茉莉酮酸酯)对3个小麦品种发芽和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试验,对不同温度下小麦的发芽势、芽长、平均根长、最大根长和根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定浓度下,PDJ对供试的春小麦和冬小麦抗寒性均有影响。对不同的小麦品种,PDJ起到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浓度有区别,不同温度下起作用的浓度也有差异。同时发现,PDJ对小麦抗低温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小麦对PDJ的反应比较迟钝,而在一定低温胁迫下则表现比较敏感,但胁迫过强时,这种作用又会变得不明显。总之,不论在常温还是低温胁迫下,PDJ对小麦的发芽和幼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并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处理浓度加大,小麦的芽长和根长都增大,而到一定高的浓度下又会造成抑制。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信息快递
《江苏农业科学》最新期刊影响因子为0.58230-30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作物栽培与育种
镇稻系列粳稻品种的育种思路与研究策略31-33

摘要: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水稻育种40多年来,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外较有声誉的镇稻系列优良粳稻品种。其主要思路与做法:一是围绕"优质、高产、多抗"的育种目标,着重解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二是注重挖掘、收集和利用特异性种质,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技术,不断增加遗传背景;三是在低世代选择中,根据育种目标,重视基础材料,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四是在高世代选择中,严格规范程序,良种与良法配套。在今后的育种方向与研究策略上,坚持以重穗型为主,强化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的选择。

旱育保姆种衣剂在中粳稻湿润育秧上的应用效应34-35

摘要:进行旱育保姆种衣剂种子包衣在中粳湿润育秧上的应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与未包衣对照相比,旱育保姆种衣剂包衣处理能提高出苗率、成秧率,减轻苗期病虫危害,提高秧苗素质;秧苗移栽大田后,植伤轻,返青快,分蘖量大,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增产显著。

BT型不育系9703A的选育及其所配组合优势分析36-38

摘要:9703A是用寒丰A与早熟晚粳9703转育而成的BT型三系不育系,具有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容易制繁种等特点;所配组合矮秆抗倒,千粒重高,丰产性好,配合力水平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9703A不育系及利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新组合苏粳优3号(V优008)于2007年1月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范39-41

摘要:本规程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省江都市、扬中市、金坛市3个示范区试验的结论制定。本规程适合于上述各示范区推广常规稻机插秧使用。其他地区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杂交水稻天丰优084高产制种技术41-42

摘要:介绍了杂交水稻天丰优084父母本的主要特征特性,据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制种技术。

水稻糙米色泽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43-44

摘要:用几种不同糙米色泽的水稻材料互相配组,观察其F1、F2代糙米种皮色泽变化情况,从而初步得到了彩色稻米种皮色泽的大致遗传关系。试验结果显示:控制水稻糙米种皮色泽的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黑色〉红色〉黄色〉白色〉绿色;所有种皮色泽的遗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参与作用,并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互作关系。

中国旱稻在瓦努阿图的种植表现和栽培技术45-46

摘要:在瓦努阿图引种12个中国旱稻品种,筛选出旱稻3号、桑宝2号。这两个品种适宜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能形成较高的生物产量,大穗大粒,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表现突出。旱稻3号实收产量最高达8.19 t/hm^2,现已在瓦努阿图大面积布点示范推广。

双抗虫亲本杂交棉F2代的抗虫性及经济性状分析47-49

摘要:分析了父母本都含Bt抗虫基因的杂交棉NZ108的F2抗虫性及有关经济性状的表达特征。生物抗虫性鉴定表明:NZ108的F2表现高抗棉铃虫特性;标记基因纯度测定,其F2含有7.98%的非转基因单株,抗虫性纯度为92.02%,显示该杂交棉父母本的Bt基因不在同一基因位点。产量比较试验表明,该F2的籽棉、皮棉产量比F1有所下降,但皮棉仍比对照增产3.42%。纤维品质测试结果,该F2的纤维品质与F1基本相当。

油菜角果发育过程中干物质和油分积累的变化50-52

摘要:随着油菜角果发育,种子的干物质积累量、油分含量和积累量增加;果皮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油分含量和积累量则呈减少趋势。种子中的油分含量与果皮中的油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不同品系间表现一致。

镉胁迫对两个大豆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53-55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Cd^2+分别处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幼苗,对其叶片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以及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浓度的Cd^2+胁迫下,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Cd^2+胁迫浓度为30 mg/L时,栽培大豆的SOD、CAT活性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高59.74%和39.87%。Cd^2+胁迫浓度为50 mg/L时,栽培大豆的POD活性及野生大豆的SOD、CAT活性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高60.39%、61.93%和63%。在Cd^2+胁迫浓度为0-100 mg/L时,野生大豆的POD活性随着Cd^2+胁迫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在Cd^2+胁迫浓度为100 mg/L时,其POD活性比对照高64.08%。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叶片MDA含量均随着Cd^2+胁迫浓度的不断升高而上升,在Cd^2+胁迫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叶片MDA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85.5%和393.1%。从试验结果看,野生大豆对Cd^2+胁迫的抗性要大于栽培大豆。

理化诱变筛选抗草甘膦大豆植株56-57

摘要:分别应用紫外线和叠氮化钠对大豆种子进行诱变处理,以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抗草甘膦大豆植株筛选。在40 m l/L草甘膦筛选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处理(0.5、1、1.5 h)诱变筛选出15粒抗草甘膦大豆种子,叠氮化钠(2.5、5.0、10.0 mmol/L)浸泡处理(1、2、3 h)筛选出9粒抗草甘膦种子;紫外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筛选出174粒抗草甘膦种子。将所筛选出的发芽种子播种,苗期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最终筛选出对40 m l/L草甘膦具有抗性的大豆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