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宣传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 省级期刊

江苏教育宣传是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江苏教育宣传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江苏教育宣传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本刊特稿
勿忘重任在肩 无愧使命担当3-5

摘要:“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表彰仪式2014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20位获奖教师依次走上舞台,分享教育故事,畅谈从教感言,接受学生致敬。为更好地宣传弘扬这批乡村教师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精神.本刊摘编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表彰仪式上的讲话.敬请关注。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本期关注
话语权转移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倒逼机制10-13

摘要: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还特别用了一个很有群众性的词语,叫“要有两把刷子”。2013年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改版时宣称:“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实实在在服务读者。”2013年5月《新华日报》再次改版,提出“离大地越近、看天空更远”的改版理念。

改进话语方式,让新闻语言“活”起来14-16

摘要: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如果把新闻报道比作一座建筑,那么新闻语言也就是这座建筑最为重要的构件之一。有了好的新闻事实,还不能构成好的新闻报道:只有通过好的新闻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精美,这就是“红花要有绿叶扶”的道理。

@人民日报:微博“国家队”的领跑者17-19

摘要:“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012年7月22日凌晨4点58分.随着一段关于北京暴雨的文字在人民网和新浪网同步发出,有着63年报龄的《人民日报》开启了其法人微博的运营之路。同年11月底。@人民日报粉丝数突破300万人,在数量上超过了《人民日报》纸质版2012年度278万份的征订量。

讲故事:让新闻宣传更加灵动——淮阴师范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点思考20-22

摘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功能体现为外塑形象.内聚人心,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不断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形势下,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冲击,大众媒体的强势竞争,都迫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如何出彩?淮阴师范学院的选择是:讲故事。生动的故事,渎者爱看,编辑爱发。师生爱转,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实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目的,让校同里的“传声筒”更为响亮。

例谈教育期刊言论品质提升23-24

摘要:2009年。国内第一本教育新闻杂志《上海教育》在全国教育期刊中率先推出“教育时评”栏目,每期(半月刊)邀请4—5位评论员撰写新闻评论。为打造教育新闻期刊的言论阵地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教育时评”栏目形成了稳定的风格和独有的特色,并以其专业性、新闻性赢得了读者的好评,曾获中国教育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专栏类金奖。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名家走笔
选择报道角度的实用技巧(上)25-27

摘要: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对庐山的描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说是千古之绝唱。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自然界所独有,往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闻报道,不仅要真实.而且要生动,突出客观事物的重要意义,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自然也就有一个选择最佳报道角度的问题。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总社品牌
以独家策划挖掘独特记忆——以《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为例兼谈栏目策划28-30

摘要:2001年,《江苏教育》推出“独家策划”栏目,开全闫教育类期刊风气之先。该栏目通过对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重大教育现象的深度调查和报道,提升刊物品位,激发读者的阅渎兴趣。2007年,杂志首次推出暑期合刊.主题为“教师队伍建设”,其后每年推出一期,合刊的编辑思想与编辑体例也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完善,即围绕一些被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稿件.丰富教师暑期生活,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并形成4大系列内容:一是记录教育历程,传播教育精神;二是关注教师生活,抒发教育情怀;三是导读人文经典,丰厚教师素质;四是宣传教师典型,坚定教育信仰。

引领教育创新推动教育改革实践31-32

摘要:今年是《初中生世界》杂志创刊20周年。8月16日,来自全省各地的通讯员、教师、学生代表100多人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初中生世界》杂志一路走过的精彩历程.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更好地服务师生的发展献计献策。本刊本期特设“精彩20年”专栏,对《初中生世界》20年办刊成绩进行回顾和展示.集中摘编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洪流讲话及部分通讯员、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发言,敬请关注。

《初中生世界》,读者心中的“三好生”——通讯员代表发言摘编32-33

摘要:我是1995年起从事教育通联工作的,最初就是从《初中生世界》通讯员起步。机缘巧合,我能与《初中生世界》相伴而行,一路走了将近20年。这么多年来.通讯员工作虽然只是我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但能像《初中生世界》这样赋予我的绝不是简单的通联任务,而是有声有色的事业。有情有义的交往,有始有终的学习和有形无形的成长,还是十分难得的。

一路同行见证成长——教师代表发言摘编33-33

摘要:《初中生世界》将学生带进了快乐的世界。当遇到困难时,看了名师名家的“卷首语丝”,定会给他以激励、指导:当闲暇时,“成长地带”定会让他感受到同伴成长的快乐:当学生充满好奇时,“数学透视眼”“越读视界”定会让他穿越时空,欣赏到数学的奇妙、体会到世界的神秘。“社团在线”“我写我秀”让学生领略到文字的魅力、写作的喜悦。种种快乐,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我的学伴,我的导师——学生代表发言摘编34-34

摘要:能参加《初中生世界》创刊20周年座谈会,真是十分荣幸,又倍感压力。编辑部老师们的笑脸亲切依旧。许多美好的过往,都从心底一一浮现在眼前。2009年秋天,因为参加江苏省第九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获得了特等奖,我来到了南京。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二的小孩,喜欢用周记记下生活中有温度的碎屑.私下里却总把命题作文当成麻烦。“成长的滋味”这个题目竟然让我兴致勃勃地完成了平生的第一次“纯属虚构”,更没想到这篇青涩的文字会得到老师们的认可。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蹲点手记
乡镇小学锻炼三悟35-36

摘要:初到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不得不说学校的校舍环境还是让我微微诧异的。斑驳的水泥墙壁、朴素的木头门窗,透露出这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两周的学习生活变得非常单纯与充实。

是宝贵的记忆,更是新的起点36-37

摘要:2014年3月31日至4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总社开展的基层锻炼活动.赴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进行为期两周的锻炼。作为一名没有一线教育教学经验的编辑.这次培训无疑是珍贵的学习机会。两周时间里,我紧随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学工作者,深入课堂.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由“报道教育”转变为“感受教育”和“研究教育”;亲身感受农村教育现状和实情,密切与一线农村学校师生的情感联系。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审读报告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部分报刊即时审读意见摘要38-41

摘要:头条《江苏百万教师假期“充电”忙》虽然是一篇应时应景的综合报道。但文章却跳出了写作窠臼,从引领全局的省级培训写到“小众路线”的校本培训.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新闻价值。《盱眙兴国爱心工作室:汇聚点滴温暖为童年增色》紧扣栏目“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教育正能量”这一主题,讲述了“江苏好人”接兴国老师创办爱心工作室。以及工作室众多志愿者资助帮扶贫困留守儿童的感人故事。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传媒视点
澎湃如昨,还是逝者如斯?42-46

摘要:进入2014年7月以来,“澎湃新闻”掀起了传媒界的关注热潮。这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团队历经半年筹备打造的新媒体项目。一篇怀揣理想主义情怀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一个个讲述“内幕”、观点锐利的时政深度报道.让“澎湃新闻”在上线后迅速占领了各大门户网站首页、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与之相伴,这份被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纸媒的“悲壮自救”,也聚焦了众多围观者的品评和争议:纵然理想“澎湃如昨”.如果“澎湃”不能应对市场的重重考验,终究将“逝者如斯”。

江苏教育宣传杂志舆情荟萃
2014年8月-9月江苏教育舆情纵览47-48

摘要:8月1日,《光明日报》6版以《江苏下好职业教育“三步棋”》为题报道江苏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效。沈健厅长在文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要下好“三步棋”.一是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环境:二是推进“师徒制”教学;三是让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第九届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浙江举行 200余名校长共话文化传承创新F0002-F0002

摘要:9月27—28日,2014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四省一市的200余名校长,聚焦课程改革背景下文化内涵的重新建构,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做法,交流教育文化传承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