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在于事件本身——评《问计于民,江苏教育厅长“家访”》
摘要:"好新闻!"一眼看到《新华每日电讯》上的《问计于民,江苏教育厅长"家访"》的标题,我就在心里叫了一声。"家访"这个词,引起我的许多回忆。我的父母终身从教,当年不时有对学生进行家访的情况。我当学生时,好多老师是父母的熟人,经常跟我父母讲我的事甚至告状,使我在学校和在家里得到的奖惩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家访。可是到了我儿子求学时代,从上小学到今年研究生毕业,18年间却没有一位老师来我家作过一次家访。回想这18年中,我这个作家长的,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评谢伟的《名校集团化不应背离均衡发展》
摘要:教育新闻评论常常是关于教育热点问题的评论,这是通常做法。选取热点问题来评论,容易,但要评论得当,不容易。评论好教育热点问题,需要作者既熟悉教育实践,又吃透教育政策,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念素养。当下,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不少,名校集团化便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作者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名校集团化的运行接触较多,所以作者在文本中首先描述了名校集团化的"三种模式",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所理解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思路。白话“对话”之佳作——评杨甜子《对话,让孩子头脑“富起来”》
摘要:对话,是一种基于教育哲学语境的教育原则或教育精神,强调对话主体平等前提下的心灵敞亮、自由沟通和互动交流。像这样体裁的文章,一般是教育专业论文。但杨甜子作为一名社会媒体记者,却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说清楚了一所普通小学里发生的"对话"故事。其一,作者用"现场实录"来介绍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包含若干重要信息:学生有思考时间和空间、不给出标准答案、质疑、教师作为主持人"退到教室一角"等等。这些,正是构成对话课堂的要素。解决·解释·解读——从三篇以汾小文化发展为题材的文章比较中看深度学校报道特点
摘要:苏州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办的学校,不到5年的时间学校已经风生水起,引起了全国多家教育专业媒体的关注。关注焦点之一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路径。现在以本社《江苏教育报》2013年12月发表的《成长的感觉真好》(以下简称《成长》)、《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4年第3期发表的《站在学校文化的源头上》(以下简称《站在》)和《新建学校的文化建构策略》(以下简称《新建》)三篇皆以汾小文化发展为题材的文章为例,进行比较分析,看看深度学校报道的一些特点。重要申明:本站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杂志订阅服务,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6 公安备案:510922020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