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 统计源期刊

Computer Measurement & Control

  • 11-4762/TP 国内刊号
  • 1671-4598 国际刊号
  • 0.5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SA 科学文摘(英)、剑桥科学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VXI总线技术、测试与工业控制、军事测控技术、仪表与传感器、软件天地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综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综述1021-1023

摘要:时间同步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很多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都要求传感器节点的时钟保持同步;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它在同步范围、能量消耗以及同步精度上都有特殊的要求,这使传统的时间同步方法并不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目前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算法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自动化测试
测试任务驱动的虚拟集成测试平台研究1024-1026

摘要:当前虚拟仪器设计仅针对特定的测试对象和任务,导致所设计的虚拟仪器通用性及可互换性差,难以适应大型复杂测试任务;为此提出一种虚拟仪器设计新方法,即通过建立测试任务驱动的虚拟集成测试平台来实现用户虚拟集成测试系统的设计;该平台易于实现虚拟仪器的可互换和可重组设计,可提高虚拟仪器的可重用性、标准化及集成化水平.

基于PC机的频率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1027-1030

摘要:针对目前机电系统频率响应特性测试试验的要求,在简介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C机的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系统的软硬件组成,重点论述了该系统利用波形输出卡实现测试信号生成的手段以及采样数据的处理方法;该系统具有简单快捷、配置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基本可以代替价格昂贵的传统的计算机加信号发生器模式;应用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经济可靠,测试精度高,能够满足机电系统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的要求.

GPRS/GPS在小湾电站高边坡安全监测中的应用1031-1033

摘要:针对云南小湾电站采用GPS开发高边坡远程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中海量GPS原码信息采集与传输问题,从安全监测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成本考虑,选择了无线公网GPRS通讯方式,并通过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和检校措施,有效解决了数据传输的误码问题;边坡监测系统在小湾投入运行以来,性能稳定可靠,达到2~3 mm精度要求.

平显设备测试与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34-1035

摘要:平显是先进作战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性能是评价飞机作战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对平显的性能进行完整的检测,对其故障进行有效地诊断与排除,文章介绍了某型平显设备的一种测试与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故障逆向推理机制、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和软件自校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试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适应性强,能够准确快速地对平显设备进行测试与故障诊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经济效益.

基于PC机的指纹仪检测系统的研制1036-1037

摘要:为了在指纹仪批量生产过程中,自动计算出指纹仪光学系统分辨率和系统畸变的系数,避免出现人为的误差,研制了一套基于PC的指纹仪检测系统;通过介绍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阐明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PC检测程序设计思想;最后,给出一组实验数据的结果,实验结果达到了预期设想,说明此检测系统具有工程上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PLC在车轴超声自动探伤系统中的应用1038-1039

摘要:对车轴超声自动探伤作业的流程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控机与PLC相结合的设计方案;采用"指令"与"报告"形式的应用层协议便捷的实现了二者间通讯;通过PLC的高速脉冲串功能(PTO)驱动步进电机实现了探头精确定位;基于模块化思想的软硬件设计,使得系统更易于调试和维护.

基于网络远程测试诊断系统的研究1040-1043

摘要:基于网络和虚拟仪器的远程测试诊断系统,可实现对远端测控站测控设备的技术指标的远程测试与故障的远程分析诊断;介绍了远程测试诊断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重点分析了系统设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在线指导、案例查询、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故障树分析方法和数据压缩;以频谱分析仪的远程测试为例,给出了远程测试诊断系统的应用实例,并分析了其应用与推广的可行性.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工业控制
基于PROFIBUS-DP的β-甘露聚糖酶发酵控制系统的研究1044-1045

摘要:针对β-甘露聚糖酶发酵过程控制系统布线复杂、影响参数多、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PROFIBUS-DP的现场总线发酵过程控制系统;通过总线,DP主站、DP从站和各智能仪表间可直接进行通信,形成开放性网络,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控制效果;另外,采用基于遗传寻优的模糊控制器对发酵液的pH值进行控制,控制精度与常规方法相比提高了50%.

带补偿的塑料挤压机温度模糊控制1046-1047

摘要:介绍塑料挤压机温度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采用变结构模糊控制算法解决大惯性延迟环节的温度控制,采用补偿算法解决多点加热温度耦合问题,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该设计用于工控机集中控制塑料挤压机温控系统取得成功,温度控制响应速度快、控制误差小,且无超调;实验表明,该方法用于解决大惯性、强耦合的温度控制问题具有积极的效果.

APC技术在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中的应用1048-1051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先进过程控制(Advanced Process Control,APC)技术的综合控制方案在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BAL)中的应用;对系统中被控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定性分析,按照物料平衡算式使之关联匹配,经过PI调节后,根据使用经验进行离线结合在线的预测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尽管生物反应器内存在着诸多非线性因素,且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及滞后特性,该方法仍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达到了BAL的使用要求.

300MW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1052-1054

摘要:对于火电站机炉协调控制对象的非线性、时变和纯迟延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模糊控制器的改进方案,并针对某单元机组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这种模糊控制器不仅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而且可以克服协调控制对象的时变性和随机性干扰,具有强鲁棒性和抗干扰性能,大大改善了控制品质.

钢板激光打孔打标机计算机控制的研究1055-1058

摘要:该项目根据宝钢钢板打孔和打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研制出新型脉冲调Q Nd:YAG激光打孔和打标两用激光加工系统所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并辅助以硬件设备,可利用多功能数字输入输出计数器/定时器PCL-836(A)产生频率、幅值、脉冲宽度、脉冲组数等均可自由调整的控制脉冲信号,能够满足现场各类打孔打标需要,脉冲输出准确率100%.

基于预报的烧结终点模糊控制1059-1060

摘要:烧结终点是烧结操作的主要依据,是烧结过程的关键参数,针对烧结终点参数不确定性和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温度上升点处温度的预报策略,并结合专家知识,对烧结终点采取模糊控制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烧结终点波动;应用这些技术开发的控制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判断和预报烧结终点的状态,起到稳定烧结终点、优化过程操作的重要作用.

过程控制中的仿人智能控制算法1061-1062

摘要:过程控制对象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仿人智能控制以人的思维方式、控制经验、行为和直觉推理为基础,避开了求解繁琐的对象模型或建立脑模型时遇到的种种难题,因此它在过程控制中将会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文中详细讨论了应用于过程控制中的仿人智能控制算法;最后,现场应用表明仿人智能控制是过程控制中的最佳选择.

基于ARM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实现1063-1065

摘要:以AT91M55800A微控器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RM的新型无人机飞行控制器,详细给出了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控制策略,介绍了基于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的飞行控制软件的功能模块和任务划分方法,着重说明了各个任务之间的任务调度策略;对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具有设计精炼,可靠性高,开放性等特点.

基于Michelson干涉原理的光纤加速度计的研究1066-1068

摘要:分析了一种迈克尔逊干涉型光纤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详细推导了被测信号的加速度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输出相位差之间的关系,并对加速度的灵敏度进行了相应的参数讨论,最后应用Matlab软件对光信号处理电路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解调信号和待测信号相位一致性好,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结构新颖、体积小、精度高、成本低的干涉型光纤加速度计是合理可行的.

分子筛氧浓缩器试验台控制系统的设计1069-1071

摘要:分子筛氧浓缩器是机载分子筛制氧系统的核心部件,是飞机氧源系统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分子筛氧浓缩器保障还较为落后,急需研制先进可靠的分子筛氧浓缩器性能试验系统;提出基于Kingview的集散式控制的分子筛氧浓缩器性能试验台,硬件系统采用可配置的模块化设计;软件设计基于人机交互友好的,通用性较强的Kingview组态软件;经实际应用表明:该试验台适应性强,可靠性高,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