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览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师博览杂志 省级期刊

教师博览是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教师博览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文教学、理科看台、叙事、文苑、英语教学、专栏、征文、视点、政史地教学、高校教师园地、教改探骊、育人之道、幼教园地、中小学学校管理、音体美劳教学

教师博览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师博览杂志博览人语
改变,从每一天的新常态生活做起1-1

摘要:春节期间,微信上流传着两条倡议接力,一条为环卫工发起,倡议大家不乱扔杂物垃圾,拒绝开窗抛物等;一条是对所有的中国人发起,倡导大家不大声喧哗,排队等候等。两条微信的点击与接力人数都超过10万人次。这说明什么?国民索养亟待提高。改变,要从每一天的新常态生活做起!在清华附小,基于五大核心素养的“1+X课程”改革实践多年,用课程、课堂,用每一日的正式、非正式教育,培养每一个儿童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给予儿童一种适合各自独特性的教育。

教师博览杂志叙事
给他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4-5

摘要:开学第一天,我发现我班的王文很特别:无论做什么事情总像是一只惊慌失措的小兔子,低着头,眼神怯生生的,说话小心翼翼的,大气都不敢喘,一副受气的小媳妇模样。其他同学对王文也总是盛气凌人,吆五喝六的:王文,打水去!王文,还不快去擦黑板!王文,给我倒垃圾去!……王文对所有命令没有一丝反驳,全部照做不误。很明显,王文是标准的“受气包”,是被排挤的班级的底层学生。对于这样的被边缘化的学生,我们老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不一定能改变现实。

考过三次95分以后……6-7

摘要:有这样一则故事:深山古刹,老和尚忽然发现高大院墙一角的地上放着一把高高的椅子,若不是留意观察还真不容易发现,因为椅子正好被前面的桂花树挡了个严严实实。老和尚不禁皱起了眉头,慢慢走了过去俯身察看,发现椅子四脚都已经略略嵌入了泥土。稍一思忖,老和尚立时明白了真相,他微微一笑,心中已打定主意。这日晚间,他悄悄挪走了椅子,自己半蹲着身体占据了椅子原有的位置。过了不久,走来一个胖大的青年和尚,踩着他的肩膀就要往墙上翻。“小心点儿!”老和尚提醒小和尚说。

刺中有花8-9

摘要:教育.始于学生让我们感到为难的那一刻。开学第一天,他的形象就迅速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衣着花哨,发型奇特,带着一丝“社会青年”的痞气,进班后就到处乱串吵闹不休,全然没有初来乍到的谨慎与矜持。多年做班主任的直觉告诉我,这个学生肯定是个“小刺头”。军训期间,训练场上故意出洋相,餐厅里抢吃别人的饭菜,宿舍里影响别人休息,和同学因为接水打架……他有层出不穷的违纪花样,当我向他讲明道理时,他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看来真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

交流轮岗初记10-11

摘要:我这颗小水滴汇入教师交流轮岗的河流已经两个月了。可是回想轮岗交流之初,走进陌生的校区,第一天接手初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接受交流学校八中副校长的听课检阅……一切都仿若昨日。我还是我吗开学第二天,和原校(南昌一中)的一位领导聊天时,得知我交流来八中前就有学生家长向她打听:为什么要派出交流老师?为什么要替换掉原来的老师?来交流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我明白:家长有质疑,也有期待。

潜心做好一件事12-13

摘要: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在学校里和生活中,人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人们通常把两位智者的这一思想通俗地概括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可否认,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就枯燥乏味。但是,兴趣也不能太多,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心智也是有限的。如果兴趣过于广泛,什么都想去学,结果往往是什么也学不好。学习就好比用手抓东西,抓一个抓得牢,抓两个还凑合,再要多抓就抓不牢了。

教师博览杂志人物志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14-20

摘要:春风十里好读书 2005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全国中学作文教学论坛与课堂教学展示会,我应邀去讲课。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坐在台下听曹文轩先生的讲座,先生的一句话让我至今深铭于心:“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最初将“美”的种子植入我生命的,应该是我的母亲。听邻居们说,勤劳聪慧的母亲总能将小时候的我打扮得漂漂亮亮、与众不同。母亲曾用毛线为我织了一整套行装: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裙子、袜子,还有鞋子。

教师博览杂志课堂
怎么看龙应台的乡村作文课21-24

摘要: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一个曾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香港大学教授、台湾“文化部长”的人,算不算一个“读万卷书”的人?一个在台湾生活23年、在欧洲生活13年、在美国生活9年、在香港生活9年的人,算不算一个“行万里路”的人?如果算,她为什么说“读万卷书,没有人告诉我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所以,行万里路”?莫非,她还一直在路上?在路上的她“从一开始的什么都相信,到后来的什么都不相信,再到现在的还是应该相信”,究竟“应该相信”什么呢?

教师博览杂志征文
打造“语文学习共同体”25-26

摘要:我所在的学校推行“教师发展共同体”管理模式多年,很多教师因“发展共同体”受益,也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可不可以借鉴“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一些做法,来打造班级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就此展开了教学实验。分组:合理搭配。关注细节我校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让同年段、教研组的教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让座位成为学生“流动的家”27-29

摘要:缘起:和儿子谈话引发的思考明天就是新学期孩子们报到的日子,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年级时让孩子们单人独桌坐,二年级到四年级一直是男女生同桌,而且是班主任指定座位。安排座位是一件很费神的事,要考虑学生个头的高矮、视力的好坏,要考虑同桌间的互补、学习上强帮弱的需要,要考虑每一组的均衡、每一区域的合理,不能让两个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孩子坐在一起,等等。在老师眼里十分合理的安排,却不一定能让孩子们满意。五年级了,在座位安排上能否让孩子们多些自主权?

我和学生玩“属对”30-31

摘要:2012年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师索养大赛,有一道问答题:你认为小学该教语法吗?这是一个困扰小语界多年的难题。教,觉得只是一堆术语、定义,很容易陷入枯燥的机械工具训练;不敢,学生又显然需要得到一些语法方面的训练。无意中,我看到古人进行语文基础训练的方法:属对。所谓属对,就是对对子,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型课程,是学童启蒙必修的课程之一。

教师博览杂志人文课
蔡元培的人物传记与八行荐书32-35

摘要:掩盖真相的人物传记《亡友胡钟生传》,写作于1913年8月。据蔡元培介绍,胡钟生名道南,字任臣,号钟生。他15岁考中秀才,28岁考中举人,随后连续七次参加全国范围的科举会试,都没有能够考中进士。1898年失败后,蔡元培辞去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回到家乡与胡钟生在绍兴中西学堂和学务公所,有过一段共事经历。两个人在观念上虽然存在较大分歧,却能够“相信相爱,一如曩昔”。

教师博览杂志专访
教师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访著名特级教师吴非36-40

摘要:从《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始终对中国教育保持着一份理性和冷静。用一双“冷眼”看待纷杂世事。不跪着教书,是这位年过60的理想主义者对万千教师的呼唤。2010年,他从南京师大附中退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16年4月、22日,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在南京老门东的问渠茶馆,记者对昊非老师进行了专访。

教师博览杂志关注
教师,在行走中成长——在歌声里行走,遇见更美好的自己41-43

摘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还要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喜欢这段话,也喜欢这种状态。行走、创作、摄影,我以这三大方式浪费我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并因此和更多教育生命中的“美仁”(美好的同仁的简称)相遇,并带我走向更好的教育。喜欢行走,喜欢在路上,喜欢有那么一点时间和空间生活在各种条条框框之外,让你远离每天熟稔的环境和人物,舒缓心情,放任自己。

行走,享受生命的宁静与明亮44-45

摘要:全国第一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别具匠心地设计了TED演讲版块,每个参与者以TED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教育旅程及行走方式。印象最深的,是首先亮相、来自四川泸州的韩敏老师,她跟我们分享《一路行走一路歌,在路上邂逅最美的自己》。这个外表美丽、骨子里坚切、灵魂自由的川妹子,曾三进西藏,三到内蒙,三次造访新疆。这个始终行走在路上、不断邂逅美丽教育和美丽自己的奇女子,是一个生活得潇洒、自我与诗性的音乐教师。

让行走拓宽自己的世界46-47

摘要:从2014年4月到2015年12月,我参加了四次重要的研修旅行。通过听报告和参加活动,我遇到很多富有教育情怀的学者和名师,也学习到许多的东西。北京:有勇气不断更新自己2014年4月9日,我们东平的三男一女(被戏称为“”)勇敢地自驾赴北京88中,参加吴国珍、王丽琴等老师组织的“教学勇气更新”活动。一开始就无意识地践行了本次活动的“勇气”二字。

“教育行走”,如何破冰?48-49

摘要:“全国第一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初夜,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核心成员欢聚一堂——“破冰之旅”拉开了教育行走的帷幕。名为“破冰之旅”,那冰点何在?大部分朋友素不相识,或者,知其名,却对不上号。陌生感是冰点之一。好多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学的成分多些。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学习要主动参与,但教学现场学生的主动参与始终是个难题;当教师自己成为被培训者时,也习惯当个旁听者,主动参与意识不高。不主动是冰点之二。

行走,让教师的生命更浩阔50-51

摘要:2007年春天,“知行社成员征召令”,准备筹建教师民间团队时,我对教师的身份和角色,有这样的理解和认定:既是知者,又是行者。我如此解说:所谓“知”,既指求知,即知识的获得,也包括获取什么样的“知”,怎样获取;所谓“行”,则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这既指对“知”的运用,也要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