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nancial Economics Research

  • 44-1696/F 国内刊号
  • 1674-1625 国际刊号
  • 2.0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金融经济学研究是广东金融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金融经济学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论丛、金融评论、金融理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短论集萃、国际金融、保险研究、会计研究、短稿·集萃等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金融扩张伤害实体经济了吗——基于两部门划分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3-13

摘要:理论上,金融部门规模扩张存在最优路径和合理规模,其过度扩张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利用中国1998-2014年31个省(区、市)的省际数据,采用时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扩张与实体经济关系,结果证实:金融部门确实存在最优规模,在2008年以前金融扩张对实体经济起促进作用,但之后转为长期抑制,不仅仅是在要素变动上带给实体部门挤出效应,还表现为降低了实体产出效率。此外,近年来实体部门资本边际产出逐渐递减接近于零,说明金融与实体的脱节与实体自身的生产率低下也有关系。

低利率一定会推升通货膨胀吗——基于时间频率双尺度下连续小波变换的实证分析14-24

摘要:基于中国1998年1月-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连续小波变换的方法对利率变动正负向影响物价水平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来看,利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反之通货膨胀是利率变动的原因,且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表明其中蕴含了利率正向(负向)变动会导致通货膨胀负向(正向)变动的结论;长期来看,利率变动是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原因,利率变动通过成本渠道传导产生供给面效应,正向(负向)的利率变动会引起通货膨胀正向(负向)变动。长期来看,维持较低利率水平并不会推升通货膨胀,通过降息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和维持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不会相互冲突的。

数量型规则和价格型规则的最优组合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25-36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单一的数量型规则和价格型规则货币政策工具均不足以维持和应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首先,结合数量型规则和价格型规则,构建了具有选择性特征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采用校准和贝叶斯方法分别估计了数量型规则、价格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的参数;其次,采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和社会福利损失比较数量型规则、价格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的政策适用性;最后,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和社会福利损失,研究了数量型规则和价格型规则的最优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央行实施混合型规则要优于数量型规则或价格型规则,混合型规能够更好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并且改善社会福利的效果更明显;央行在实施混合型规则时,数量型规则和价格型规则的最优组合为:价格型规则权重维持在60%左右,数量型规则权重维持在40%左右,可以更好地熨平经济冲击带来的波动,减小社会福利损失,增加社会福利。

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37-49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提升,也开始出现方向性逆转,这种未预见的资金流动将打破传统资金链条,加剧宏观经济风险。构建小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国DSGE模型,分析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在不同货币规则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固定汇率制规则下各经济变量对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的反应程度最强烈,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最大;非贸易商品价格通胀率目标制和消费价格指数目标制各有优劣,各经济变量在非贸易商品价格通胀率目标制下表现出更大的平稳性,在消费价格指数目标规则制下反应幅度较小,但波动性比较强烈。研究结论对统筹协调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动间的关系,提高政策效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政策启示。基于研究结论,中国应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测的有效性,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CCA模型及逐步回归法的实证研究50-59

摘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打开了风险传染渠道,冲击和传染的叠加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市场及宏观经济数据,运用SCCA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随后运用逐步回归法验证上述风险引发机制,并对一定期限内的风险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加剧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且影响长期存在,互联网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增加中国银行业系统风险。

宏观经济波动、内部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的顺周期性60-70

摘要:选用2007-2015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GMM估计方法,对宏观经济波动、银行内部治理及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表现出显著的顺周期性,且该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和下行期呈现非对称特征;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承担之间呈现u型关系;董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管薪酬则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和高管薪酬会显著影响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敏感性。因此,在强化银行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的同时,还应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行业间市场风险相依结构及其危机传染效应71-83

摘要:选取国民经济中支柱行业2002年1月-2017年7月股票市场数据,通过滚动时间窗的方法计算动态在险价值(VaR)作为行业市场风险指标,构建混合R—Vine Copula模型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前后行业市场风险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行业市场风险相依结构存在差异,各个时期行业市场风险传染网络中心点发生转移;两次危机期间行业市场风险存在非线性相依结构特征,与危机前期相比,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危机后时期个别行业市场风险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尾相依性:行业间市场风险传染效应存在“隔离行业”,即在已知一定的行业市场风险水平状况下,目标行业市场风险相依性有所减弱;外部市场负向冲击对中国行业风险传染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资本市场分层的理论逻辑与效应检验:基于中国新三板市场的分析84-94

摘要:借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模型分析了资本市场分层的理论逻辑以及新三板市场的创设依据,并利用Lokta—Voherra模型分时段检验分析了新三板市场引入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内部的板块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单层次扩容的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资本市场的分层细化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分离均衡,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从新三板市场创设后与其他板块的互动关系看,全时段的数据检验发现新三板市场对于其他市场板块的交易规模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分时段的数据检验显示在新三板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其他市场板块的作用强弱各不相同,但均无掠夺、捕食、抑制、替代等负向不利影响,这间接印证了市场分层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效率提升作用。

主权信用评级对欧元区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影响与溢出效应95-105

摘要:以欧元区15个国家2005-2016年的数据为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对欧元区信用违约互换(COS)市场影响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主权评级对金融市场存在显著的“信息”和“认证”效应,而“监管”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发现欧元区的主要溢出渠道是银行间的业务关联,而不是国际贸易。同时,一个脆弱的银行体系,可能会放大市场对降级的反应。研究结论有助于明晰主权评级对市场的影响机制,为中国预防主权降级带来的风险和问题,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家庭财富水平与金融排斥——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106-116

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以家庭资产净值衡量家庭财富量,实证研究发现家庭财富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居民受到正规金融机构排斥的可能性;高财富水平家庭通过参与金融市场加速其资本积累,资本集聚使得中国财富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恶化。进一步对城市和农村子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家庭财富水平的提高对于缓解农村居民受到金融排斥的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扭转金融行业存在的“嫌贫爱富”倾向,鼓励金融企业为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共享,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贫困缓解效应的性别差异117-128

摘要: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将农村老年贫困细分为老年经济贫困、健康贫困、权利贫困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贫困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对农村老年女性而言,养老保险对缓解其经济贫困、健康贫困有着显著作用,就农村老年男性而言,养老保险对其健康贫困、权利贫困的减轻有积极效果。通过渠道检验发现,相对剥夺感起到调节作用,进而作用于农村老年贫困及其性别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引入性别因素进入农村老年人口贫困治理政策,根据性别差异细分养老服务需求,注重农村老年相对剥夺感的调节效应以促进农村老年贫困的精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