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

《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融理论、商业银行、国际金融、金融市场、保险研究、会计研究、经济论丛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 国际刊号:1674-1625
  • 国内刊号:44-1696/F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19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1
  • 综合影响因子:1.55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宏观稳定视角的货币政策体制设计研究

摘要:立足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稳定性和预调微调的灵活性背景,利用新凯恩斯模型构建内含货币政策范式、政策前瞻性、利率平滑和外部冲击等因素的货币政策体制模型并分析不同体制的经济波动效应。结果显示,相机型政策体制更适合熨平产出缺口波动,承诺型政策体制更适合抑制通货膨胀波动,构建具有低度平滑特征的前瞻性利率规则体制吸收外部冲击的效果最好。因此应准确研判宏观经济环境并针对性的设计货币政策体制,以破解调控困境、增强调控效果、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3-14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与货币政策传导——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检验

摘要:根据银行信贷渠道理论,银行资产负债特征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基于同业业务视角,利用1999~2013年中国89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同业业务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同业资产(负债)在总资产(总负债)比重的提高,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敏感性降低,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显著地弱化了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弱化效应不显著。
15-25

特质波动的估计与结构突变检验——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

摘要:基于中国股市1994年7月至2013年12月数据,选取直接分解法和间接分解法得到24个市场层面特质波动序列。相关度和结构突变分析认为,24个特质波动序列可分为"高度相关类"、"相关类"和"不相关类"三组,前2组包含的22个"历史"特质波动序列的结构突变点位置较为一致,而第三组对应的2个"预期"特质波动序列则较为特殊。典型特质波动序列表现出阶段性趋势,且基本反映了同期股市制度变革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26-39

中国股市价值溢价与时变特质风险:基于GJR-GARCH-M模型的分析

摘要:考虑到无条件CAPM模型不能解释股市中的价值溢价异象,基于条件CAPM框架,采用GJR-GARCH-M模型考察中国股市中价值股、成长股的时变特质波动特点,并分析价值溢价与时变特质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成长股的时变特质波动受新消息的影响较大,而价值股则受老消息的影响较大;利空消息和利好消息对特质波动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利好消息对成长股波动的影响强于利空消息,利空消息对价值股的影响强于利好消息;价值股、成长股与特质波动之间出现了负相关关系,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可以对此进行解释;价值溢价与时变特质波动呈正相关关系,特质波动风险可以解释价值溢价异象的存在。
40-50

公司债能抑制企业无效投资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摘要:以2007~2013年A股发行公司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公司债发行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债的发行可以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无效投资行为;由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债具有预算硬约束的特点,其相对于银行贷款能更好发挥债务治理功能,降低企业的无效投资。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公司债能有效改善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的投资效率。
51-61

负债融资、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摘要: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不确定性纳入负债融资对公司投资影响的分析框架,分别从预期离差和资金流量角度考察不确定性和公司投资,基于负债杠杆、负债期限和负债来源,重点探讨了不确定条件下负债融资对公司投资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变化如何影响公司投资对负债融资的敏感性。实证结果表明,负债总杠杆和长期负债杠杆的增大会对公司投资产生负向影响,长期负债占比和长期借款占比的提高也会抑制公司投资,银行借款占比的扩大亦会负向作用于公司投资,而商业信用占比的增加会促进公司投资。随着不确定性的上升,负债总杠杆和长期负债杠杆的增大对公司投资的负向影响是减弱的,长期负债占比和长期借款占比对公司投资的抑制作用也是减弱的,商业信用占比对公司投资的促进作用亦趋于减弱,而银行借款占比对公司投资的约束效应并没有改变。
62-73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模式:适应性成长——基于现实剖析与理论溯源的创新

摘要:"适应性成长"模式在现实层面来源于对存量式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体现为从"改革"到"成长"的转变,在理论渊源上体现为"内生"与"外生"金融模式的深化,在思想上体现出国家政策应该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具有动态适应性。适应性成长模式有利于加速内生性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成,增强"顶层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调是适应性成长模式的关键。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应性成长应该在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维"框架下进行,提高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金融努力程度,规范适应性成长下的政府行为,塑造适应性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74-84

公共服务、金融联结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普惠

摘要:作为一种市场化农户贷款模式,金融联结有助于金融普惠。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服务诱导金融联结、促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普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契约实施的公共服务能有效诱导金融联结,使更多农户参与金融市场;基于政策认知和产权制度的公共服务,能有效促进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公共服务对交易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支付,能降低金融机构进入门槛,增加农户的金融机会;综合效果方面,公共服务降低了金融机构对流动性和不动产的要求,有利于低收入的贫困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通过诱导金融联结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除了中央政府合规性的政策引导之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85-96

基金存在流动性择时能力吗?——基于中国主动管理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实证研究

摘要:利用2001年10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主动管理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月度数据,对中国基金市场宏观层面的流动性择时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基金存在显著为正的流动性择时能力;成长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具有显著为正的流动性择时能力,而价值型基金则不存在;大盘基金与中小盘基金都具有显著为正的流动性择时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基金具有非对称性的流动性择时能力,即在市场流动性变好时,存在流动性择时能力;反之,则不存在。另外,中国基金市场不存在"被动流动性择时效应",说明流动性择时能力主要归因于基金的投资能力。
1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