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11-1384/F 国内刊号
  • 1000-7636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与管理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宏观经济、金融、劳动经济、公共管理、学术前沿、区域与城市经济、突发公共事件与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宏观经济
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微观数据及其宏观含义5-11

摘要: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论的宏观政策含义。

企业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创新模式研究12-17

摘要:本文依据“BOP战略”理论,提出企业介入低收入群体市场的创新模式。文中提出两种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创新模式,并分析了在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创新过程中低收入群体、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机理。

什么影响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兼论城市化的首要功能18-23

摘要:本文分析了1995~2007年间实体和虚拟经济冲击对中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用人均GDP表示的实体经济冲击对全国和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更强的解释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人均流通市值对财产性收入波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城乡区域看,1995~2007年间实体和虚拟经济冲击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不同的门槛效应和不同的弹性。推动城市化、让更多居民分享资本市场发展成果和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措施。

土地价格、居民收入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动态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24-28

摘要:本文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利用2004~2009年的季度数据,就土地价格、居民收入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06年底,由于政府2004年土地政策的“813”大限,地价对房价的影响是在波动中增加,但是缺乏弹性;居民收入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是在波动中减小,但是属于富有弹性;(2)2007—2009年,地价和居民收入变化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都比较稳定,都是属于缺乏弹性,居民收入对房价上涨的支撑渐显乏力;(3)相比土地价格的变化,居民收入的变化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更大。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产业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29-34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具体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内涵、创新发展条件、创新发展过程和创新发展政策。发展过程和发展政策均以发展条件为基础,在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三种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进行比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源型地区房地产业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35-40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西省11个城市房地产业比较研究发现,各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房地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积极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业发展,是推动山西省房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代谢分析41-47

摘要:为通过定量分析加深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类比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利用分室模型理论建立了经济一环境系统物质流模型,结合2005~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重点分析了我国经济系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还原物质需求在未来30年的存量发展趋势,数值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相对物质减量化,但废弃物还原方面投入不足,生产物质、消费物质和废弃物排放量仍呈指数型增长,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中国CO2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力与减排界域分析48-54

摘要:基于IPAT方程,本文将中国1990~2008年间CO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人口因素驱动、经济因素驱动和技术因素驱动,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和驱动程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11~2025年间CO2减排界域按照CO2排放量下降和零增长进行划定预测。最后,本文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
基于德尔菲调查的市级地方政府问责主体研究55-63

摘要:根据面向全国政府绩效评估专家的德尔菲调查信息,分析了我国市级地方政府问责主体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发现,德尔菲专家认为不同问责主体的地位存在差异;在未来三年内,党委及其部门的问责主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统计局、审计局等绩效信息收集专业机构的地位将有所凸显,同时学术专家和政协的问责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多的重视,而对于国内一度备受瞩目的“公众问责政府”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发展趋势并不明朗。

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从基数法到基线筹划64-73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引入中期预算框架(MTBF)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采用基线筹划取代陈旧过时的基数法,引发了公共预算方法的革命。随着预算在经济社会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引入基线筹划技术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建议在“十二五”期间着手推动这一改革。

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经验74-82

摘要:通过对我国各省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发现,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存在正向协整关系,各省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中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有一定促进效应,而西部省市不显著。总体看,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回归系数显著的省市,弹性系数也非常小,说明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促进就业的机制目前在我国并不通畅,意味着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建议通过控制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等经济变量,可以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农村经济
基于功能分解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济性质评价研究83-88

摘要:本文从功能体系入手,探讨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有功能水平及发挥程度,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济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判断,得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属于具有公益性的“准公共物品”结论,提出应加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建设,通过立法与规划手段,由政府主导新建或改建一批具有先进设施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形成以公益性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全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民工就业政策社会效应评估研究89-95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流动就业由少到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农民工政策是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不仅看政策的制定,还要看政策的实施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质量与社会管理体制、适用政策的群体和政策执行的环境紧密相关。本文从农民工政策环境的变迁、政策调整及实施中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96-10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业的主要功能从“向北京市提供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原料”转向了“生态服务价值”。然而在北京农业为北京贡献着巨大的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同时,北京农民直接获得的却只是不到6%的农业经济价值和经济服务价值。理论与实践都期待着北京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本文希冀为完善北京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对外贸易
境外上市有助于公司成长吗?——基于中国赴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102-108

摘要:本文以1998~2006年间我国赴美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境外上市对公司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实现赴关上市后,外源融资支撑的成长性恶化。论文结合我国赴美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和宏观经济环境,对这一结论作出了合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行为与纵向一体化——基于中澳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实证研究109-114

摘要:本文从企业理论的角度解读中澳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困局,并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阐释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行为与纵向一体化三者的逻辑关系,进而探析中澳谈判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为我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中国地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演变——基于DEA的经验分析115-121

摘要: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思路,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三个部分。1998~2008年间我国大陆31省的经验分析表明:(1)我国工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2)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3)我国省际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呈收敛趋势,其中省际资本深化差异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的缩小。

“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分析122-128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进程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等的趋势特征,并从京津冀区域整体角度,针对“十二五”时期可能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从加快经济转型入手,打造“多轮驱动力”,构筑区域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增强区域竞争力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