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1-10

摘要: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本文在构建DSG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反事实模拟等方法考察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周期的更迭,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也会发生改变。“软扩张”时期和“次贷危机”时期经济周期主要受技术冲击驱使,而“新常态”下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加成冲击与消费偏好冲击。为此,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清晰判断不同时期冲击来源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11-20

摘要:本文主要以1996年1月-2017年3月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数据为基础,运用MF-VAR模型深入研究了通货膨胀水平值、波动性与经济增长水平值、波动性之间的关联机制。从中得出三个主要结论,其一是贝叶斯算法下基于混频数据的MF-VAR模型具有估计优势且能够提升估计的精度;其二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短期内存在“托宾效应”;其三是通货膨胀自身可能具有一定的内生属性,但需要警惕经济波动对价格粘性的削弱。由此能够给出的政策建议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可以从供给侧刺激价格波动来实现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是政府需要增强对物价水平的控制能力,以便制定出对保持经济发展有所裨益的经济政策。

经济不确定性测度——基于FAVAR-SV模型21-29

摘要:经济不确定性的测度是重要而困难的过程,国内外相关文献较少。多数文献仅限于单一类别的少数变量作为经济不确定性的变量。本文梳理了近年国内外经济不确定性的测度方法,并以明晰经济不确定性定义为出发点,应用增广因子向量自回归(FAVAR)模型,在较丰富的数据环境中搜集158个宏观变量的月度数据,测度了2003年-2016年我国的经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数为反经济周期变量;并通过部分迭代得到向前1-12期不确定性指数的预测值,波动基本一致,体现了测度的稳定性;不确定性指数能够清晰识别发生概率小于10%的经济波动和冲击,克服了以往不确定性测度存在的频繁波动情况;指数显示两个高于1.65倍标准差的波动区间很好地解释说明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有利于进一步考察其经济效应,并为完善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理论提供参考。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研究30-40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核心体现,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业内研究热点。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其对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具备较强的缩减效应也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基于1997-2016年的31个省域面板数据,借助于门槛回归模型探究旅游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以旅游发展、经济发展及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我国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均呈现出三重门槛特征,以旅游发展为门槛所展现的影响效应呈现出“缩小一扩大一缩小”的“倒N”型变动态势,而以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为门槛的影响效应则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格局。此外,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也存在典型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科学审视旅游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政策,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与质量。

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经验估计41-53

摘要:面对东北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接连实施了旨在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东北振兴战略。对东北振兴战略进行客观评价是提高东北振兴战略效率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1997~2013年中国省际DMSP/OLS夜间灯光校正数据,构建东北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机制,并利用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法(PSM-DID)对东北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经验考察。研究表明:①东北振兴战略在短期内通过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固定资产投资等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②在长期内由于官员的激励机制扭曲、人才流失、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东北振兴的促增因素被制约因素所抵消。③双重差分估计量的回归结果为负值,说明东北振兴战略不但没有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反而陷入了政策陷阱。④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劳动、技术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产能过剩的概念、判定及成因的研究评述54-69

摘要:当前产能过剩表现为全球性和长期性,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在我国产能过剩的研究中,表现出“混乱”的局面,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争论,至今未达成共识。‘文章从产能过剩的概念、判定及成因三个方面对产能过剩进行综述,认为:(1)国内外对产能过剩的概念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相互之间可以借鉴;(2)产能利用率是判定产能过剩的核心标准,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及评价标准;(3)三个视角——企业进入、退出和竞争视角的产能过剩研究是互补关系,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共同导致我国产能过剩,后续研究应将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共同纳入分析框架;(4)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后续研究从技术创新视角研究产能过剩,或许可建立“供给-需求”统一的研究框架。

制度信用环境、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70-80

摘要: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制度信用环境、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信用环境能更好的保护创新成果,减少研发风险,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同时,本文通过邹氏检验进一步证明,制度信用环境对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这一方面是由于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改善了企业外部的融资环境,减少了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当外部创新风险较小时,企业可能会将内外部资金优先投入研发项目,而不是仅在资金有剩余时才进行,减少了研发资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民营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营造良好的制度信用环境,加强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对促进我国企业创新,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成本分摊机制81-91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然面临资金缺口大、沿线国家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集体行动理论指导下,通过将成本分摊机制引入各国博弈模型,分析证明成本分摊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搭便车”问题,促进各国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在此理论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外部弹性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摊机制的构想,以明确各国责任,共担建设成本,促进区域合作共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拿大FTA经济影响评估及谈判前瞻92-101

摘要:开发了全球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GMR-CGE,对中国-加拿大FTA (CCFTA)关税削减开展了多情景模拟。研究发现CCFTA (中加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深化中加经贸关系,基本能够实现双方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CCFTA有利于加拿大降低对美国的过度贸易依赖,有利于其在逆全球化态势下构建多元化的贸易合作机制; CCFTA能够产生政策外溢效应,同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的美国和墨西哥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中国在整体受益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内部压力与外部风险。中国部分农业品和制造业品出口和产出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由于美国对加拿大的出口份额为中国所部分挤占,可能导致其对CCFTA的反制,并对中美贸易再平衡施加更大压力。中国需从制定稳健的关税削减计划、预先建立防范措施、灵活协调中美经贸关系三个方面加以应对。

金砖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分析——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102-110

摘要: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金砖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分析,估计结果显示:金砖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普遍较为显著,中国经济周期对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经济周期的影响均十分明显,反映出中国在金砖国家中的影响力较大。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受印度经济周期影响的“外部冲击”区制,当下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利好。其他金砖国家受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外部冲击”影响,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呈现下降趋势。金砖各国在制定本国经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其他金砖国家的经济波动因素,并且应不断深化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

国际分工与最优货币区内生性——基于东盟“10+3”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111-120

摘要:在回顾最优货币区“内生性”与“专业化”假说基础上,通过构建包括产业内与产业间国际分工的分析框架,演绎两种分工模式通过经济一体化与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的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并建立东盟“10+3”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别间稳定的国际分工参与程度能够促进经济一体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内生性的交互促进效应,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产业间分工,而后者却产生负反馈效应;地理邻接因素对于两种分工模式以及经济一体化都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现阶段东盟“10+3”货币合作具有最优货币内生性特征。上述结论对于优化东盟“10+3”国际分工体系,促进统一市场形成,构建区域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财政与金融
财政政策、经济波动与地区均衡发展121-134

摘要: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利用面板模型,从地区收入分配视角检验了财政政策对地区均衡发展的影响,并利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在不同经济波动状态下对地区均衡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1)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扩大地区收入差距;(2)经济波动加剧,积极财政政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强度越高,相对波动率的门限值分别为-1.019和4.034;(3)积极财政政策在产出波动程度较为剧烈的状态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源自于财政收入增速变化,而在产出平稳增长的状态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源自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支出增速的共同作用。因此,建议地方政府保持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中央政府通过改革央地事权划分以实现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时变非线性特征--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135-142

摘要:财政收支关系一直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非线性视角,采用TVP-VAR模型,基于等间隔和特定时点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研究了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时变非线性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彼此相互影响,但在不同阶段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均有所不同,具有时变和非对称特征;第二,财政收入风险的增加对财政收支表现出抑制作用,而财政支出风险短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财政收支,长期则会抑制财政收入增长;第三,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对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且二者表现出松紧搭配的反向组合特征,但政策长期作用效果有限。尊重市场规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方。

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基于动态面板引力模型的分析143-151

摘要:文章利用动态面板引力模型拟合了一个"典型"经济体(包括中国)双边金融服务的出口流量方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从贸易总量和成长性两方面综合考虑的双边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BTCGa,进而对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进出口双方的GDP、双边距离及进出口双方的经济自由度会对中国双边金融服务出口竞争力产生显著的影响;(2)如果从贸易总量和成长性两方面综合考虑的话,除了卢森堡和美国,中国对其他大多数贸易伙伴的金融服务出口是不具有竞争力的,不过在这些贸易伙伴当中,中国对捷克、希腊、日本、俄罗斯、瑞典等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是具有成长性的,只是由于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规模较小,因而在这些市场上不具有话语权,这些国家应是下一步我国金融服务出口的重点开拓市场对象。最后,文章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区域产业转移对西部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152-160

摘要:在累积创新框架下分析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创新投入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作用总效应由负向的竞争效应与正向的技术效应共同决定。运用1999-2015年中国省级制造业二位数行业数据,测算西部11个省(区市)的区域产业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创新投入且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与低技术行业相比,高技术行业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在以零部件贸易为主的高层次分工行业中,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了西部创新投入,但在以半成品贸易为主的低层次分工行业中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服务业能成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动能吗?161-171

摘要:本文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2004-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运用GS3SLS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型服务业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作用机制,且服务业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弹性系数更大。(2)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滞后项均表现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之间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3)相比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联性更强。研究结论表明服务业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动能。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资源环境与能源
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有助于改善中国能源环境效率?172-182

摘要:本文在方向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了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中国能源环境效率。作者采用2002-2014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也改善了能源环境效率。就产业层面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能源环境效率的促进作用只发生在第二产业中;不论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小龙”国家的外资都促进了中国能源环境效率的提高。加入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以及技术创新四个控制变量之后检验结果仍然稳健;并且环境规制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跨越过第2道门槛之后,环境规制才能显著提高中国能源环境效率。

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83-190

摘要:采用2000-2016年的样本数据,基于MSIH(2)-VAR(1)模型研究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呈U型趋势。能源消费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下降——增长的过程。现阶段,能源消费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当有效利用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保障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通过区制转换概率矩阵,可以发现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为稳定。政府应当着眼于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长期政策的制定,避免短期行为。由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反应逐渐增大;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冲击反应逐渐减小。因此,从长期发展而言,推动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