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反转还是动量,何种趋势效应在中国市场更有效?1-12

摘要:中国金融市场反转效应和动量效应表现及成因尚不明确,而收益分解法是研究策略收益成因的新方法。以A股市场1997-2017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横截面及时间序列动量(反转)策略的绩效表现,并采用收益分解法研究策略收益成因。研究发现,A股市场存在显著的横截面反转效应和时间序列动量效应,后者表现略优于前者,其主要成因在于后者具有更优的市场择时能力。改变策略参数组合、横截面策略构造方法并对商品和基金市场研究后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国债收益率曲线发展及其体制性影响因素分析13-20

摘要: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是保证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重要条件,同时,对发挥中国的国际金融影响力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影响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主要因素包括机制僵化,结构失衡,避险与套利工具匮乏,国债衍生品种单一,利息免税负向激励等。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增加国债发行品种与频率,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完善国债期货衍生市场,促进市场流动性提升,取消国债利息免税政策,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加强国债在政策调控方面功能发挥。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金融不稳定的波动性外溢研究21-30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1995至2017年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并且使用四种多元GARCH模型探讨金融不稳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GDP增长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以及金融不稳定的变动均对GDP增长率产生显著为负的均值外溢效应,并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稳定之间存在正向的交叉效应和反馈效应,二者同时对GDP增长率产生显著地抑制效应。时变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以及历史方差分解结果也有力地佐证多元GARCH估计结果。此外,我们使用非对称VAR模型分析不同状况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金融不稳定冲击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发现短期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抑制作用超过金融不稳定冲击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的部门结构分析31-41

摘要:本文使用H-P滤波法和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分部门经济杠杆的动态变化,讨论了我国宏观经济杠杆变动的部门间关系。研究发现:2007年初-2016年末期间,我国各部门经济杠杆率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我国宏观经济杠杆变动的部门间关系也非常显著,各部门经济杠杆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分析表明,分析表明,我国分部门经济杠杆的动态变化和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的部门间关系特征,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逻辑,是我国宏观经济需求侧管理的结果。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杠杆调整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人力资本门限效应分析42-51

摘要: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这一与理论相悖的中国现实,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缩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文基于Hansen提出的"门限回归"方法,采用1997-2015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所存在的人力资本门限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基于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单门限效应"和基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双门限效应",只有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获得提升,直至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低于门限值时,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才会发挥作用,且在中国不同省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PPP模式下我国养老服务投入的经济适应性研究52-61

摘要:本文展示了近10年PPP模式下养老服务投入的规模及构成,运用社会保障水平公式计算养老服务投入水平,通过变异系数等方法得到养老服务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水平,重点观察自2014年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适应性。研究发现,近10年间养老服务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基本适应经济发展。不过,2015年政府投入在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水平,自2016年开始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新常态对养老服务中社会资本投入冲击最大,适应水平并不稳定,且呈现出相较经济发展超前衰退和滞后增长交替的特征。因此,未来应调整政府投入的补贴结构,达到"降成本"的目的,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倡导社会资本投入的增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产业结构、空间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Durbin模型偏微分效应分解62-71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异质性,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依赖性;(2)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会扩大本地区以及关联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水平;(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该发挥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长尾理论下发展农村物流的契机及改进策略72-77

摘要:尝试将长尾理论应用于农村物流领域的研究,既可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借鉴,也可为当下网络零售物流继续高歌猛进提供实践启迪。一方面,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强大的搜索引擎、便捷的电子支付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发掘农村物流巨大的潜在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人口的集聚,利好的物流政策,个性化需求的涌现和农产品交易的扩大等契机的出现,则使农村物流供需两端的小众市场能产生边际投入更小、边际利润更大的长尾效应。基于此,进一步对发展农村物流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进行了探析,以便让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合理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与反思78-86

摘要: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经济的迅速崛起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然而,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理想,致使其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跨越发展的重要短板。正确看待和系统研究教育优先发展问题,不仅事关边疆民族地区自身,而且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大局,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的深层次原因分析,重点针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财政与金融
金融摩擦与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资本积累渠道还是TFP渠道?87-97

摘要:本文从资本积累渠道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渠道出发,分别阐述金融摩擦影响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机制。通过构建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性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金融摩擦与财政支出及成分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摩擦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渠道放大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金融摩擦提高了政府投资类支出对全要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的拐点水平;当金融摩擦较高且货币政策效果受到抑制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缓解资本错配和融资约束问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然而,对于政府投资类支出已经过高的省份,需要特别警惕政府投资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乘数效应。

“一带一路”背景下金融合作的非政府组织路径研究——以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为例98-104

摘要:非政府组织是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中以国际金融协会为典型代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作为"一带一路"推进背景之下新成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性质与定位与国际金融协会较为相似。因此,国际金融协会发展过程中的既有经验,能够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所借鉴。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根据协会章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所构建的非政府金融合作路径的具体内涵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协调区域融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同时,因为非政府组织性质,该路径也面临一定风险与困境。未来,以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为依托的金融合作新路径仍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从而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信息失灵与矫正:网络借贷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规制路径105-110

摘要:在网络借贷中,一般投资人因陷入信息陷阱,很难依据自身理性作出利己判断,处于与传统消费者类似的弱势境地,从而导致其身份转化与角色嬗变,成为新型市场主体即金融消费者。网络空间传递的硬信息对金融消费者缺乏保障功能,金融消费者不能运用与传统软信息相联结的社会声誉机制约束借款人和P2P平台,从而使金融消费者在与网络平台和借款人的信息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容易致损。信息工具的应用内嵌于P2P交易信息与信用风险的本质关联中。只有沿着信息工具的作用路径规制P2P交易,才能有效破解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迷局,这与P2P交易中金融消费者的界定、信用风险发生的源生性在基本逻辑上一脉相承。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布局与优化选择:兼顾投资动机与风险规避111-124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布局优化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文章基于二阶段引力模型,从区位选择(广延边际)和投资规模(集约边际)对我国在"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进行优化决策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劳动力禀赋与市场规模对区位选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与市场规模对投资规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政府稳定性、国家腐败程度、法律与秩序对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通过稳健性检验发现,第一阶段的区位选择与第二阶段的投资规模存在明显的因素决策差异,加大对低政治风险、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的"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投资力度可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

基于心理博弈的中国与中亚非资源型产业多维合作体系研究125-131

摘要:非资源型产业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延伸经贸合作层次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利用心理博弈理论,分析共赢理念下,中国与中亚的合作信念与动机,寻找合作的切入点,认为实现共赢的非资源型产业合作是未来必然选择的目标。为厘清双方合作中尚处于黑匣子状态的善意函数,本文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两个层面,分析六力作用下影响合作的复合动力机制,探寻合作的着力点。并利用分位数进一步探索动力因素的影响程度,发现大国竞争是未来影响中国与中亚非资源型产业合作的重要因素。为应对中亚市场的大国竞争,应探索"企业——产业——产业体系"多重路径,最终形成"共赢目标——复合动力机制——多重路径"的多维合作体系。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资源环境与能源
环境规制对产业区域转移正负交替影响研究——基于污染密集型产业132-139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环境规制差异的重要因素,进而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区分不同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机制,并选取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命令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推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暂时没有影响。其中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呈现倒U型曲线。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呈现U型曲线。因此,提出了加强中西部的环境规制力度,理性对待东部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建议,促进中西部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规模经济性研究140-149

摘要:报告中将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大型经济体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分析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该曲线进行了阐述与解释。首先在一个理论框架中分析了污染治理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导致一国或地区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出现倒U型关系的本质原因。进而基于我国1998-2014年省级数据证实了上述理论假设。最后,尽管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仍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但自2010年以后有近30%的省份其污染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速度已经减缓。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鼓励园区提供公共环保设施与服务等措施帮助我国加快进入倒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尽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家庭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50-164

摘要:农村家庭资产配置问题成为新时期制约农村居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2013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回归分析以及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考察农村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按地区、收入分组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教育程度和风险态度是影响农村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收入越高、金融知识越丰富的居民更倾向于持有非金融资产而非金融资产。分组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农村家庭的资产配置行为易受风险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行为易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收入农村家庭的资产配置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育与风险态度的影响,而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其是否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则明显地受到身体健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165-178

摘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主要着力点。本文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经营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入手研究了其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民收入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以及规模化经营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三者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协同作用发挥不够,大多时期只是其中一个或两个发挥作用,因此农民收入增长出现较大波动。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三者不同步甚至缺失时,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赖农地制度的创新这一驱动力。进一步地,制度因素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短期影响,长期看制度租金的耗散会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先行掌握新技术的农民会获得较多的收益,随着技术的推广其收益会降低,直到新技术的出现。规模化因素则是只有保持适度规模经营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经营范围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