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研究1-10

摘要:本文以技术进步方式为分析视角,将中国经济分为引进技术和非引进技术两部门,分析引进技术对各部门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测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TFP(全要素生产率)算法依赖GDP增速,从而避免了使用TFP降低解释经济增速下降而可能存在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我们通过选取WIOD公布的2000年到2014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测算方法,对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增长动力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过去的引进技术方式已经进入末期,难以再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创新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源泉。

资本过度积累与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基于土地财政视角的一个解释11-20

摘要:本文利用传统方法和AMSZ准则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进行检验后发现,九十年代末至今的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地方土地财政的视角,从理论解释了资本动态无效的一个来源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资源背景下的投资冲动引致的无效资本的过度堆积,实证结果发现土地财政收入与资本无效积累程度呈现"U"型的关系,同时地方财政缺口加大了地方政府运用土地收入进行投资的依赖:财政缺口每增大1%,那么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对资本过度积累程度的影响就会上升2%。而金融发展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最后,本文认为进一步从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两个方面可以改善当前状况,平抑由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引致的投资过度,提高地方政府更有效率地进行投资,继而提高整个经济的动态效率。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21-32

摘要:本文利用1998—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但会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资本存量、储蓄率和基础设施水平既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会显著促进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FDI的引进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但会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稳健性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针对模型结果得出了一些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失衡的国际时空特征考察33-42

摘要:本文依托G20经济失衡评估体系,将1982—2016年的中国与同期的系统重要性经济失衡六国(即当今失衡大国),以及历史上失衡大国美德日,进行纵横交叉比较,以考察中国经济失衡的国际时空特征。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在当今失衡大国中,中国经济失衡的项目相对集中,主要表现为高私人储蓄、高贸易顺差。中国私人储蓄失衡的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中国贸易失衡的峰值最高,但其年份数及持续时长均不及德美印;中国和历史上失衡大国都遭遇了贸易失衡和个别年份的财政收支失衡;中国经济失衡虽然逐步加剧,但从未恶化为重度失衡,波动最小的中度失衡是其程度上的特征。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土地财政、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基于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43-53

摘要:土地财政和城镇化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构建2005-2015年31个省级(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探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土地财政和城镇化在全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上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在5%的水平上对土地财政及房地产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财政在1%的水平上对城镇化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地方政府规模及税收在1%水平上对土地财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出让土地行为破坏了房地产行业发展平衡。(3)城镇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所以,在全国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既要了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协调的问题,还要正视土地财政作用,不可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的老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完善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完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税的分税制改革并规范房地产市场。

收入结构与城乡家庭收入不平等——源于CHIP2013的实证研究54-62

摘要:利用CHIP2013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家庭收入结构,测算了家庭收入基尼系数和收入来源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收入结构存在异质性,工资性收入是最重要收入来源;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城市家庭小于农村家庭,收入结构不平等高于总收入不平等;家庭身份差异影响家庭可支配收入,在相同条件下,城市家庭的收入比农村家庭高137%。均等化工资性收入,解除户籍歧视及户籍福利能够缩小家庭收入不平等。

虚拟经济扩大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对中国房价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63-73

摘要: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前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近几年中国虚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房价快速增长的经济现实,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化对经济及房价的影响机制,并运用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虚拟经济扩大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虚拟经济扩大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具有较强的政策滞后性,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仅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虚拟经济扩大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价变动的调节作用。在长期内,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拉动市场流动性,更多表现为货币总量的增加以及CPI的不断上升,从而推动房价持续上涨。最后基于虚拟经济扩大的背景下,提出若干合理控制与引导货币供应量、实现房地产价格价值回归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分析——基于劳务输出大省河南农民工调查的实证研究74-83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农民工收入的代际流动性,并考察教育和外出务工对农民工代际间收入流动性的可能影响。基于对数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民工收入的代际弹性在0.261至0.292之间。利用TS2SLS方法进行估计,则会使农民工代际收入弹性提高40.48%,达到0.406。按照子辈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外出务工对样本进行分组,进一步探讨教育和外出务工对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整体上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外出就业均能够显著降低农民工代际收入的传递系数,进而提高农民工收入的代际流动性。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促进新一代农民工外出就业应能够显著改善低收入家庭子辈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促进农村地区代际收入流动。

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双重视角下区域一体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84-90

摘要:为了探索区域一体化对就业效应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双重视角,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变量——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行测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和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总体就业效应方面: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区域一体化通过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对就业产生间接作用,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要素匹配效应,提高了对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区域一体化带来产业的集聚效应,促使区域协同发展,降低了运输交易成本,实现了劳动力的均衡就业。长江经济带地区异质性效应方面:上游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对就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就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就业,且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具有均衡协调功能。

土地出让、资本化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激励——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91-100

摘要:土地财政已经成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下重要的制度特征。由于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土地价值,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必然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本文认为,在以房地产市场发展繁荣为标志的城市化背景下,除了"GDP晋升锦标赛"之外,土地出让产生的财政激励也是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动力所在。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未开发土地面积比例这一有效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工具变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价格对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激励作用十分显著。然而,由于土地出让制度是针对增量土地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无法克服地方政府短视行为,因而逐步开征以房地产存量为税基的房产税应成为改革方向。

“十三五”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最优调控101-111

摘要:精准实现经济倍增与60%城市化率"十三五"目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本文建立了GDP指数,城乡收入倍差与城市化率的D-3NLDS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方法进行了调控。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存在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与城市化现象,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疲软,其跟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有很大关联;且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靠经济系统的自发运行,经济变量无法达到目标值。D-3NLDS的最优控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加速缩小,是系统实现"十三五"目标最有效的路径。所以,现阶段政府应要更加重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并配合多种手段,以确保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十三五"目标的最优实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国与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112-122

摘要: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运用1995-2015年UN Comtrade数据库农产品贸易数据,从出口集中度、产业内贸易、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以及贸易潜力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中西亚)经济走廊国家农产品贸易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与中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出口到西亚国家的农产品多样性程度高于出口到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多样性;中国与中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形式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为辅,产业内贸易水平正在提高;中国与中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量同样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以垂直型为主,与西亚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以水平型为主;中国与中西亚国家在部分农产品上互补性较强,与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高于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中国与中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不强,与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高于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关系较为密切,与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关系较为松散;中国出口中西亚国家农产品比较优势较弱;中国与中西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基于比较优势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123-134

摘要: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利用2001-2016年UN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特征、比较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影响因素、贸易潜力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逐年攀升,关系愈加紧密;中国与沿线国家相比木质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比较优势不明显,"大而不强"仍是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差异显著,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与我国贸易潜力巨大,证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有较大发展空间。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OFDI、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135-143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文章梳理了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对OFDI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机制,并以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为门槛变量,实证考察了OFDI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基础上,O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向与大小受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影响,且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但此效应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而言,全国范围和西部地区O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仅在金融生态运行效率高于门槛值时显著;东部地区O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显著为正,中部地区显著为负,但效应水平均随着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跨越门槛值时而有所降低。为此,提出了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实行金融体系改革和实施区域差异化对外投资策略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44-154

摘要:在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和门限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稳定,其中,产业结构服务化的优化调整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是使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科技创新是缓解结构性减速的关键。进一步的门限效应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均存在正U型关系。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农业经济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农业发展效率评价——考虑社会和工程功能的PCA-DEA模型的研究155-163

摘要:城市化进程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格局演变,高效率、集成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得以形成。本文基于PCA-DEA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1993-2014年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跨时波动,以及2014年上海和江苏、浙江24个地级市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地域差异,从而揭示江浙沪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现代农业发展效率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DEA有效样本占总体的68.18%,其中在1993-1997年快速提升至有效,1998-2014年则趋于平稳。(2)2014年江浙沪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效率总体不高,DEA有效样本仅占总体的40%;上海相对其他城市具有明显优势,资金投入和人员安排的效率较高,但是对于水资源和农业用品的利用存在过度冗余,有优化空间;(3)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以上海、杭州和南京三个城市为极点的扩散态势,空间分异格局显著,虽存在空间扩散作用,但难以形成区域均衡发展。

气候减贫投入对农户收入结构及差异影响研究164-174

摘要:通过对1629户农村家庭社会经济结构、收入组成、族群特征等调查,借助收入决定方程,分析生态脆弱地区气候投入与农户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气候投资可促进农户增收,降低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农户拥有物质资本会强化这种影响效果。劳动力资本(抚养比和妇女为户主的家庭比例)对中低收入农户的负向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对收入较高农户(75分位)影响最为显著;2.收入方程分位数回归与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则显示,越贫困的农户对农业种植和畜牧生产的依赖性越重,而高收入人群收入组成中相当一部分自于非农生产。文章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方法和结果对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户生产生活传统的可能性影响及意义,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理论探讨
环境规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机理的生成逻辑175-181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寻求通过强化环境规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环境政策影响经济增长机理的生成逻辑表明,环境规制政策经济效应内生于环境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依赖以及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并且环境规制政策经济效应的发挥受到中国情境、交易成本、工具选择的外在约束。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政策会透过利益主体政策博弈与经济制度变迁的中介效应,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为更好地发挥环境规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从建立健全环境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强化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法规、丰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重塑政府环境规制体系等方面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