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社会资本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吗?——基于不同社会资本类型的经验证据1-10

摘要:本文在对社会资本的特征、类型和表现形式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省级数据对社会资本的不同类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社会资本分为两种类型: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后者又包括纽带型社会资本、桥梁型社会资本和连接型社会资本。研究发现,结构型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认知型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其中,连接型社会资本有利于人们之间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实现合作和达成交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显著。因此,加强社会资本建设应该有的放矢,注重社会资本的结构优化与平衡,以便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在支撑。

“数字鸿沟”与反贫困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1-18

摘要:由于人们共享信息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形成“数字鸿沟”,不仅拉大贫富差距,还影响人们的财富创造能力,导致越是贫困的地区,“数字鸿沟”越大;区域间“数字鸿沟”越大的地区,贫困程度越深。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十二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的“数字鸿沟”和贫困指数,通过皮尔逊检验、OLS回归实证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且有61.6%的贫困指数变化可以通过“数字鸿沟”指数的变化来解释。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缩小“数字鸿沟”可以破除“数字鸿沟”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而减少贫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支农能促进农民增收吗?——基于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19-30

摘要:基于农民增收的视角,根据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层面建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结合财政“输血式”支农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血式”支农两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增收效应。同时考虑变量间的空间效应,运用2007—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财政支农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及溢出效应,农民收入在省份间存在显著的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促进农民增收。

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益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31-38

摘要:为了科学准确的分析及预测美联储加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效果,并有的放矢的构建与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政策,本文构建了一个开放型经济模型,其中模型的关键要素为实际货币刚性。并基于该模型系统的分析美联储加息所表现出的外溢效益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在即期与远期的影响。通过Bayesian估计与量化分析后的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后会对我国当期汇率产生影响,并拉高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抑制国内消费需求。但从远期来看,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内生性生成机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要素禀赋异质性、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28个省市数据的分析39-48

摘要:本文运用反事实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模型考虑了区域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并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全要生产率增长的效应。运用新模型对我国28个省市1978-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缓慢东北停滞”的态势。同时,中性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在逐步的提高;而有偏技术进步出现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要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关键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要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

收入差距对中国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自285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的证据49-57

摘要:为了在环境约束下研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与变化规律、判断收入差距对其的影响,首先利用基于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并分解了285个中国城市在2003-2013年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各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此期间累积提升了14.47%,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环境技术进步;而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累积增长率总体上小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过高的环境与资源代价。随后,建立实证计量模型并运用SYS-GMM方法检验收入差距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规律,发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阻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带来显著的负面环境影响;同时,通过对计量模型中收入差距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间的交互项系数进行分析,又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减弱收入差距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贸易开放、人力资本门限与区域创新发展——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58-66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门限变量的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水平对以专利申请量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水平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门限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低于某一门限值时,贸易开放对我国各地区的专利申请量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贸易开放最终会促进我国各地区专利申请活动,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后续的稳健性检验也进一步说明了贸易开放对以专利申请量为代表的区域创新发展存在人力资本门限效应。

从自贸区扩容看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路径67-74

摘要:上世纪第一阶段的改革开发,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策略,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新世纪以来,我国推行“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缩小了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但绝对差异还在扩大。我国2017年3月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设七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已有的四个自贸区一起,初步形成了东南沿海“自由贸易经济带”、环渤海“自由贸易经济圈”和中西部内陆“自由贸易经济带”。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内陆型“自由贸易经济带”建设,将我国内陆地区直接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探索建立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有效路径。

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75-84

摘要:本文使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用1982—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各城市人口增量作为城市规模的工具变量,并结合农民工技能异质性,在有效控制内生性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后,研究城市人口规模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呈倒U型关系,随城市规模扩张市民化能力先增大后减小。高技能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极值出现在人口200万左右的大城市,中低技能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极值处于100—200万人口区间的城市。高技能农民工更容易从城市集聚中获益,这符合劳动力市场极化和人力资本外部性理论。

中国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85-93

摘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城市创新动力的源泉和核心竞争力并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基于我国城市群2003-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阵估计(GMM)方法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程度较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群;总体上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群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群的空间格局。②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水平呈曲折中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同样呈现出非均衡现象,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基本一致。③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呈简单的线性特征,而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状,适度的产业集聚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并推动经济增长,过度集聚则引致负外部性并阻碍经济增长。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基于TVP-VAR模型94-102

摘要: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粮食价格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本文选取2001年1月-2017年3月国际原油价格和中国粮食价格数据,利用TVP-VAR模型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冲击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特征,2010年之前冲击波动较为剧烈,2010年之后冲击波动较为平稳;国际原油价格对粮食及不同品种粮食价格基本为正向冲击,且随着滞后期的增加冲击逐渐减弱;从不同粮食品种价格上看,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最大的是玉米价格和大豆价格,其次是籼米价格和小麦价格;从长期来看,国际原油价格对大豆价格的影响较为平稳,对玉米价格和小麦价格的影响呈增加态势,对籼米价格的影响波动起伏;国际原油价格在不同时期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冲击力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制度安排、行业分割与FDI溢出效应103-112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个行业2003—2015年数据,就行业分割背景下FDI溢出效应在不同行业的特征和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垄断-竞争”二元特征的行业分化发展背景下,FDI的流向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在公益属性行业,FDI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本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一定的制度效应,而市场效应不明显;在竞争属性行业,FDI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市场效应,而制度效应差异较大。同时,某些行业可能存在外资与政府的“共同赢利”。因此,地方政府在引资过程中应当保持角色的公益性和中性,防止引资过程中政府对外资的依从,甚至合谋。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基于1992—2015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113-120

摘要:文章运用GL指数和GHM分类方法,测算了1992—2015年中国与东盟10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呈现先降后增态势,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从产品类别来看,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食品及活动物类产品贸易;从国别来看,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与中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此外,回归模型表明双方经济规模差异以及贸易距离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FDI和对外开放程度则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区域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两部门模型121-129

摘要:本文采用2003—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12个行业的数据,通过构建两部门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来自区域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8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从发达贸易伙伴国进口的服务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从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进口的服务对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文化距离越近,效应越显著,国家间的文化距离越近就越能促进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加入人均收入和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进互之后,发现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进口共同作用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随着国家高新区批复个数的不断增加,服务进口通过中国国家高新区的建立发展产生间接的效应,对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是促进的作用。分行业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进口对于我国细分12类制造业的影响也是显著不同的,这是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结果。

跨区域合作下云南沟通“廊”“带”的区域战略研究130-13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出口导向占据主导地位,资金、技术、人才在沿海地区迅速汇集,加剧了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梯度差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党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新判断。在此背景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正是推进沿边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布局。云南处于长江经济新支撑带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放合作的重叠区,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驱动下,迎来了促进内外联动、探索陆路开放、流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窗口期。论文基于点轴理论和跨境合作区理论,本着要素约束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从当前云南省“八入滇,四出境”的通道格局中,论述并提出云南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优化方案,即为“一轴两翼三区一枢纽”的战略思路与空间布局,为沿边地区外向型发展提供借鉴。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吗?135-141

摘要:“提效率”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之一。在工业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新形势下,传统行业遭遇了前所有未有的冲击,而高技术产业则表现一枝独秀。与传统行业相比,高技术产业产业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研发效率是高技术产业活力的“源泉”。现有文献虽然提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技术外溢”的途径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并没有提到“技术外溢”的途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是技术进步的基石,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从而实现“技术外溢”。为此,本文利用2003-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28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两步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扶植力度,可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进而达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提效率”的目标。

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非参数面板模型的分析142-152

摘要:中国双向FDI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扮演的角色该如何重新定位成为了维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本文利用中国数据作为回归样本,采用非参数面板模型检验双向FDI的产业升级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双向FDI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显著的非线性影响,FDI的产业结构促进弹性呈“倒U型”,OFDI的产业结构促进弹性呈“J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FDI产业升级效应的减缓速率更大;劳动密集型OFDI对产业升级的边际促进作用持续增长,资本密集型产业“走出去”所产生的逆向溢出效应还未显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资源环境与能源
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实证分析153-162

摘要:生态危机是全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探索解决之道的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中生态危机中最为明显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大国之一,碳减排任务刻不容缓,压力巨大。在回顾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以及国内外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态问题中的碳排放问题,选择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碳排放进行了协整分析,最后依据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和我国目前的现实给出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