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空间依赖视角下市场潜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9

摘要:本文借鉴工资结构理论,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以1998-2014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市场潜能产生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空间聚集的马太效应,市场潜能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并且呈现出地区异质性,在东中部表现明显,而西部不明显。跨越U型关系门槛值的天津、上海、江苏以及安徽,其市场潜能的极化效应发挥作用,受制于就业结构的固化累积,阻滞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其余省份仍可利用市场潜能的城乡收入均等化效应,提升市场潜能来缩小其收入差距。FDI缩小东中部城乡收入差距,对西部影响不显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二元性拉大了差距,且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效应强于东中部。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生产系统平衡性思考——基于马克思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和斯拉法生产方程的视角10-16

摘要: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端,其实是在说生产,任何经济体的生产都是存在于社会生产大系统中,而生产的变革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这个大系统重新平衡的过程。本文以马克思的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作为依据,结合斯拉法(Piero Sraffa)生产方程,创新性的提出我国供给侧改革要从生产系统性的角度,首先明确我国生产系统的生产力现状,找到我国生产系统所处阶段,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来实现符合于中国自己的生产系统再平衡的变革。

贸易开放如何影响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说17-23

摘要:贸易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贸易开放又会通过贸易条件约束、所有制结构及分配制度变革、非均衡经济增长限制等途径对收入分配均衡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传导途径植根于自由市场制度,所以本质上正是由于市场力量的累积性释放才使贸易开放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过渡,克服贸易开放对国内收入分配均衡的不利影响,促进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关键是要坚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新世纪经济增长与全球均衡发展问题研究24-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7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当代不平衡发展阶段。有学者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经济结构失衡的危机,具有金融发展比较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来源。文章建立了以世界各国人均GDP分布基尼系数为主的分析模型,对全球经济水平分布均衡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西方发达经济体在新世纪爆发的一系列国际性的金融风险事件,从反面改善了世界各国人均GDP分配失衡问题,世界各国人均GDP分配的基尼系数从世纪初的0.751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0.626,但随着发达经济体逐渐复苏,基尼系数下降趋势有所减缓。世界各国人均GDP分配的基尼系数仍然较高,实现世界经济均衡发展还需要经济落后国家从自身出发做出更多的努力。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土地财政、房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的研究31-37

摘要:土地财政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房价和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土地财政与房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土地财政与房价的相互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两者存在正向的非线性关系。(2)土地财政和房价的相互作用抑制了经济增长,房价的上涨通过土地财政的传导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的激励效应。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步放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快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地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38-44

摘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是业界和学者非常关注的重要内容。检索国内有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回顾弄口梳理了围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开展研究的8个核心关注点,即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产业情景、结构要素、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对策建议和研究方法等,对国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其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工匠精神驱动精准扶贫:融合共生的视角45-5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依然存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精准扶贫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并针对当前扶贫工作的特点不断优化精准扶贫的方法论。工匠精神以其“持久专注”的精神内核、“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行为目标、“创新进取”的行为方式以及充满“梦想与爱”的人性化关怀,与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高度契合。基于此,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中,可驱动精准扶贫路径的优化与升级,以“追求卓越”重构扶贫的全面扶贫目标,以“创新驱动”推动扶贫方式的不断创新,以“梦想与爱”重塑精准扶贫的基本使命,以“精益求精”促进扶贫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三元悖论”三选一的证实——基于三元悖论三指数的计算与分析51-58

摘要:由于“三元悖论”的客观存在,2005年之前中国采取的政策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谨慎追求资本开放,从而找到了“三元悖论”的“非角点解”。之后中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账户也逐渐放开,同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也使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本文构建“三元悖论”三指数验证“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性,探讨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资本账户开放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联动效应从而证实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最终选择,即中国在“三元悖论”情况下不是“三选二”而是“三选一”。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59-69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尾效”,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内部结构,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的专业化集聚所产生的马歇尔外部性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具有边界效应。基于中国2006—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城市用地专业化集聚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建设用地专业化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代表城市功能的某类土地利用的专业化集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但这种持续的某项功能专业集聚会对相关功能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在区域的层面,除了西部地区外,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结构专业化与城市化的倒“U”型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的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弹性更大。

产业营销与采购视角下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研究70-77

摘要: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集聚是区域政策中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但与自发产生的集聚相比,区域政策指导下形成的集聚其知识溢出水平低且创新成果不显著。本文借助产业营销与采购(IMP)学说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政策内涵,明确了“产业集聚、社会资本、知识与创新”等区域创新政策实施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推动政策在区域组织层面上准确实施。本文建议区域政策关注集群各成员间的资源交互过程,鼓励集群中经济个体通过共同项目的实践促使知识接纳与吸收,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促使经济活动中的思想与研发成果在更大范围的商业活动中产生创新价值。

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空间分析78-87

摘要: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我国城市群与区域铁路的时空匹配及保障制度88-94

摘要:文章从时空关系和尺度分析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城市群与区域铁路匹配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区域铁路时空属性对应塑造的功能供给与城市群功能日益服务化、技术化、信息化和共享化的产业集聚与溢出效应本源性需求相互匹配发展模型,并通过政策法规、责任主体、企业组织和实施程序等方面制度的建设,确保了城市群与区域铁路功能时空匹配的高效率,对构建我国城市群与区域铁路时空匹配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视角下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95-100

摘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既承担着促进区域发展的责任,也面临着融入区域发展的机遇。目前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联通不畅,产业尚未联动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县域间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县域经济亟需融入区域分工体系。划分层次进行梯度开发,统一规划,科学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构建衔接顺畅的体制机制。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现状、动机与政策建议——基于不同发展经济体的比较研究101-109

摘要: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006—2014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区分进入阶段与规模选择阶段,研究了影响沿线国家中国OFDI的相关因素,同时对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进行了区分。研究发现,我国在该地区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具体来看,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市场规模和对中国产品偏好以及政权的稳定性是影响中国OFDI进入和规模选择的主要因素,中低收入国家的中国OFDI的资源寻求动机更加明显。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和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球价值链分工、制度质量与中国ODI的区位选择偏好——基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研究110-122

摘要:本文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ODI区位选择的理论解说,并运用经过调整后的投资一般化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内在驱动力与东道国外在影响因素对中国ODI的区位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1)获取自然资源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DI的重要利益动机,而东道国制度质量对中国自然资源寻求型ODI区位选择偏好存在负向阻碍和正向调节两个截然不同的机制;(2)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开始表现出效率寻求型ODI动机,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较低的缺陷;(3)与绝对市场规模相比,中国市场寻求型ODI更偏好于流入市场机会更多以及市场潜能更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中国ODI的投资风险与利益动机互相交织。中国应利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在位优势”与东道国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在促进当地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逐步建立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实现由被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动建立并主导区域价值链的巨大转变。

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动力123-131

摘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分析该网络的特点和溢出模式,探讨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动力来源。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网络关系密切,但各个国家在网络中的地位差别较大;整个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形成了四个经济增长板块;科技水平差异是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小是增长溢出的核心动力,贸易便利化程度也是影响经济增长溢出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将建立系统的国际经贸网络作为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贸易商品的科技附加值;要利用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生产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跨国数据的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132-139

摘要:论文对影响生产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基于38个国家的基本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GMM)两步法,我们实证检验了国际分工地位、政府规模、契约执行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五大因素对生产服务需求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地位对于生产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影响;政府规模、信息技术水平对于生产服务需求有显著的负影响;契约执行环境对于生产服务需求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文章就进一步提升中国生产服务的有效需求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人民币汇率行为对我国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研究140-147

摘要: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汇率行为对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与22位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动以及波动风险强弱将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流向的改变,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根据出口产品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出口贸易流向的关系还与贸易对方的进口倾向有关。将倾向于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与倾向于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相比,我国对前者的出口份额与人民币汇率水平负相关;对后者的出口份额与人民币汇率水平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