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与地区收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1-11

摘要: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业布局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地区人均收入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内与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发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产业在当地的集聚,进而对地区人均收入产生正向效应,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会促进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导致产业转移,对人均收入的增长产生抑制效应,而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经济开放、.结构性冲击与货币供求机制变化12-21

摘要:货币供给与价格产出间的稳定关系构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但在我国则受到了来自货币供求机制变化及所谓“迷失”货币问题的强劲挑战,货币化拐点出现后仍然持续加重的货币“迷失”现象更是成为现有理论解释的难点。本文基于年度数据以及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迷失货币的持续加重主要源自阶段性的动因转换,伴随着90年代后经济开放的迅速推进,外汇占款冲击逐渐取代货币化进程成为我国迷失货币的主要成因;在外汇占款波动的影响下,忽略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结构性特征而直接讨论总量问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前各国货币政策分歧加大且叠加了经济转型担忧的情境之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理应纳入外部结构性冲击对于国内货币供求机制的影响。,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持续性非对称性研究——机制转换还是结构变化22-30

摘要:本文首先使用信息准则、LR检验及残差Q检验选择能够拟合中国真实GDP季度增长的最优MS-U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三永久机制转换的MS-UC模型拟合最优,从而说明结构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划分为与供需管理经济政策相关的三个阶段:1992年第2季度-2007第2季度的高速增长期、2007第3季度-2011第3季度的增长换挡期以及2011第4季度至今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将MS-UC模型简化为ARIMA模型后,利用各阶段隐含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持续性的非对称性特征可知:在供给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具有显著的长期增长效应;而在需求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以短期增长效应为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要素市场化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31个地区的实证分析31-38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通过要素市场化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对而言,国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较多,而对要素市场化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而与之相关的实证性的分析也较少。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解为技术进步与配置效率两个方面,通过构建1999-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模型,估算了要素市场化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配置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要素市场化对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金融市场化、引入的外资、劳动力的流动与技术成果市场化对各地区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特征及其动因研究39-46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我国绿色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空间网络形态,厘清这种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我国绿色发展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网络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仍有待强化;各省域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位势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内部小结构呈横向延伸的地理特征;区域间较短距离、相似城镇化水平以及较小科技创新落差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推动全域绿色发展需要疏通更多的省际和子群外溢通道,发挥高中心度省域的战略支点作用,统筹推进全域绿色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建设,制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绿色发展推进策略。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的进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47-52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学者自建国以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综述,结合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最,探讨了理论演进背后的逻辑。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注重产业协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虽然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长期在我国占据主流地位,但2008年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理论的神话。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进入速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53-61

摘要:采用1998-2013年中国30个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Cobb-Douglas形式的创新生产函数,将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及其进入速度和区域创新能力纳入到同一个研究框架中,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及进入速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以及进入速度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入交互项,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负向调节外资进入速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当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存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外资规模进入速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由正转负。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对R&D投入和FDI进行测算时选取了不同的折旧率,进而得到了不同的面板数据以进行回归估计,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及进入速度变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稳健的。

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的经济政策及其局限62-67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提供抗战物资和发展军事工业的关键性空间区域,开发西南边疆经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时代任务。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移民垦殖,改良西南边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西南边疆工业生产,建立经济市场中心;改善西南边疆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一体化;统一货币,发展西南边疆金融业。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和缩小了西南边疆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促进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透过空间经济学的核心一边缘理论视角审视这些经济政策,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68-75

摘要:从经济增长动力角度看,区域一体化进程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开展实证研究,使用珠三角9个城市在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城市间联系度、市场化同一度、政府效能同一度、经济发展四个维度构建和度量了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指数,分析得出珠三角东中西三个区域的一体化程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流动、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政府投入等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珠三角一体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交通枢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76-83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际差异、驱动因素与政策选择——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84-90

摘要: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91-96

摘要:本文将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分为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2-2014年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间对外贸易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呈现减小趋势,且各省间对外贸易质量不均衡程度比规模不均衡程度要小。通过面板GMM估计发现省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均GDP的交互项对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时段估计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规模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而对于外贸质量的影响则是波动中呈下降态势。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FDI、货物贸易和生产者服务——基于H-O模型的理论解读97-101

摘要: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是否可以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则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沿用H-O理论对生产者服务及服务贸易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货物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实质上都属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范畴,只是根据不同程度的交易成本而表现出不同的贸易模式。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阐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三者的一般均衡,分析贸易条件和贸易得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解释能力和不可替代的政策参考价值。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的比较研究——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102-110

摘要: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对外直接投资驱动中国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实证研究——基于比较视角的分析111-117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敢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日益显著。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1985-2014年中国对1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借鉴测算国际研发溢出的C-H和L-P模型,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驱动投资母国技术进步机理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自主研发、对外直接投资、外商投资和进口贸易四种路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显示均能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积极作用,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最后在机理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中国技术进步的相关建议。

贸易不平衡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118-127

摘要:贸易不平衡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目前国际贸易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目前在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使用WIOD数据库中的39个国家1995-2009年的数据样本对贸易余额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贸易余额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显著为负,即贸易余额的增加有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这种缓解作用在越发达的国家中表现越明显,并且实证结果较为稳健。鉴于此,我国应当理性看待当前的巨额贸易顺差,在稳定外汇和缩小收入差距之间进行权衡,还要加快发展经济,争取早日跻身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基于合作意愿差异化视角的分析128-135

摘要:本文从合作意愿差异化角度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问题,本文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强烈,随着能源合作的推进,双方的能源合作意愿不断增加;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之间存在一定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但双方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并不强烈,随着合作的推进,双方的能源合作意愿不断减弱;中国与鸟兹别克斯坦之间存在一定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但双方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比较弱,随着合作的推进,双方的能源合作意愿不断减弱;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双方的能源合作意愿为0,中国与吉尔吉斯坦之间双方的能源合作意愿也为0。本文研究结论充分说明了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意愿存在差异性,本文建议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应该重点加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能源合作。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财政与金融
金融结构市场化导向与出口技术复杂度——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36-143

摘要:本文分析了金融结构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内生机制,认为金融结构市场化导向与出口技术复杂度间呈倒“U”型关系,大部分国家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最优”金融结构水平,金融结构市场导向总体来说有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金融市场效率越高、金融市场稳定性较好的经济体,金融结构市场化导向的提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愈强。为了验证上述逻辑,通过使用1996-2010年3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证实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提升一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核心措施在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对于中国而言,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应当提高金融结构市场导向与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扭曲,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