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6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1-5

摘要:国际分工格局重构、需求侧改革成效不显、产业产能过剩、产品供需体系失衡是供给侧改革出台的四大背景,在详细解读此四大背景的具体含义后,对现有学者关于供给侧改革内涵的定义进行梳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并没有在如何界定供给侧改革内涵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内在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最后根据此内涵定义指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难点以及具体思路。

劳动力成本与中国的通货膨胀——基于两种单位劳动成本的对比研究6-11

摘要:本文估算了两种不同口径的单位劳动成本,并基于三角模型对中国单位劳动成本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对通胀有显著影响,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对通胀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非私营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可以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部分转嫁到产品价格上,从而推动通货膨胀。而私营企业很少具备这种市场势力,使其劳动力成本对通胀影响不显著。因此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垄断等供给侧改革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劳动力供给变化带来的通胀压力。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2-18

摘要:摘要: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两者又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可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工会的力量。根据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6.62%下降至2013年的50.86%。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与实际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负相关,与公有制经济占比和工会的力量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会组织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人口流动、城市开放度与住房价格——基于2005—2014年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经验研究19-27

摘要:住房是人口流动中的核心问题,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文把人口流动、城市开放度和住房价格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通过理论模型讨论了人151流动、城市开放度对住房价格影响机制,采用GMM方法对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住房价格持正向影响,但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开放对住房价格影响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存在中介效应。城市调控人为切割人口流动路径,导致人口流动机制扭曲。因此,东部地区应利用高房价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移升级,加大城市开放,发挥城市开放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理顺人口流动机制,防止大中城市住房价格非正常波动.促使城市住房市场回归正常化。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问制造业分工的影响——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28-35

摘要:不同区域由于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细分制造业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不同类型的制造业根据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集聚发展,通过区域间制造业产品的交换实现区域的分工和协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制造业分工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等相关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间制造业分工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利用中国2011年省级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促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铁路与水运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域比较优势制造业人均产出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则有利于促进区域非比较优势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坚持不懈的加强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金融发展、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99—2014年的经验数据考察36-43

摘要:摘要:本文首先运用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考察金融发展、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1%,产业结构层次将上升0.09%;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贸易开放水平上升1%,产业结构水平将提高0.03%,同时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比重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次,本文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分别检验三大地区金融发展、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对三个地区的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贸易开放对三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但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在实证模型中加入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的交互项,结论认为,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的交互项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协同视域下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44-48

摘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在多个不同类型区域的非均衡状态下展开的,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跨区域之间协同的有效性。基于协同学理论,认为目标、沟通、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协同是我国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实行碳排放交易权制度、碳足迹制度、增加碳汇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并从监测管理、设立奖惩机制、建立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辽宁省旅游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评价49-55

摘要:集聚与扩散是旅游产业空间均衡的主要动力轨迹。本文以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为变量,构建13个指标,使用SPSS20.0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空间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辽宁省旅游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市场因子、产业因子和空间结构因子。其空间发展路径为多核式集聚——蔓生接触式扩散——差异多样化生长点——跳跃边缘式扩散。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化竞争机制的效率政策、夯实产业基础的发展政策、强调特色开发的市场政策和发挥创新的供给政策。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文化消费的时空滞后性56-64

摘要:加速文化领域健康发展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了解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各个因素,对应地找出刺激文化消费的有效方法是促进文化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关键步骤。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从文化消费自身影响、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层面着手分析,最终确定了基于中国客观实际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通过Moran I检验证实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确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实证模型清楚地表明: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时空滞后性;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力度和地区因素对刺激文化消费具有正向作用,老龄化人口结构和文化监管不利于文化消费的进行。面板分位数回归得到的结果证实以上结论是稳健的。最后给出了刺激居民文化消费的相关政策建议。

工业开放论探析65-70

摘要: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工业开放的内涵,提出了“产业扩展聚合”的新概念。认为工业开放的核心是指: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开放的;②资源、人才、资本、技术是开放的;③工业开放具备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金融性等“四性”。工业开放是双向的,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含义,“引进来”是指通过进口、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将外部生产要素和工业产品等引入本国,促进本国生产或用于本国消费;“走出去”则是相反的途径。产业扩展聚合由位于世界相同或不同地区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所组成,这些公司和机构作为产业扩展聚合的各个环节,因供需、合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比较优势等进行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实现工业品的生产。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经济联系研究71-75

摘要:在运用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心职能强度Kei,可将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2)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值的大小,可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为十分紧密,很紧密,较紧密和不紧密四个层级。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及启示76-82

摘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来自于创新,而城市这一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有机体,作为创新组织的空间载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立足点,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调和管理。依据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不同模式,地方政府的角色可以定位为“企业家”、“监管者”和“推动者”。通过梳理纽约市、伦敦市、东京市、大田市和深圳市五个不同国家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总结了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混合主导型三种不同模式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从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主体,整合资源,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发挥优势,明确方向,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传承历史,开拓进取,弘扬城市创新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国地方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改进的象限图方法83-91

摘要: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云南省16个地州的数据,本文运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对反映云南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云南省16个地级市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城镇化超前现象,且在区际尺度上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导致云南省城镇化水平超前的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较快,而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较慢,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因此,要结合云南省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状况来实施差异化城镇化战略,切实转变云南省城镇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不断提高。

收入不平等与城市创新的关系研究——以我国69个城市为例92-99

摘要:摘要: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本文以我国6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收入不平等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其收入不平等现象越显著。其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包括城市规模、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制造业和政府部门就业人数比重和受教育程度,这些结果在采用不同的收入不均指标和工具变量分析的情况下均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本文认为,主张创新推动城市发展、提升竞争力的观点有失偏颇,如何更好地分配创新红利才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母国投资动机、东道国制度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00-112

摘要:从制度视角研究中国OFDI(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许多研究尚不全面和深入。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4年中国对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OFDI流量数据,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投资引力模型,把母国投资动机和东道国制度相结合,共同研究东道国制度和双边制度距离对中国OFDI以及不同投资动机OFDI投资选择和投资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1)东道国政治制度对中国OFDI投资选择和规模影响不显著;东道国经济制度对中国OFDI投资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东道国文化制度对中国OFDI投资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2)三种制度距离绝对值对中国OFDI投资规模影响显著为正,中国OFDI呈现出“制度远离性”的特点。(3)中国OFDI偏好制度比中国好的东道国,在“风险偏好”中又具有“风险规避”特征。(4)不同投资动机OFDI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偏好和路径依赖,资源寻求OFDI在经济制度高的国家投资规模更大,技术寻求OFDI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高的东道国投资规模更大;市场寻求OFDI更偏好选择经济制度高的国家投资;并且东道国文化制度高会增加其投资规模。

服务贸易壁垒对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113-123

摘要:在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指数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整体服务贸易壁垒、跨境交易服务贸易壁垒、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壁垒、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为负,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壁垒、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壁垒、跨境交易服务贸易壁垒;中国服务贸易壁垒对来自东亚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最大,对来自欧盟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次之,对来自美国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最小,对来自除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虽为负但不显著。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财政与金融
消费者信心指数与货币政策传导关系研究124-128

摘要: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体现了居民接受外部政策信息并形成消费的决策过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描述货币政策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居民消费决策过程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传导效率,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分析了货币政策变量对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输入端弱效而输出端强效的实证结论,这表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因此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比较及其有效性研究——基于面板数据DID模型的实证考察129-133

摘要: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项稳定长期物价和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规则,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实践成果之一。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目前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和采用,但是学术界对其是否真的有效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16个工业化国家和16个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然后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DID模型,实证考察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有效性。研究得出,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要高于对工业化国家,而且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政策实施国家和非政策实施国家的差异缩小了,而且政策实施国家通胀水平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非政策实施国家的下降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