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基于欧氏距离的中国最优消费-投资协调率——跨国测算及比较1-6

摘要:消费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切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基于已有协调率模型的本质特征,构建了欧氏距离消费-投资协调率模型,对我国2000—2014年消费一投资协调率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消费-投资协调率波动较小,与经济增长率走势-致,以欧氏距离协调率模型计算的消费-投资协调率颇具合理性;同时,对比中国和发达七国集团、金砖三国的协调率发现,由于消费率长期偏低、投资率过度偏高,导致中国消费-投资协调率略为偏低;最后,结合历史分析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消费-投资协调率合理区间为[0.70,0.85]。新常态时期我国应以消费为主导扩大内需,稳定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效率,逐步改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

我国对“一带一路”重点国家OFDI效率综合评价——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7-14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我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的效率也引起较大的关注。本文基于2008—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35个重点国家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投资效率及其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对沿线国家投资总体效率不高,且国别差异较大,多数国家的投资规模收益处于投资有效或递增阶段;同时,考察期内我国对沿线国家投资效率呈现略有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率是制约投资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为此,应优化投资结构与区位选择,加强投资的技术创新,构建跨国知识网络体系,深化双方产能合作,提升投资产业集聚力等。

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20

摘要:通过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分析,明确了共享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一环,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方向。基于供给侧视角分析了共享经济四个发展基础条件、两大驱动力以及社会影响,在传统经济面临宏观微观困境和共享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总结出传统经济商业模式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并分析了传统经济商业模式存在着市场势力、内部成本产业链转移、交易成本累加等劣势,以及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在配置对象、需求侧参与权选择权评议权、交易成本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最后根据前面分析,结合供给侧视角共享经济特点,针对性提出了明确共享经济各行业监管主体和监管职责、制定共享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注重共享经济平台生产机制等三方面政策建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制度质量、研发创新与价值链分工地位——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21-27

摘要:本文在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面临挑战背景下,探寻国际分工生产体系内新的竞争优势。采用中国2002—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3SLS)估计方法,检验制度质量改进、研发创新与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虑行业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子样本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创新是推动价值链分.Y-地位向上攀升的重要力量;制度质量改进通过激励和保障研发创新投入间接促进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相对于低技术水平行业而言,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中高技术水平行业的技术创新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效应更加显著。

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研究28-33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自主创新是关键。本文利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和财务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战略性新兴类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样本按照产权性质分组后,发现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本文从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行业收入差距:基于澳门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34-40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1992—2014年间澳门行业收入差距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澳门行业收入差距呈现为倒“u”型的演变轨迹,其中1992—2002年间,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剧烈变动,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2002—2014年间,由于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反而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基本稳定,以及大量外地雇员的引进不断强化了澳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使得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并稳定在一定区间。而由于澳门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政策,虽然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但其对行业收入差距基本没有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全面理解外地雇员对于澳门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政府就业政策的调整具有启示作用。

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脱钩及耦合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协整理论41-48

摘要:运用Tapio脱钩模型测度了1990—2013年我国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演变态势,同时构造因果链探析交通碳排放脱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一步运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探究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不够理想且对政策依赖较强,有超过1/2的年份为增长连结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从长期看,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耦合关系,并具有从行业经济增长到CO,排放的单向Granger因果联系;同时,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是否脱钩主要决定于交通节能弹性,即交通能源的利用率,而碳减排技术对碳排放脱钩贡献尚未显现。据此,从交通政策法规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减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空间异质、空间依赖与泛珠三角的新区划——基于最大P区域问题的区划方法49-56

摘要:区划是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治理的科学基础。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依据区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采用最大P区域问题的区划方法,以地级市为基本区域单元,对泛珠三角进行了新的区划。新区划结果是,泛珠三角由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构成,其中东部区域包括福建全省、广东80%以上的区域和江西90%以上的区域,共计41个区域单元;中部区域包括海南全省和湖南60%以上的区域,以及广西80%以上的区域,共计43个区域单元;西部区域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的49个区域单元。这个区划结果可以为泛珠三角编制区域规划、制定区域政策、开展区域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关联网络演进研究57-65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化建设中资本、人口、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配置展现出了极强的先导性和再组织性,使城市关联网络逐渐被重构。本文修订城市关联引力模型,以主要省会城市为网络节点,城市间的引力为连接线,构建城市关联复杂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解析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关联网络的演进方向、中心度及层次水平。

上海投资储蓄缺口与第三产业发展66-71

摘要:首先对上海20年来的投资储蓄缺口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进行了协整分析,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然后对上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现处于平稳发展的高平台阶段,从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角度看,上述上海投资储蓄缺口与第三产业占比负相关的现象符合理性发展的要求。最后对上海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一些建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产业聚集影响区域居民福利吗?72-79

摘要: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从收入和消费两个方面研究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福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制度的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产业聚集与居民福利水平存在“u型”关系,其对福利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只有产业聚集程度高于某个“门槛值”时,产业聚集对居民福利才有促进作用。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产业聚集空间异质性特征,推导出居民福利的地区性差距将不断扩大。

欧美再工业化五年后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现状、原因及对策——基于2010—2014年贸易数据的对比分析80-84

摘要:再工业化战略五年后,欧美经济回暖已初显成效。然被再工业战略影响的中国主要制造业比较优势如何变化仍未通过数据系统化体现。文章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通过对比2010及2014年比较优势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RCA逐渐减弱,中技术产品RCA基本不变但出口份额增加,高端制造业RCA呈现波动,有减弱趋势。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延长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周期,弥补高端制造业弱势及发展区域比较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制造业的三项策略。

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85-93

摘要:基于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协同集聚的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分析二者协同集聚影响制造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04—2013年我国24个省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二者的协同集聚关系及二者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在我国省际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制造业FDI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FDI集聚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效应能够促进制造业增长,尽管对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大,但其在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地区制造业的增长。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发展影响中国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分位数模型94-100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Hummels和Klenow(2005)分解方法测度了1996—2010年中国出口主要市场的二元边际结构,然后在异质企业理论框架下,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中国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显示:集约边际是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扩展边际有待提高;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等三个指标提高均能够促进中国出口二元边际增长,且对扩展边际促进作用更大;随着分位点的提高,三个指标对扩展边际的促进作用处于下降,而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论为当前中国通过金融发展稳定出口增长提供了一些重要参考。

企业创新是否促进了出口边际的增长101-107

摘要: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一国出口的增长可以分解为扩展的贸易边际和集约的贸易边际。本文在贸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因素探讨了企业创新与出口边际增长的联系机制,然后采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研究表明,创新投入和新产品研发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却抑制了集约边际的增加。创新与生产率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出口扩展边际,但不利于集约边际的增长。由于扩展边际的增加有助于减小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因此创新可以优化中国企业的出口结构。

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度与出口波动研究108-118

摘要: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基础、构成体系以及贸易方式三方面出发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度对出口波动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41个国家7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对出1:7波动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前向参与度越高的国家其出口波动越稳定,而后向参与度越高的国家其出口波动越剧烈;对前向参与度较高的国家来说,间接附加值对出口波动的影响更大;而对后向参与度较高的国家来说,间接附加值对出口波动的影响要小于国外附加值水平。此外,本文还同时考察了外需冲击、出口产品集中度、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波动要素对出口波动的影响。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最终提出了提升我国出口波动稳定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亚国家间产业网络及其关联效应研究119-126

摘要:中、美、日是与东盟关系最为密切的3个国家,中、美、日与东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网络视角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亚国家产品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网络,其特定结构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本文利用亚洲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中国-东盟、美国-东盟和日本-东盟区域间产业网络模型,计算其区域间基础关联效应扫产业波及效应,分析国家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地位。本文的设计方法和计算结果为制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定量依据,也为研究区域联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中国FDI流入与周边国家FDI流入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127-133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呈快速增长趋势,对周边国家FDI流入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中国FDI流入与周边国家FDI流入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并在1990—2012年国家层面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FDI流入与周边国家FDI流入具有互补效应。因此,各国对吸引FDI应采取合作共赢的态度,不应展开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