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经济新常态下新消费增长点培育的逻辑起点、约束条件与路径选择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是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促使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促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结构自身的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消费理念的不成熟以及相关法制建设的滞后等严重制约新消费增长点的培育。为此,要培育新消费增长点,需要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竭力缩小各种收入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倡导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1-6

政府投资的需求结构效应——基于动态视角的实证分析

摘要:政府投资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对经济需求结构造成重大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两类政府投资的动态经济结构效应,即分别把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引入SVAR模型,并限制变量冲击的作用特征,以实现模型的整体识别和估计。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在短期内,政府基建投资冲击使居民消费下降、私人投资上升,而从长期看,它对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影响都是积极正向的,从而优化了经济结构、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短期,政府直接投资冲击刺激居民消费、抑制私人投资,而从长期看,它对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都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恶化了经济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适当调整其投资支出结构,更多地把财政资金分配到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减少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
14-20

新常态下我国投资的角色转换:一个分析

摘要:通过对我国投资的产业链效应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转型比预期的难度大、且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型过渡期:第一,长期高投资已经造成了投资自身的产业链条,因而降低投资率会直接导致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收入和就业下降;第二,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的情形,因此,降低投资率需要相关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型。在长期则需要通过要素分配、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综合改革,实现由政府主导投资推动增长的角色,向普惠型创新激励政策转换,以建立源于内生增长的长期发展机制。
21-26

基尼系数视阈下中国居民消费差异研究

摘要:本文将测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方法引入至居民消费差距的测定中。采用1997-2012年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数据,分别计算了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居住等七类消费分项指标的差距及其对总消费差距的贡献率。研究发现:第一,尽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对缩小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明显的平抑作用,但食品消费对总体的贡献程度却存在弱化趋势;第二,虽然居民衣着和家庭设备消费差距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其对总体消费差距影响程度呈现出有所弱化的趋向;第三,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尤其是前者,已逐渐成为引起消费总体差距扩大的主要来源;第四,地区内部消费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U型发展态势;第五,造成我国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而非地区内部的消费水平不平衡。
27-32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研究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转变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引致的结构红利效应,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视角探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因。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确实存在。第一产业的结构红利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整体上为正,而第二、三产业由于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由盲目到规范有序的过程,结构红利呈现出由负变正的趋势。此外,由于结构红利在整个周期存在波动性,2013年为人口红利拐点的观点并未被证实。鉴于此,应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拓展结构红利,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33-41

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摘要:本文将住房分为中小户型和大户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购房者与开发商两部门的局部均衡模型,说明房产税与住房供给结构、房价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显示,征收房产税会提高中小户型住房供给的比例和价格、降低大户型住房的价格。基于上海和重庆2005至2013年住房市场的微观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经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征收房产税使得上海和重庆中小户型住房供给增加,且对重庆的影响远大于对上海的影响;确实提高了上海和重庆中小户型住房比例,但对住房均价的影响效应不明显。
42-48

政社合作的路径依赖困局与路径创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摘要:随着社会治理的转型,政社合作进入人们的视界。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我国政社合作存在政府与社会力量失衡、政府全能化、社会组织行政化、社会自治力量薄弱以及公共理性缺失等问题。路径依赖造成的制度"锁定",使政社合作的交易成本不断增加,治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通过路径创造和制度创新来冲破政社合作的路径依赖困局,主要途径有:构建公共理性,为政社合作提供价值认同和伦理支持;推进政社合作制度化、法治化;导入市场机制,提高政社合作效率;培育"自治"文化,推进社会自治健康发展。
54-59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用1998-2013年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均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控制变量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也有利于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劳动投入虽对人口城镇化有正影响,但与空间城镇化呈负相关;经济制度对人口城镇化的负影响不显著,但阻碍了空间城镇化的发展。从空间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影响不显著外,经济增长对其它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除西部地区外,非农产业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它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同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投入、科技水平和经济制度等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60-65

工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研究

摘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局域LISA分析,考察2001-2013年我国省际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若不考虑空间因素,结果会被高估;在仅考虑经济因素的空间权重下,其他地区工业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回流效应占主导地位,工业集聚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负溢出效应,加剧区域不平衡增长;而纳入地理因素后,其他地区工业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抵消了回流效应,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太显著。当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将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66-76

城市化进程、空间溢出与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基于2002-2012年省域单元的空间计量研究

摘要: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测度2002-2012年间省域单元绿色经济效率,分析空间互动状态下城市化进程对绿色经济效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地理距离空间权重下人口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不显著,但在地理-经济空间权重下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只具有显著间接效应。因此推动绿色经济效应增长需要增强区间统筹,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
77-82

城市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经济绩效优化——东京通勤铁路发展的经验借鉴

摘要: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国主要大城市已经呈现出大都市区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体现人口、产业城市功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空间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专业化分工所需的市场规模。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为多中心结构提供了空间支撑,在扩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的同时,提高了大都市区多个集聚中心的可达性与连通性,维护了市场的完整性,为多中心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通勤铁路在建设成本、运行速度、运送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经济特性和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最理想的交通方式。东京大都市区的通勤铁路系统在其空间组织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83-88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产业网络核的空间效应及指标体系——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产业关联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无形资源,本文把产业关联从经济空间拓展到地理空间,基于产业网络核结构,研究了核心产业群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产业网络核的空间效应概念,并设计了衡量这一效应的指标体系。实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提供了产业政策制定的新视角,利于产业升级及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89-93

环境规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了吗?——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分位数回归

摘要:环境规制能否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对于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分位数方法研究发现:整体估计中,环境规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对低、高研发强度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分地区和产权性质估计中,环境规制促进了东部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未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对中西部和国有低研发强度企业甚至有抑制倾向。上述研究为采取差别化的环境规制措施,激励技术创新,提供重要依据。
101-110

技术创新、技术创业和产业升级——基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交互效应的视角

摘要:技术创新成果无直接生产力,是潜在的可获利机会,只有借助企业家识别、开发这种潜在可获利机会并创造市场新价值的技术创业,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并带动产业升级。本文利用1998-2010年工业企业经验数据,发现技术创业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均具显著贡献,但企业家的技术创业活跃度高时,技术创新的贡献均较大,反之反是,表明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由企业家技术创业活跃度决定,目前技术创新经济绩效低下和产业升级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家技术创业活跃度低。
111-117

转入地产业承接规模预测研究

摘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产业项目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其在承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确定适宜的承接规模对转入地来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其他地区已建同种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引入修正因素进行类比,建立起转入地产业承接规模的预测模型,以此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建立适宜的产业规模提供一定依据。
118-124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产业专业化与空间区域集聚的影响——以云南省农业产业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了滞涨阶段,虽然说近年来云南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但是云南省的农业产业仍然整体表现出产业专业化程度与集聚程度的下降态势。因此认为,要提升云南省农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空间集聚程度,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是关键,同时要进一步大力发展云南省的农业科技、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专业化提升,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125-13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东盟基础设施发展与FDI流入的区位选择:机理与实证

摘要:基础设施在FDI流入的区位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分析了基础设施发展对东道国FDI流入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机理,并基于东盟7个发展中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基础设施发展对FDI流入区位选择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东盟7国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市场规模或潜力、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FDI流入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对FDI流入的影响效应最大;尽管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或潜在发展对FDI流入的短期影响效应不显著,但却是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前提保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东盟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对外开放,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OFDI带来难得机遇。
132-139

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农业出口的影响

摘要:本文在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农业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利用144个HS4位数编码的行业出口数据,运用构建的动态差分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外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农业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农业出口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且其未来威胁呈不断增强态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农业出口的影响程度大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产生的冲击较突出;关税措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政府采购等非关税壁垒是限制中国农业出口的主要形式,出口补贴对中国农业出口的间接冲击较大。
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