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中国省域开放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摘要:如何缩小中国省域开放度差异?有哪些因素对中国省域开放度有显著影响?为科学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和相关文献,构建了中国省域开放度影响因素的扩展引力模型,并以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口密度条件对中国省域开放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对中国省域开放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涉外优惠政策对中国省域开放度的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9

基于门槛模型的财政支农收入效应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00年至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对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财政支农收入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上,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门槛面板模型检验发现财政支农收入效应的大小受到区域市场化水平的制约。进一步根据两个市场化门槛值将我国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市场化类型的样本,然后对其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尽管财政支农收入效应在三种市场化水平省份依然显著,但是高市场化省份的财政支农收入效应远高于中低市场化水平的省份,而中等市场化水平省份的财政支农收入效应却反常地低于低市场化水平的省份,即存在“中等市场化陷阱”。本文认为应该在市场化水平比较低的省份采取措施加快其市场化进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制度创新来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快跳出“中等市场化陷阱”,更好地实现财政支农促进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
10-17

中国经济重心空间演变及产业重心分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通过对经济重心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政策的空间响应程度。本文对我国近30年经济重心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和描述,并对其进行三次产业重心分解及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位于经济重心西侧,第二、三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产业梯度空间分布和转移是经济重心位置和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增长差异更多来自第三产业增长值的不同。最后对落后地区如何降低进入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门槛,减少产业对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等方面提出建议。
18-24

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实证研究

摘要:以2003至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粮食进12增长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2003—2014年期间我国粮食进12不断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际粮食价格是我国进12增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粮食进17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此外,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也很大,直接通过国内市场供求缺口影响粮食进口;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次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粮食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也较高,进口的汇率弹性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对粮食进口增长影响较小,但是其交叉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粮食出口不断萎缩,呈现出与进口此消彼长的趋势。
25-30

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研究及建议

摘要:天然气已经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清洁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从全球天然气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看,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一方面要坚定市场化定价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当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循序渐进推进。未来定价改革应包括建立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具体建议包括:打破垄断构建多元化竞争格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输气管网的独立和“第三方准入”、真正落实价格动态调整等。
31-38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两岸贸易利益的分配——基于两岸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

摘要:两岸自开展经贸合作以来,分工模式逐步从产品分工向全球价值链分工转变,在这种全新的分工模式下,传统的贸易利益衡量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准确衡量两岸贸易利益的分配,本文引入贸易附加值,分别核算了2004—2014年大陆和台湾9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附加值及其比重。通过对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贸易附加值的总量,还是在贸易附加值占出口的比重方面,台湾都占据较大的优势,这说明台湾地区在两岸贸易中获取了更多的利益,两岸加强贸易往来对台湾总体有利。
39-45

社会化商务平台中在线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社会化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在社会化商务平台中,网络消费者如何选择在线卖家进行交易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问题。结合社会化商务的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影响网络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的7个因素,包括定价水平、文字描述、图片介绍、评论状况、评分状况、店铺等级和消费者保障。通过对收集的消费者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本文发现,从整体上来讲,评论状况的重要性最大,而评分状况最小。性别也对部分属性的重要性产生影响。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群体更关注定价水平和消费者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不仅对现有研究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也对社会化商务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6-54

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与制度

摘要:生产要素中,技术、管理、劳动、资本等要素作用于资源、环境二要素,因此,资源、环境构成企业投入的最基本要素。资源、环境二要素必然影响企业生产方式,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市场上,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交织,必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国家用行政手段压低资源、环境二要素价格,造成资源、环境二要素市场价格长期低于均衡价格,导致企业低估成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因此,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根源于资源、环境二要素的市场扭曲。因此,完善资源性市场制度,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者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55-59

产业联盟标准及其效力的理论探析

摘要:在日益激烈的标准竞争中,掌握标准就是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产业联盟标准是标准化工作中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标准组织制定的标准。本文对产业联盟标准的概念、属性及类别进行了界定,并且运用竞争理论、博弈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及契约理论,对产业联盟标准的存在及效力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为产业联盟标准在实践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60-66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新常态、贸易逆差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摘要:一般来说,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外部均衡方面,各国都倾向于本国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的组合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种组合有利于一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国如果适当地保持贸易逆差是否更有利呢?本文分析在新常态背景下,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四大目标都是不利的,并指出我国可以利用贸易逆差倒逼经济结构调整。最后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即扩大内需、重视进口、保持人民币缓慢升值。
67-70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利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对在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行业面板数据,本文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再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利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因素。
71-75

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尽管关于国际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论,但世界各国普遍将利用外资(尤其是FDI)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政策。利用1982-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本文检验了国际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国际资本总体上有助于经济增长。其中,FDI和OI与GDP呈正相关关系,PI与GDP呈负相关关系。但2005年之后,国际资本影响国内经济的程度和方向都出现了趋势性变化,并加大了经济波动。因此,我国应适时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影响的监管和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调整外资政策,从而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充分发挥国际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
76-86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加入WTO前后十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自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2001为分界点,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十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与国外经济贸易的联系,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的核心纽带,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87-91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埃及经贸合作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束,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却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过程曲折,失业率居高不下,凭借页岩气革命和信息化优势提出重新振兴制造业,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程度恢复;欧盟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淖难以自拔;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经历了危机后的快速反弹后,受经济刺激政策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局部过热的现象,虽然经过大力调整,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所以,找到一条新的对外贸易合作之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变得迫在眉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中国西线开放和亚欧非合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中埃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埃及在亚非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92-96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空间交互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1-2012年产业变迁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价值链布局的特征,选取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较为合适。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自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也较为显著,可认为是技术溢出、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共享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阈值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空间溢出效应随着空间经济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假说。因此,未来长三角城市群要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要关注群内城市内部动力因素,还应注意城市间的产业升级各因素的影响。
97-104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以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城市规模,然后利用分级路网数据建立时间网络数据集,并得到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时间距离,最后基于引力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通过时序比较发现,城市间联系愈加紧密,轴带化趋势逐渐显现,其空间结构可归纳为“两核两副一轴两带多中心”。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京津冀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中部平原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功能区、南部平原拓展功能区、西北部山坝生态功能区。此外还发现,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四个城市周围形成了40-70公里的中小城镇带,亟需以区域的观念来指导城市规划,加快构建区域城市。
105-111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概念、目标与速度研究

摘要: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目标与速度,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清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等概念。我国城镇化率目标,要与基本国情相适宜,避免陷入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误区;城镇化速度要“量”、“质”并重,通过设置城镇化率合理增长区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112-117

市场一体化视角下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摘要:基于2004—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在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以市场一体化指数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FDI(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FDI促进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市场一体化“双门槛效应”。市场一体化指数跨越第一道门槛时,FDI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当进一步跨越第二道门槛后,这种拉动作用再次显著提高。而长江经济带较多省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处于两道门槛之间,FDI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较大的发挥,但地区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跨越第二道门槛,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应进一步打破贸易壁垒、放开市场保护,拓展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以推动整体经济的进一步跃升。
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