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我国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构建、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视角

摘要: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以资本积累作用下的供求为限度、以阶级斗争为关键因素的工资决定机制,并科学地分析了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各类因素,为我们研究劳动力再生产的实际情况、劳动者的生存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理论框架之下,本文构建了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并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劳动力价值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我国中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差别较大,前者无法凭借工资实现其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在相当程度上由劳动者自身承担,这将严重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内需的扩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

劳动报酬占比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转变的视角

摘要:本文基于产业结构转变的视角,重新考察了劳动报酬占比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并且就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会缩小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是二产占比和三产占比的提高均会通过降低劳动报酬占比这一渠道,使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这个结果不仅在统计上显著,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政策涵义。
10-16

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与通货膨胀相比,核心通货膨胀对衡量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加有效。本文采用DFI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核心通货膨胀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将形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分解来源于国家层面的共同因子和受各区域自身影响的区域因子,并利用ARDL-VECM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影响共同因子和区域因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共同因子和区域因子对核心通货膨胀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接近,共同因子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货币供给增长率均正相关,而消费结构的差异是形成区域因子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减少核心通货膨胀区域差异,促进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17-21

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路径选择——基于数量化理论Ⅱ类模型的经验分析

摘要:基于数量化理论Ⅱ类模型,对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企业成熟度、市场成熟度以及政策完善程度是企业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因素。对于自然禀赋丰富、市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企业倾向于选择一体化生产方式对价值链实现股权控制,以追求价值链收益的最大化;而对于技术依赖度、生产规模和管理风险较高的区域,企业则可以通过外包等非股权方式进入全球价值链并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22-27

网络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与网络密切相关。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通过对2006年至今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网络经济与国民经济间关系,对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8-32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和地区性行政垄断调查数据,从企业所有制角度,应用面板数据二元因变量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于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企业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促进作用显著减弱;对于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外资企业,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42-46

贸易开放和技术进步是否导致区域就业不平衡——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1978-2012年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区域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就业份额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贸易开放对区域就业份额起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对其起抑制作用。国有经济比重、产业结构、银行部门扩张及人力资本在空间上表现出了对区域就业份额的积极作用,而外商投资和资本产出比对区域就业份额表现为负向影响。进一步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技术进步在空间上对区域就业份额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47-53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产业间集聚、外部性和金融服务业集聚

摘要:文章构建了理论模型,并选用城市样本数据和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产业间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对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知识溢出和产业多样化有益于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发展,而现阶段的城市产业专业化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呈现负向的显著影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以城市产业多样化为特征的大城市,且各市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程度差异较大。
54-59

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用199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非公有经济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正,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对于提高区域居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67-73

生态文明与我国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作用举足轻重,2002年以来,中国县城经济名义GDP年均增幅达到17.5%,远远高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速。当前,虽然我国逐渐加大了环保力度,但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型”第二产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面临着大中城市“三高型”企业向县域转移的威胁。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保障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县域结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现状和制约因素,探讨了我国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机理,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优势产业生态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政府转变职能合理引导的对策建议,推动我国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新常态化发展。
74-79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多国模式”与“单国模式”的实证分析

摘要:基于“多国模式”与“单国模式”的贸易引力模型,选取1988~2013年东盟五国与十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分别对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内整体贸易效应与国别贸易效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地促进了东盟区内整体贸易的发展,从不同阶段看,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二阶段并没有对区内贸易起促进作用,而第三阶段的区内贸易效应显著;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对东盟五国各国的贸易效应各异,但第三阶段的正向贸易效应尤为显著。
80-8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差异的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作用。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投资动机和东道国要素禀赋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影响存在差异:如果东道国战略性资产充裕,两国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越大,对中国的OFDI越有吸引力;如果东道国能源资源充裕,两国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越小,对中国OFDI吸引力越大;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提升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86-92

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发现:中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仍是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因素;在10个细分的服务行业中,只有运输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个行业出现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中国除了继续关注国际服务市场外,还应重视国内服务市场的开发,通过发挥本地市场效应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00-106

对外贸易与行业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2003年—2012年,我国30个地区的进(出)口和各行业的数据,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了各地区行业收入差距和对外贸易的变化特征,发现沿海发达省份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行业收入差距均呈现比较突出的特点,对外贸易频繁而且行业收入差距较大,而内陆省份,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对外贸易较少而且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10年间全国30个省份和19个行业对外贸易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并区分了进口和出口,结果表明,出口扩大行业收入差距,而进口却有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107-111

G20参与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

摘要:G20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呈现出的多样化要求,表明任何单个的国家或地区已经不能支撑起国际经济秩序。通过G20协调机制,能更好地实现各经济体利益的最大化。研究G20呈现的协调机制运行、协调功能以及发展趋势,考察G20在协调国际经济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探寻当代国际经济秩序和预测G20未来的发展态势。
112-116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经济

产业升级与空间均衡视角下成渝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

摘要:成渝经济区是引领我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点经济区,过去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长期以来,以边际产业和梯度转移为主的产业承接模式使该地区陷入了产业升级梯度陷阱,产业承接中的规划缺失和引导失效又加剧了经济区内部空间不均衡。为此,本文基于经济区产业升级和空间均衡视角,兼顾经济区整体性和内部差异性,探讨了成渝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种可行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转移模式、产业链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式、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经济区内部空间差异化承接模式,以期对以成渝经济区为代表的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和欠发达区域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3-130

金融集聚、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实证研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

摘要:基于三大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现状,以2002—2012年统计数据,运用物理学中的三者耦合模型,将金融要素集聚、区域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三个系统相结合,进行了耦合协调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经济圈三者耦合协调程度明显高于另外两个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三者耦合协调程度稍优于环渤海经济圈;然后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三大经济圈金融要素集聚、区域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三者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给出了促进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31-137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理论经济

后发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理论——以李斯特经济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十九世纪上半期提出的后发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理论,虽然其中的关于国家干预和关税保护的思想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甚至遭受诸多非议,但是却开启了从后进国角度谈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先河。李斯特经济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在后来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进程中大多得到了体现和验证,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以最终得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发展阶段,从本国的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走一条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