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探索论坛

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弹性与价格传导效应——基于典型耐用消费品的研究

摘要:本文引入Armington替代弹性概念并基于此将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引入动态研究。基于三种典型消费品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汽车、电话和空调的短期Armington替代弹性分别为0.2550、0.2024和0.8280,整体缺乏弹性。考虑到这一时期三种典型耐用消费品的国内商品价格环比增幅要高于进口商品价格,本文推断,三种商品的进口价格传导效应将较为明显。随后的实证研究有力地证明上述推断,即上述三种典型耐用消费品存在进口价格传导效应,但其也存在城乡差异。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未来我国防止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点是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缩小中外商品的差异,提升两者的可替代性,降低国内消费对于进口商品依赖。
1-10

非对称价格传递——标准经济学的“漏网之鱼”

摘要:非对称价格传递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相关文献层出不穷。国外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都比较成熟,研究视角涵盖了检验价格传递是否对称,及其决定因素和影响等多方面;而国内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且只对价格传递的对称性进行了简单的验证,没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基于其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非对称价格传递的概念、检验模型、决定因素及影响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1-17

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门限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助于创新水平的提升。继而,本文采用Hansen提出的门限回归方法,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多个因素进行门限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三个门限值,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两个门限值,对外开放程度存在单一门限值,不同门限水平下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各异。
18-25

政治进程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摘要: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一般性的收入不平等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人们以经济因素来解释这个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过程,往往忽略了政治因素对这个过程的影响。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政治上民主权利的扩大对收入分配改善往往是决定性的。民主的发生与扩大虽然是就其根本目标是为避免革命的威胁,但客观上改变了收入分配的决策规则,使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体现,有利于抑制富豪与精英的攫取行为。
26-30

我国职业年金发展与政府税惠政策选择——兼论“阶梯TEE”税制

摘要:发展职业年金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分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国际经验表明,职业年金的发展需要政府税惠政策支持,但国际流行的年金“EET”税制目前不适合中国。可根据我国税制特点和国情,试行“阶梯TEE”税惠政策:即政府在年金缴费进入个人账户时,按比例分档次给予不同的税惠待遇,第一档免税,第二档给予按一个月薪金单独纳税的优惠,超过部分不再优惠。实证分析表明“阶梯TEE”税惠政策成本较低,是不与现行税制产生重大冲突,又能推动职业年金发展的过渡性税惠政策。
31-36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后十八大时代中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及其特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压缩饼干”的历史浓缩形式进行着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制度红利逐渐释放的过程中,经济风险也在不断积累。经济风险在宏观层面突出表现为经济崛起中的风险、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制度改革中的风险。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渐进式改革带来的风险的积累、效率和公平取舍两难导致的风险的叠加、经济风险中蕴含的政治风险可能引起的风险的放大。后十八大时代的中国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些经济风险的化解才能更好地塑造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
37-4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在美国已经持续实施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通过建立VAR模型,从实证方面剖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充分认识其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传输渠道并把握其潜在风险,对于正处于经济关键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加强物价监管;加强热钱监管,抑制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调整经济结构,控制贸易逆差;优化外资引入机制,鼓励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投资;积极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中美两国的政策协调,强化增持美元资产的条件性。
43-51

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1987-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Granger检验

摘要: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采集1987-2011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进行建模并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至少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发展则不一定是社会发展的Granger原因。
52-57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公共外交研究

摘要:在当今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它对国际经济合作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助力。本文从公共外交的理论解析出发,分析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公共外交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国际经济合作视野下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路径选择。
58-64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消费需求的着重点已经由基本保障生存消费转换到享受和发展型消费为主,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向享受型和更高层次需求改变。我国农村居民的大多数正处在由保障生存型消费结构开始向享受、发展更高需求过渡阶段。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65-69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产业集中度成为钢铁行业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和产业政策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发现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产业成长前期,产业集中度各项指标仅相当于其他钢铁强国的30%-50%的水平,而前四大企业规模平均规模高达4800万吨,是世界主要产钢国对应规模的2到3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并非是产业组织结构恶化的表现而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本文根据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得出2020年钢铁行业前四大企业和前八大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为4500万吨和3700万吨,合理的CR4和CR8分别为25.7%和42.3%;提出在判断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结构时,不应采用国外常用的CR4和CR8,而应采用CR10和CR20。最后提出了我国制定钢铁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合理方向。
70-75

基于“企业邮箱”模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存在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链融资理论和“企业邮箱”模型,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融资邮箱模型。通过模型构建实现产业链内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最大化融资额度的融资目标,以期改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融资环境,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76-80

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基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经验启示

摘要: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攻坚战中重中之重的难题。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却创造了惊人的持续增长“奇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们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不断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动力、推动力、拉动力、支撑力的新模式。本文在调查分析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鲜经验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驱动战略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加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81-85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效应的制度原因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竟是结构效应还是制度效应还是二者的合力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割裂或简单结合。文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阐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结构效应的发挥是与之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结构变化又会促进制度变迁,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种互为机理的反馈系统。
86-90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渠道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91-97

以产学对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产学对接有利于技术创新。在解析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对接的基础上,运用哈肯协同学理论构建产学对接评价模型,测算我国2003~2012年产学对接度及对接协调度,结果表明产学对接处于对接拮抗而对接协调度渐次提高,并提出产学对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98-103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企业管理

影响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因素及其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竞争压力,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才能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选取了1998年到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依据利润总额的公式,采用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主营业务税收及附加作为其解释变量,利润总额为被解释变量,经过一系列回归分析,最后得出了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非线性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呈正向变动,这与实际相符;但是,利润总额的平方与主营业务税收的平方呈反向变动,违背了经济意义。并基于结论,提出了改善企业利润的建议,为企业提高利润提供了依据。
104-111

土地财政收入来源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地级市土地出让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形成“土地财政”,并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企业的发展分解为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力提升的规模效应(数量效应与质量效应),以及处于技术前沿或跨越发展进入技术前沿引致企业生产力提升的技术效应。利用1999-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市土地出让与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发现土地财政收入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中的数量效应,而没有质量效应;结果同时显示土地财政收入制约着企业技术效应的发挥。由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驱逐”了那些对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企业。
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