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0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1-5

摘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构建有效机制,实现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战略举措.

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6-9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到双轨制,再到市场体制等三个不同治理阶段.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层面,从对粮权结构、利益结构、治粮结构的分析,来探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以期对做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一个趋势性的认识.

钻石创新体系自组织演化与民族国家经济繁荣的变迁10-18

摘要:迈克尔.波特在名著〈国家竞争优势〉中强调,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创新体系"绝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要经过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演化阶段.然而,波特教授并没有说明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钻石创新体系是如何动态演化的,更没有阐明钻石创新体系动态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为此,本文将在波特教授现有的钻石创新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1)构建波特钻石创新体系自组织演化模型;(2)探讨波特钻石创新体系自组织演化路径与规律;(3)对波特钻石创新体系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初探.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试图从民族国家间钻石创新体系演变路径存在差异的角度,来诠释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繁荣中心出现更迭的内在驱动力.

"‘经济人'假说"刍议19-23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人'假说"形成和发展的剖析,认识"‘经济人'假说"的理论价值及局限,并就它对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启迪作用提出初步的看法.

不同创业动机下的女性创业模式研究24-26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业者崛起,从不同创业动机去考察女性创业过程,我们发现,机会驱动型的创业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要求,创业者的动机激励是创业的关键因素,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帮助她们获得了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资源;生存驱动型的创业是我国女性创业的主导模式,在我国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该类型的创业者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很少,创业的关键因素是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因此,对创业者的个人禀赋要求很高,她们身上体现的某些特质已经远离了传统认同的女性标准.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经济
聚集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27-30

摘要:长期以来,聚集经济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各种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城市和城市经济.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聚集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将在具体分析聚集经济形态和本质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说明聚集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化背景下的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探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视角31-34

摘要:区域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区域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运用新区域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背景、制度和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在区域化背景下推动西部地区区域合作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实施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区域协作的协调机制、制度创新和制度厚度培植、学习区域构建、城市与乡村合作和统筹发展、多目标发展战略和开放式合作等是区域化对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挑战的应对之策.

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35-39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对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组合评价.并通过组合评价得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等一系列结论.

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例40-45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各省区当前的投资环境状况,本文通过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中国的31个省(包括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托〈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43个指标首先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省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最后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评价.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初探46-4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它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开启了我国地理区划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进行初步探索,认为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对地域要素高度综合的前提下,突出地域主体特征,使区划落地区域,具有地域性、主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谐性特征.具有独立的政策体系,包括明确规划层次,健全法制保障;科学利用土地,实施生态补偿;统筹投资融资,优化产业结构;分异评价指标,突出功能特色.

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区域协作对策研究50-53

摘要:中国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五盟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的规划中,如何有效实现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的良好协作成为实现一体化的重要保证.本文在详细分析东北三省和蒙东五盟市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内实现紧密协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政府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成立官方协作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强化对产业和企业的引导,加强网络平台设施建设等对策.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三农”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的后续问题及解决途径54-57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制后的又一次革命,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的同时,目前也凸现出了乡镇可用财力减少,基层政府运转困难,乡村债务负担过重而又难以化解,农村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建设发展所需资金匮乏,农民负担监督难,信息不对称,农民承包土地纠纷增多,基层干部职能转变不到位等后续问题,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建设辽宁新农村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58-61

摘要:结合辽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分析辽宁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化建设、生物质能源利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四个方面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辽宁新农村的思路与建议.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思考62-65

摘要:  一、背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为突出.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达到1.5亿人左右;并且,每年还会新增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新视点
水坝的建设和运营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分析66-69

摘要: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水坝建设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水坝在美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坝作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设施,为美国提供了最有效、最可靠的电力来源.水坝建设全面促进了美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美国供水和水资源调配问题的解决.水坝所产生的电力还帮助美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日本区域经济开发对长三角的启示70-75

摘要:二战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日本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策、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给予财政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我国在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分析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和特点,对于长三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东亚追赶型发展模式的缺陷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76-78

摘要:本文从追赶型发展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东亚地区追赶型发展的优势,论证了东亚追赶模式相对其它地区取得快速发展的主因,同时重点强调了东亚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的缺陷,这对起步较晚同样是政府主导型的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焦点研究
我国衰退资源城市经济激进转型的长效机制与战略对策——兼论资源开发的历史补偿79-83

摘要:尽管我国全面启动资源枯竭城市经济激进转型的号角即将吹响,但有关转型长效机制的研究才刚起步.本文基于中央政府全面部署转型工作的视角,首先全面分析了衰退资源城市经济激进转型面临的根本困难,认为中央政府有责任为此买单,并探讨了此类转型的长效机制--资源开发历史补偿机制,进而系统归纳了经济激进转型的主要成本构成,最后探讨了实施经济激进转型的战略部署问题,认为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并上下结合,共同推动该项工作在"十一五"末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