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On Economic Problems

  • 14-1058/F 国内刊号
  • 1004-972X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财政金融、产业经济、三农问题、理论探索、宏观经济、区域经济、本刊特稿、旅游经济、财务与会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财务会计、世界经济、书评、国际贸易

经济问题 201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杂志本刊特稿
中国钢铁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际比较——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研究1-8

摘要:利用中国与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的投入产出表,用非完全假设抽取法对钢铁业的产业关联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逐渐趋于增强,而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关联程度整体趋于减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钢铁业与能源、金融业、建筑业等部门的关联程度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展示出中国钢铁业对融资、基本建设投资及房地产开发具有突出的依赖,也表明中国较之于发达经济体的钢铁业负债率高、能耗高。同时发现中国钢铁业与农业、部分服务业的关联关系更加紧密。较之已实现工业化国家,中国钢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显现出工业化加速阶段的特征。要慎重关注钢铁产业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关注对与钢铁相关程度高的产业的影响。

经济问题杂志理论探索
论经济空间的非中性——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资本逻辑9-13

摘要:经济空间中性论源于将经济空间予以绝对外生化考察的经济学理论,将经济空间予以"容器"化、"黑箱"化、"工具"化,使经济空间陷于中性的境地,割裂了空间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拘囿了经济学范式的空间维度,滞缓了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演进。关于经济空间如何非中性,应通过丰富其内涵——判定和概括经济空间的社会性,来确立起经济空间能够非中性的基本前提,并从动态的角度来展现外在表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逻辑。内生化逻辑决定了经济空间的非中性。在社会性的前提下,经济空间非中性的根本逻辑是经济空间的资本化,这不是绝对地由理论推演而来,而是从普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其对于空间经济学实践维度的现实问题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18

摘要: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是新时期政治经济学说的核心概念,是引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现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正确的梳理和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供需矛盾,为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19-25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遵循《资本论》研究的基本方法。经济范畴是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材料。在明确主题和主线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逻辑起点范畴,从简单到复杂、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形成理论逻辑结构,是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区别,以资本一般为起点范畴,以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为主线,把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范畴,按照《资本论》的逻辑思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范畴和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

经济问题杂志财政金融
区域信贷、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面板视角26-35

摘要:基于2007-2016年中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引入核密度函数、莫兰指数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信贷与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区域信贷与技术创新相互间存在空间差异性和空间相关性;(2)区域信贷和技术创新对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区域信贷和技术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各省域信贷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会促进本省经济增长,还会促进相邻省份的经济增长。研究还发现:区域信贷与技术创新的交叉或融合会对省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合理配置区域信贷资源,增强区域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

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法律风险控制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36-4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渐从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化,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更是不断增长。然而对外投资面临的法律风险比国内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法律先行是必经之路。以山西某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以及相应成因为例,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找出成因中的静态显变因子与动态潜变因子之间的关系,确立风险成因系统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出法律风险成因指标,旨在降低企业对外基础设施投资遭遇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并提出法律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41-47

摘要:家庭资产选择行为指与家庭资产选择有关的家庭行为,包括家庭的各类资产参与和资产配置。针对日益扩大的家庭资产规模,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能够为家庭、金融市场和政府分别在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增加金融市场供给以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提供建议。介绍了家庭资产选择这一问题的详细研究范围,并且依次从外部家庭环境、家庭及个人异质性两个方面总结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同时梳理了近期文献对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的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的三个未来可能研究方面,分别是:关注群体异质性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构建家庭资产选择关联因素影响机制、从投资回报和家庭金融脆弱性双角度优化家庭资产选择行为。

当前地方财政运行分析与对策——以山西为例48-53

摘要:2017年以来,山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财政收支状况也明显好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收入质量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着力保障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助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多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当前财政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极易受到煤炭和相关行业行情以及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税收收入以煤炭行业为主要支撑的状况仍未改变,新旧动能转换面临挑战;财政收支缺口加大,收支不平衡问题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为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助力增效,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经济问题杂志产业经济
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其贡献度研究54-60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共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在既定的碳排放空间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模型,基于泰尔指数,以GDP和人口为权重剖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除贵州碳排放福利绩效总体呈增长趋势外,其余省份都呈下降趋势。总体视角下以GDP和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都呈扩大趋势;三大区域视角下以GDP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以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在中部地区呈缩小趋势。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

知识产权支撑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61-65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重大课题,知识产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技术供给、制度供给等。以高技术产业为例,从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服务等维度规范分析了知识产权支撑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实证分析认为知识产权环境、知识产权交易及产业化对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显著影响,而知识产权的创造、服务、保护等在目前并没有显著促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要素、技术、服务的路径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政策体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优化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增加知识产权要素的投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驱动要素;进一步增加知识产权的投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供给;增强知识产权商业化、产业化服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加速器。

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建筑业劳动力供求的视角66-73

摘要:通过搜集2000-2016年建筑业劳动力的相关数据,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筑业劳动力的变动方式,建立建筑业劳动力供给预测模型和需求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模型计算2009-2016年建筑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2017-2025年建筑业劳动力供求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对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最敏感的因素为建筑业从业人员退休率和GDP增长率;提高岗位吸引力、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有助于缓解或者改变建筑业劳动力"全局性"短缺的情况。相关结论能够为判断建筑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建筑业成本结构变化的影响,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中美旅游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74-79

摘要:服务市场是中美两国的核心竞争市场,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解读年度数据,从不同角度探析影响中美旅游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量出口的低附加值产品是造成中美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美旅游服务产品的异质性降低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中国较低的服务贸易市场化水平和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两国双边贸易;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决定着中美的差异型经济需求结构。中国要加强货物贸易紧密度,提高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有序拓宽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改善社会福利及扩大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以提高我国的服务竞争优势。

区域经济内产业联动的实证分析——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80-83

摘要:区域经济内产业联动与区域内城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区域内产业联动对提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选取201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4个地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4个地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关联度等。由分析可知,地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越高,产业间合作性就越高,竞争性就越弱。因此,要提高区域内综合竞争力,必须构建区域内经济合作机制。

经济问题杂志三农问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牧民养殖行为选择研究——基于生计资本与兼业化的视角84-91

摘要:牧民牲畜养殖控制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牧民视角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生计资本和兼业化影响养殖规模决策的逻辑,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通过SLogit回归方法考察了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均草地面积、住房结构、家庭总收入、村干部及合作社经历对牧民家庭养殖规模缩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兼业化程度对牧民养殖规模控制的影响不显著,而牧民信仰支出对缩减牲畜养殖规模显著正相关。因而,养殖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牧民家庭生计资本实际,并通过加快草地流转、提高牧民定居水平、拓展牧民收入渠道、规范合作社运行等方式提高牧民生计水平,进而更有效地控制养殖规模,促进草原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于文献数据的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现状研究92-98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量不断增加,由于农药残留引起的蔬菜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中国知网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关于我国2012-2016年5年间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数据为基础,对数据整理和分析,以此来说明我国当前蔬菜农药残留的状况。文献数据分析发现,2012-2016年这5年间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的平均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的6. 70%下降到2016年的2. 31%,这说明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不断好转,蔬菜质量正在逐年提高。但同时数据也显示我国限用农药仍有超标,超标种类多,地域范围广,且禁用高毒农药也有检出。蔬菜农药残留的情况各地区有所不同,检出农药超标最为严重的蔬菜为叶菜类、豆类和根茎类。鉴于以上情况,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的监管,严格对高毒农药销售的监管,对蔬菜种植农户进行培训,净化产地环境,促使我国蔬菜质量得以迅速改善,进而促使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代际视角下农民工工资市民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99-103

摘要:农民工工资的市民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依据2016年中国城乡移民调查数据,在代际视角下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工资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和城镇工之间一直存在明显的工资差异,但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镇工之间的工资差异明显缩小;工资差异的缩小是由农民工与城镇工间人力资本等个体特征差异缩小和户籍歧视程度降低共同导致的。因此,尽管农民工个体特征的变化和户籍歧视的变动均有利于其市民化进程的推进,但为了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政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轻户籍歧视,为农民工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外,应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经济问题杂志区域经济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探析——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例104-109

摘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启动点,是推动地区协调平衡发展的重要支点,是全方位的体制变迁和制度变革的关键节点,是改革进入攻坚期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涉及行政、文化、资源和环境等全方位改革,增长潜力主要是依靠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此影响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而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经过总结相关理论和研究全国不同类型综合配套试验区及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体制框架、机制运行和制度创新,分析山西综改示范区机构设置、规划布局、利益分配等情况,探究提升协调联动、统筹带动、整体驱动、模式传动的新路径,激发内源式创新模式和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发展动力,推进区域治理能力提升和生产要素高效集聚,为山西省全域的综合配套改革,乃至全国资源型地区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转型升级背景下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评价及对策——以山西为例110-114

摘要:对开发区来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城融合是新时代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以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典型案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