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德育纵横、教学探新、学校管理、热点关注、中考改革、教研园地、幼教天地等。
  •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会
  •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3275
  • 国内刊号:45-1094/G4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180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2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育论坛

社会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应然性分析

摘要:根据不同性质对不符合任职岗位要求的教师,采取换岗、接受离职或在职培训、解除聘任合同等退出模式,是基于“人伦之理”和“道德之应当”,也是教师社会担当的应然。当下阻滞教师退出机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及社会认同度不高、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不健全。突破这一困境,不仅需要教师道德自觉和价值自觉,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和社会平衡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3-5

汉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展的问题探析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社会成员团结意识的重要途径。汉族地区的民族形势与民族地区有所不同,因此,在汉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应区别于民族地区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各民族平等意识,纠正学生存在的“大汉族”心态。
6-8

早期教育人性缺失的归因辨析

摘要: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实现教育培养理想人性的目的,首先要从本质上认识人,了解人性。如此,人性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始,亦是教育之终。面对目前早期教育存在的、已在脱离“人性”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早期教育人性缺失的原因,思考教育回归人性的路径与方向。
9-11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德育纵横

培养少年儿童重要思想意识的地方特色品牌活动研究

摘要:少先队活动是发挥少先队教育基地作用的主要形式,文章对当前少先队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组织少先队活动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少先队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少年儿童重要思想意识的地方品牌活动的措施,即通过节日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国家意识,通过竞赛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通过实践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通过社团文化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
12-13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治校方略

谈谈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几个问题

摘要:搞特色学校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教育方针、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执行教育方针,个性化地实现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只能源自学校历史传统与现实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特色学校建设”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归根结底必须落实在课程上,特别是落实在国家课程上。
14-15

我国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研究总体上分为自主研究和借鉴西方“校本管理”研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由于受到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学校管理体制处于一种被动研究状态,后一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受“校本管理”思想中“自主”和“共同治理”等理念的影响而自觉主动地吸收借鉴研究。
16-18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师教育

农村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效果不太理想。民族民间文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比较缺乏是导致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只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教师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加大民族民间文化教师的配备力度,依托民族地方高等学校培养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开展有实效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培训,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效。
19-21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研园地

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摘要: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强调的是即时的、平等的、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生生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目标、积极互信的基础上的互动;重视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既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超越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教育。当前要注意的是防止生生互动的形式化,要将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只有正确认识并落实生生互动的两种价值,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才能实现统一。
22-24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生长点之一,这门课程的开设非常有价值。要开展好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必须加强研究,统筹规划,立足校情,探索出一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道路。
25-27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五步曲

摘要: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笔者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处理教材不合理,课堂教学低效,学法、教法差异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英语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要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有必要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总结归纳出了“五步”教学法,对于初中英语起步教学阶段可分以下五步策略进行。
28-29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知识教学的难点与突破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知识教学中存在的“统计概念难把握”“统计实践难开展”“统计教学难创新”和“统计价值难体现”等难点,提出了在概念形成时“播种子”、在实践活动中“施施肥”、在教学方式上“翻翻土”、在习惯养成后“结硕果”等提升统计知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30-31

提升视点,优化“策略”教学的策略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问题解决”列为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大领域之一,而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解决问题策略”部分的编写非常具有特色,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却出现许多的困惑。
32-33

顺着学生认知的“藤”策略感悟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内容,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策略的起始。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产生列表策略的心理需求,感悟用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是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4-35

关于“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

摘要:一、调查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 笔者曾对学生做了一个关于“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情况问卷调查。在受调查者中,体型肥胖者占57%。95%以上的学生喜欢体育,但是有87%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是体育课上的跑步“太痛苦”,虽然有“自由”(和文化课比较),但是“太无聊”了。在问及“体育课对自己有用吗”,100%的学生说有用。“有什么用”,除了“能增强体质”以外,没有其他答案。对“闲暇时间你在家最想、最喜欢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进行体育锻炼”的不到5%,
36-36

激发与培养美术高考生美术学习动机的策略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一个人采取学习行动的内在动力,对学习行为具有激励、导向、维持或调控的作用。研究表明,适宜的动机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习都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不断扩大,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在数以百万计的艺体类考生中美术考生占了绝对多数,美术考生的美术学习动机不仅关系到美术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且对升学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7-38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学探新

提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探索

摘要: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听说不畅,就会妨碍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对“口语交际”目标作了如此阐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训练学生听说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的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39-40

阅读教学如何让小学生从“怯读”走向“悦读”

摘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一些学生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内存在“怯读”现象;而在课外,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常常一下课他们就会拿出来津津有味地读。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让小学生从“怯读”变成“悦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41-42

思维碰撞: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必然渗透着师生、生生思维的相容、相生、互补,也有碰撞。“碰撞”意味着不同,或蕴含着矛盾,显示出学生学习个性的张扬,反映着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对于“碰撞”我们不是回避、舍弃,而是持欢迎的态度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甚至去制造“碰撞”,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获取更深的认识与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