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德育纵横、教学探新、学校管理、热点关注、中考改革、教研园地、幼教天地等。
  •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会
  •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3275
  • 国内刊号:45-1094/G4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180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2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基础教育研究 2011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育论坛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四点半课堂”初探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社区教育正逐步走向成熟。“四点半课堂”学后托管服务已逐渐发展成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模式,从当前现状看,“四点半课堂”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把学校、社区、家庭共同融入“四点半课堂”,并吸收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可有效地完善“四点半课堂”社区教育体系。
3-4

规训与惩罚——浅谈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低龄寄宿生的内涵和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规训与惩罚的概念,并简要概括了规训与惩罚的手段,探讨了规训与惩罚的手段在低龄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运用,指出了规训和惩罚的消极意义,最后提出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5-7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德育纵横

诸法整合使学校德育“活”起来

摘要:探索符合时代需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模式,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笔者在高中教育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种适用于专题教育的诸法整合德育模式,即围绕某一德育主题,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融学生普遍喜爱的道德故事演讲、道德实践、道德体验交流、道德规范制定、道德榜样激励、环境陶冶、道德自省等方法于一体,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为目的,使各种活动和方法发挥所长,互为补充,以追求切切实实的德育效果。这一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现简述如下。
11-12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治校方略

普通高中“个性化”发展的“经纶模式”

摘要:普通高中是学生终身学习生涯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学生从童年走向成年、由单纯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是学生终身发展过程中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定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从2000年开始提出了“个性化”发展的办学目标。
13-15

特色学校之“特色”辨误

摘要:建设特色学校突出的是其特色,但在实践中,部分学校对特色学校的“特色”认识不清,并容易走入误区。笔者试对一些误区进行辨析,以澄清认识。
16-17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师教育

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摘要: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满足。中学政治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从自身的教育职业中所获得的满足和愉悦的心理体验。政治教师的幸福之满足和体验形式往往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胜任感、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教学研究中的新鲜感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教师所承受的多种压力使其幸福感逐渐缺失,这不但影响了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政治教师队伍的稳定。中学政治教师幸福感缘何缺失?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原因。
18-19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研园地

浅析名师何以成为“稀缺资源”

摘要:教学本为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体,但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学艺术不同程度地缺席于课堂场域中——人为地强调教学的科学性而冷落教学的艺术创造性,教学艺术成为教育科学的附庸,教师的教学艺术创造性流失,直接导致了名师的紧缺。
20-21

浅谈教育研究的逻辑要素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研究逻辑要素的阐明,对于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参与者具有启发性。 一、教育研究逻辑要素的构成 教育研究的逻辑要素是指研究者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逻辑要素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始终,因此可以说,准确把握教育研究的逻辑要素是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本文认为,教育研究的逻辑要素是由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经验和教育规律构成的。
25-26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摘要:“有效的教学本质就是一种对话”,课堂是师生合作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课堂上不仅要有教师的“慷慨激昂”,更应有学生的“大声说话”,充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彰显自信和能力。纵观身边的课堂,却是学生说话机会太少、声音太小,只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被说话”。
27-28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摘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笔者对广西柳州市小学阶段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作了区域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揭示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为寻找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
29-30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在中国的适用性

摘要:任务型英语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传人中国之后,逐渐被推崇为中小学的主流英语教学方法。然而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学生对“任务”不感兴趣的情况。笔者在和一线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甚至将教材承载、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形容为“无聊”“没意思”等。种种情况提醒我们反思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任务型英语教学在中国到底是否适用?本文拟从任务型教学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自身特点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31-32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教学探新

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以三个典型教学细节为例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33-35

不妨钝感一回——谈“钝感”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第一次接触“钝感”一词,是前不久在网络上看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按作者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译为“迟钝的力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钝感”其实是一种大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别样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培养自身的“钝感”,在课堂上适时“隐身”、适当抱愚守拙,变得“迟钝”些,把聪明的机会、发现的机会以及得到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在老师示弱时让学生“逞逞强”。
36-37

对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几点思考

摘要:“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品格的提高,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但是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领域相比,口语交际的教学无疑是薄弱的。究其原因当然既有理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那么,作为有别于“听话·说话”的“口语交际”课,在操作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这里笔者结合实践体会略谈一二。
38-39

抓住联系 运用转化 凸显复习有效性——“多边形的面积复习”教学重构与思考

摘要: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于如何教学复习课的理解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教师“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教师采用“练习一校对一再练习一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如果小学数学复习课就这样上,教师会教得累、学生会学得苦,并且收效甚微。
40-41

用故事连载教学法整合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以苏教版《三思而后行》为例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我们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不能脱离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单纯地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而应该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从整体上把握“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笔者认为,用故事连载教学的方式,可以实现这种有效的整合。
42-43

简析政治图表题中“注”的功能

摘要:完整的图表题材料通常是由“名称”“内容”和“注”三部分组成的信息系统,“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该类题目的处理中最常犯的错误是忽视或不了解“注”的作用,造成信息获取不完整。因此,研究图表题中“注”的功能十分必要。
44-45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为例

摘要:图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更是把图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在教材中的份量。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明显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图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重新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去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此,笔者仅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为例,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我对图片教学的一些初步认识。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