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风云杂志社
分享到:

检察风云杂志

《检察风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关注、新视点、法治在线、人与事、品质生活、新书速递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 主办单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中国检察出版社
  • 国际刊号:1005-5444
  • 国内刊号:31-1658/D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518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检察风云 2014年第A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猛药重治“网霾”

摘要:<正>近些年来,虚假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由虚假信息引发的群众恐慌和公共事件已不胜枚举。下面列举的几起重大事件人们或许都记忆犹新。2010年2月20日,网上突然疯传山西地区即将发生大地震,手机短信立即推波助澜。一时间,山西及邻近地区人心惶惶。太原、晋中、长治、吕梁、阳泉、晋中等几十个县市的数百万群众于2月21日凌晨四时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局官网一度瘫痪……当天上午,山西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
6-8

稳、准、狠打击虚假恐怖信息犯罪

摘要:<正>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已于2013年9月30日起施行,《解释》明确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法律边界,厘清了从重或加重处罚的量刑边界,为"稳准狠"打击有关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统一了办案标尺,为依法打击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依据。
8-10

“网谣”清理

摘要:<正>针对网络谣言在互联网尤其是论坛和微博上的多发态势,如何来识别网络谣言?网络为何成为谣言多发地?如何利用技术手段监管网络谣言?如何有效粉碎网络谣言?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科学答案,就能更好地预防和杜绝网络谣言,更好地抓捕散布网络谣言的违法犯罪分子。
10-13

美国:多策并举遏制虚假信息犯罪

摘要:<正>遏制虚假恐怖信息的散布经历"9·11"之后的美国社会,面对航空炸弹等恐怖信息的威胁,一旦查证属实,司法上都苛以重罪予以处罚,但总有一些人散布航空炸弹等虚假恐怖信息,在引起社会巨大恐慌的同时,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也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美国宪法第49章指出,蓄意、恶意或不顾安全后果地虚假威胁为"犯罪行为",而且会被视为"重罪"予以严厉处罚。美国宪法第63第171节进一步规定,编造和传播虚假劫机信息,因虚假威胁未能及时查
13-14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与红利

摘要:<正>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撰文指出:政府有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民当然也有权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逻辑上,土地流转自然之极,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以下表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其中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重点阐述。
16-18

变态部长李森林

摘要:<正>警示录李森林在被依法接受调查时,曾如此这般地对纪委相关调查员形容了自己的堕落,"我的曾经,我的过去,它多么像在一锅温水煮着的青蛙啊,我就像水中的那只青蛙,水温慢慢升高自己却浑然不觉,开始时还觉得很舒服,等到水温高了受不了想跳出来时,四肢已经半熟,无能为力了。"
23-25

硬盘里的秘密

摘要:<正>被淘汰的"落后"科长吴卫,河南省驻马店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科长。翻开他的人生阅历,可以发现1968年出生的吴卫成长经历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大学毕业,分配到财政局工作,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吴卫的仕途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但这个位不高、官不大的经济建设科科长,却贪污了679万元,受贿181.6万元。回顾该案的查办过程,汝南县检察院检察长田冬松感触颇深:"没想到一个负责落后产能淘汰申报项目的经济建设科科长,贪腐行为如此大胆,这样的‘小官大贪’就应该和落后产能一起被淘汰。"
26-27

限权“一把手”

摘要:<正>一封举报信,令东窗事发黄承风是一名年近50岁的副处级干部,身材瘦小,看上去很普通,平时也不怎么讲究,吃饭、穿衣都很随便。2010年,一封举报信寄到了苏州市检察院,揭开了黄承风"不普通"的一面——2000年至2011年期间,黄承风先后任苏州高新区经济贸易局副局长、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原苏州高新区浒新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举报信详细介绍了黄承风在给单位购买叉车过程中的受贿细节,注明了叉车型
28-29

中国亟需建立公共信仰

摘要:<正>近年来,我经常读到这样的文字:当代中国问题如山如海,主要原因是在于中国人缺乏信仰,或者是有了信仰而无法积极地认同,所以,有了信仰等同于无用。至于某某宗教信仰体系似为文明最高境界,也针对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总是以为一旦整个社会有了其信仰之后,这些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从宗教信仰面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诚信问题,其思维逻辑与建构方式,实际上是以一个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来面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实在是具有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偏向。这种期待与建构,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他价值体系或信仰方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0-31

东莞出轨,眩晕留给谁

摘要:<正>"性都"东莞终于浮出水面。东莞色情业泛滥在坊间早就不是新闻,但是被喉舌媒体公开说出来绝对是新闻。央视播出暗访东莞色情业,使得东莞和央视同时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大众来说,这真是一个哭笑不得的话题。好基友一脸坏笑问你:要不要去东莞旅游?你也嘿嘿坏笑。但是想到有这么多姐妹去做这个营生你又会感到有点难受,再看到一大波人权知识分子在呼吁是自由而央视是歧视是粗暴是欺软怕硬,你又觉得有些茫然。
32-32

雷语

摘要:<正>"雷语"大概是指那些非常离谱,"不可向迩"(让人难以接近)的话。闻者震惊,如被雷电击中一般。说个关于古代"雷语"的笑话。有一家父子与僮仆,专门喜欢说大话,"每每以朝廷名色自呼"。一日,友人来望,其父恰巧外出,朋友问其长子,答曰:"父王驾出了。"问及其母亲,小儿子说:"娘娘在后花园饮宴。""友见说话僭分,含怒而去",途中邂逅其父,乃复述其子之言告之。父曰:"是谁说的?"仆人在一旁应声道:"这是太子与庶子说的。"其友愈恼,扭仆便打。其父劝说:"卿家弗恼,看寡人面上。"
33-33

“裸辞”风行是一面多棱镜

摘要:<正>日前,记者随机走访了成都多家单位,发现在春节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员工辞职现象,90后的裸辞者居多。所谓"裸辞",指的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不考虑后路。该词于2010年年底荣登中国流行词榜首,迅速成为继"裸婚"之后在年轻白领中流传最广、最快的职场第一大热词。可以说,"裸辞"的风行,彻底颠覆了国人"骑马找马"的传统思维。与长辈们的瞻前顾后不同,年轻一代更多了一份说走就走的洒脱。
34-34

“有奖抓小偷”是公共责任的转嫁

摘要:<正>抓住小偷,奖励1000元!最近两个月,南京栖霞区胜利三村小区门口出现了这样一条横幅。"全民抓小偷,这个有意思。""也许是吓唬小偷的,叫他们不敢来。"自从这些横幅挂出来之后,就成了附近居民经常议论的话题。你别说,这个办法还真不错,小偷明显变少了。而且,还有一个市民抓到小偷后,已经拿到了1000元奖励。"有奖抓小偷"的制度设计,虽然充满了倡导群防群治、共同防范和打击盗窃犯罪行为的善意,但是存在
34-35

走出“小病大医”误区

摘要:<正>今年的海南"两会"上,"加快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的呼声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和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有专家建议,三甲医院应该全面取消门诊,各级医院的专家逐级下沉至下一级基层医院。合理而科学的医疗秩序应当是分级诊疗,避免过度医疗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失衡。从国际惯例来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管理办法,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一项基本制度。
35-35

比特不是“币”

摘要:<正>2013年初,比特币的价格只有每枚80元人民币左右,到了2013年年底,其价格疯涨了90多倍,最高飙升至每枚近7000元人民币。有人说,比特币是网络世界的黄金,也有人认为它一文不值。不管你持什么态度,比特币的传奇正在上演:过山车式的涨跌,一夜暴富的故事……面对持续走高的比特币,2013年12月5日,中国央行等五部委《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不是货币,不能也不应当作为货币流通和使用。
36-36

比特币的“缺陷美”

摘要:<正>12月5日,人民银行用一纸《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给大红大紫的比特币当头一棒,将比特币飘在天上的价格轻松拉下。《通知》明确了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只能被认定为特定的虚拟商品;现阶段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比特币相关业务。人民银行行事素来谨慎,这次却是通过快刀斩了关于比特币的争论乱麻,也为非货币定位的比特币留下了活路。近期比特币在多国被限制活动空间,其实源于其固有的缺陷。
36-37

加强比特币管理的几点法律建议

摘要:<正>目前,我国对电子货币监管的法规比较少。文化部、商务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产品营运情况,适量发行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严禁以预付资金占用为目的的恶意发行行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兑换发行企业自身所提供的虚拟服务,不得用以支付、购买实物产品或兑换其他企业的任何产品和服务。"《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
38-38

犯罪现场调查

摘要:<正>警局的电话响了,报称有人闯入了一幢公寓的一楼,盗走了一本锁在书桌抽屉里的珍贵邮集。这种闯入建筑物窃取财物的行为叫做入室盗窃(Burglary)。最先到达现场的一名警察发现一扇窗户被打破,窗边的地毯上有鞋印。这名警察说:"这些鞋印来自两种不同的鞋子,因此窃贼不止一个。"接着她看了看那张桌子说:"这里有使用工具留下的痕迹,他们一定是用工具撬开抽屉的。"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