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0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
  •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506
  • 国内刊号:41-1414/I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9
  • 创刊时间:2010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6
  • 综合影响因子:0.10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近代文学研究

从山林到城市:民初清遗民之心态与上海书写

摘要:本文聚焦于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陈三立、郑孝胥等清遗民对自身心态与民国上海的文学书写。清遗民对遗逸传统的继承以及此传统在现代都市语境中的回响与变形,皆凝结在"独上高楼"这个意象之中。随着"终年高卧"与"常不下楼"成为遗老自述中富有典型意味的表达,上海也被划为"楼内"与"楼外"两个迥异的空间,而"楼"与"人"亦同时被象征化。如是,以"高卧"与"楼居"为其典型意象的整个群体的生存,也被仪式化了。
8-13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当代学人

纪念汤一介先生

摘要:铭词:But one night waits for us all(贺拉斯:歌集,1,XXVIII)2014年9月8日晚,当代最富声誉的中国哲学家之一汤一介教授辞世,享年87岁。汤一介出生于农历1927年2月15日,是汤用彤先生之子。汤用彤在1951年担任了北京大学副校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也是非常有声望的哲学家,也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中国佛教史专家之一。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期间,汤用彤投入了很多时间。
14-19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老舍研究

老舍文学与主流的逆反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内"左"的思潮占主流地位的文艺批评界,对老舍著作的评价普遍不高,认为其作品的思想境界不高、阶级划分模糊、文笔油滑,此种见解和广大读者的认知形成强烈反差。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文艺理论的角度,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及从对幽默的评价等三个层面入手,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试图解释老舍代表作能成为经典,以及老舍文学创作道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由。文学特质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
20-27

老舍在日本被接纳之状况

摘要:本文对日本"老舍研究会"及《老舍研究会会报》30年以来的学术活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向中国学界介绍了近年"老舍研究会"年会中部分有特点的研究成果。
28-37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学研究

哲学人类学论文三篇

摘要:这里的三篇文章译自波兰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论人小札》,从中可以看出英伽登的理论关切点是哲学人类学,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由此得以界定与说明,从哲学人类学的视域我们也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艺术品》的现象学美学的独特思路。
38-45

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跨界整合

摘要:戏剧与文学有天然的联系。香港作家西西、也斯、董启章、罗贵祥等常用戏剧法写小说,香港戏剧导演也多吸纳文学的先锋经验。香港、台湾和北京的戏剧与文学互动既有共同之处,如打通后现代性与本土性、继承和超越经典的叙事特色,也各有绝活,体现出区域特色。跨界的借鉴互融有利于开拓艺术创意。
46-58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吴兴华的莎士比亚研究

摘要:吴兴华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谈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并仔细比较了《威尼斯商人》和作为该剧原型的意大利故事,发现莎士比亚突出的是借贷资本家夏洛克和商业资本家安东尼奥的矛盾,整个剧本以这个冲突为核心,而非以种族矛盾或者个人仇恨为核心,对金钱至上的商业精神和冷酷的法律精神进行了批评。吴兴华认为,波希雅和她所强调的仁慈是拯救资本主义的真正良药,但她的理想具有乌托邦色彩,难以付诸实践,只有在后来的悲剧中,莎士比亚才合理地把善恶双方摆到了旗鼓相当的层面上。
59-66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代文学研究

“古之巫书”与《山海经》的神话叙事

摘要:本文从《山海经》"古之巫书"的思维特质出发,探讨方位叙事与方国叙事的一般模式,从而展现《山海经》巫史叙事的特征。《山海经》既有巫的神秘,又兼有史的真实信息。在空间方位理念的统摄下,《山海经》的叙事呈现出多描写奇形怪状的人物而缺少情节描写,多以自身利弊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山海经》的叙事呈现出空间方位的点式存在特征,带有某地有某物的陈述性质。《山海经》的方国叙事大体是在南北空间方位的统辖下设计方国人的形体样态,带有虚拟的神话思维的想象特征;还有一类世系方国,以帝俊为核心,通过文献检索看到《山海经》中存在多源的帝系叙事;部族战争的历史也能在《山海经》的方国记叙中找到实证,可以看到古史中战争—英雄叙事的一般样态。
67-75

论陆机拟古诗和乐府的不同创作方法——兼辨古诗和乐府之关系

摘要:陆机拟诗大致可分为拟《古诗十九首》和拟乐府两类。陆机在进行拟制时采用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不同:拟《古诗十九首》追求"貌同而心异",拟乐府则"貌异而心同"。拟作中保留了古诗产生时曾经的拼凑痕迹。区别在于乐府诗具备现实性和叙事性,古诗往往给人一种主观的情绪和感受;乐府用字平易,句式流畅,古诗追求生新绮丽,意巧词妍;乐府具有人生训诫意味,古诗则肆意谈论,无所依傍。
76-80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重返晚清民国

读《石遗室诗话》札记

摘要: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晚清诗话集大成之作,也是他建构"同光体"诗论体系的核心诗论。这几则关于《石遗室诗话》的札记,主要辨析了"同光体"的宗宋问题及其所承继的诗学路径;追溯并讨论了陈衍提出的重要诗学主张如"三元说"、"学人之诗说",其产生背景及诗学脉络;在溯源"同光体"的前身问题上,以陈衍与钱基博、钱仲联的论诗分歧及其离合为中心,分析了晚清诗学背后的学术之争和地域之分,试图在旧体诗学以唐宋诗之争为背景的框架内,理解晚清诗学的发展理路和陈衍诗论建构的重要性。
81-88

“记忆”与“寻找”——《石语》与《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之互文解读

摘要:作者通过钱锺书《石语》与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之对读,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讨文本内外如何形成"互文"的关系,并尝试从两种不同文本中寻找出一个共同的切入点。虽然《石语》与《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之文体特征有所不同,但钱锺书与黄曾樾都以记录的方式,表达了对前辈学人陈衍的尊敬和追思怀念之情,他们用各自的文字,恰如其分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并重构前辈的学术话语。
89-97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当代长篇小说笔谈

欲望化时代精神困境的诘问与表现——评墨白长篇小说《欲望》

摘要:在2012年,笔者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不无激情的批评话语:"只要略微认真地留意一下当下时代的中国小说界,就不难发现,其实存在着一批尽管从来也没有引起过公众的高度注意,没有爆得大名,但却不仅长期默默无闻地坚持着小说创作,而且取得了不俗创作实绩的作家。我们这里所具体论及的河南作家墨白,显然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位。大约与所谓先锋小说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兴盛一时同时。
98-102

田园日渐芜,归去已无家——读墨白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

摘要:对于欲望的不断追求以及最终为欲望所束缚而酿造悲剧,是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的中心旨意。墨白通过几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意在突出强调,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并非完全不能自主,只要努力摆脱欲望的缠缚,恢复人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就可以重新找回人的尊严。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墨白笔下人物围绕着事业、爱情、婚姻等人生重大取舍时所面临的欲望与理性之冲突做了相应的解读。
103-107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叙事

摘要:日常生活是女性写作的重要依托和底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受到启蒙话语、左翼革命话语和主流批评家的引导,因而在现代女作家的小说中,日常生活的书写也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重合、缠绕、矛盾等复杂的形态。但这些文本也传达出女作家宏观与微观的生命体验以及从女性个体经验角度展现女性生存独特的历史场景。
108-113

刘震云小说中的宗教思考

摘要:刘震云在《一地鸡毛》等作品中,对中西宗教作了系统的思考。他认为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真正起到协调社会关系作用的是儒家伦理。中国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也都是在伦理的遮蔽下寻求生存空间,共同给个体提供生存超越的途径,西方的基督教却是关注此在。尽管西方的宗教精神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基础,但在根深蒂固的世俗心理和意识形态之下,宗教在当下的作用明显是有限的。
114-119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青年论坛

从文化批评到时政批判——重论陈独秀与北大的分离

摘要:对陈独秀如何进入北大,历史已有定论,但对两年后陈独秀与北大分道扬镳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大约有以下几点:新旧文化之争;私德不检;学术水平低;同事倾轧。此四种说法虽各有其道理,但亦各有其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足以揭示陈独秀离开北大的真正原因。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重返历史现场,钩沉细节,联系陈独秀在离开北大前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对这一事件得出更具合理性的解释。
120-125

“似与不似之间”的得失——汪曾祺“艺术真实”观试解

摘要:汪曾祺结合自己的个性、艺术偏好,移植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画论形成了他的"艺术真实"观,他在短篇小说领域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即与此相关。但是其创作格局的狭窄,深刻性的缺乏,艺术创造力的难以为继,"是名家而非大家"的整体表现,与此也有一定关系。本文从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画论着手,探察它对汪曾祺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影响,着重分析汪曾祺的"艺术真实"观,尝试给出有关其"是名家而非大家"的另一种解释。
126-132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史料与阐释

任访秋集外文七篇

摘要:任访秋(1909—2000),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河南南召县人。1923年夏,任访秋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师范。1929年秋,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1936年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毕业。先后任教于洛阳河南省立第四师范、河南大学等。著有《袁中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学史散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中国现代文学论稿》、《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鲁迅散论》等。
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