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0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
  •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506
  • 国内刊号:41-1414/I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9
  • 创刊时间:2010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6
  • 综合影响因子:0.10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代学人研究

从“进步”的执迷到“保守”的重申——王瑶的新文学史研究之反省及其他

摘要: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地位和贡献都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它也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即按照是否符合当代性的先进思想来判断现代文学史,这与王瑶当年写《中古文学史论》时的态度,可谓大异其趣。新时期以来的王瑶却退回到比较“保守”的立场,回到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象本身的关注。这并非固执己见,而是对基本文学史实际的尊重和对学术良知的信守。
4-9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京派中的京派——阐释周作人的一种方式

摘要:周作人与其弟子俞平伯、废名等人的思想和创作的关系,当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是30年代京派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所谓“京派中的京派”是也。但在1940年代上半期,文载道、纪果庵等私淑弟子与周作人的特殊关系.则是另外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学史问题。影响和传承关系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在另一方面,这也是阐释周作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10-20

鲁迅翻译日本文学之总成绩

摘要:翻译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日本文学翻译领域。鲁迅的翻译态度、翻译理念、成果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都为现代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开一代新风,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日本文学翻译的先驱者。
21-26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左翼文论研究

新书架

摘要:张德明教授(浙江大学)新著《从岛国到帝国》,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英国旅行文学的学术专著。作者从跨学科的视野出发,以文学文本为核心,辅以旅行日志、航海日志、民族志、游记、自传等亚文学文本,围绕空间想象、主体意识与帝国崛起等三大问题,系统考察了近现代英国旅行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西方现代性展开的复杂关系。
31-31

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中国影响

摘要:由于政治原因,托洛茨基文艺思想对我国文艺的影响建国后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新时期之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观。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托氏的文艺思想仍然是贬多褒少,相关研究亟待加强与深入。本文约略梳理了国内对于托氏的研究情况,并以鲁迅与托氏文艺主张的渊源关系为例。分析了托氏对中国作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期引起学界对托氏文艺思想研究的重视。
32-38

左翼文学批评话语的叙事特征分析

摘要:左翼文学批评是普通文学研究之外的权力话语类型,其叙事特征有四种:批评活动的政治化、批评认识的独断化、批评思维的偏执化、批评语体的檄文化。批评活动的政治化使艺术认识讨论转化为政治思想斗争:批评认识的独断化导致批评家在逻辑推论时以集体意志压制个体意志,以群体名义压制个体,以宏大叙事压制个体叙事;批评思维的偏执化导致批评家爱走思想极端,不允许中间状态存在,成为极左思想的渊薮;“檄文化”的结果使学术批评变为对论敌的道德指控与政治讨伐,使批评语体成为公式化的文牍。
39-52

观念、立场、趣味与理论方式的选择——冯雪峰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摘要: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是左联成立之初,中国左翼文化人士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整体性力量发动和参与的一场文化论战,其间所涉及的文艺理论问题不仅彰显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个侧面,而且论争过程本身也折射出左翼文化内部的复杂结构及其处理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方式。冯雪峰的多重身份使其在论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将政党、组织的概念与左翼文化建立起有效的关联。因此,将冯雪峰作为一种线索和视角来探究论争过程,会在事件与文本的对接中获取历史的内在视野。辨析其背后的政治维度和理论诉求。
53-65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日本比较文学概论

摘要:日本比较文学研究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参照系。本文梳理了明治时代以来的日本比较文学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不同的问题意识。无论是对于西方比较文学的接受.还是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的视点都有不同的可借鉴之处,对于总结中国百年比较文学经验也是有益的。
66-73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代文学研究

诗“味”与“味”诗

摘要:“味”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最富特色的基本范畴之一。以“味”言诗,始于六朝,并一直延续到晚清,在现代亦有回响。在演进的历史过程中,获得了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以“味”言诗,具有深层的文化价值与突出的理论意义。首先,以“味”言诗,秉承着中国肇自上古的特殊文化传统,折射了精神文化建构与物质需求满足之间的深层联系。其次,以“味”言诗,实现了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深刻掌握。“味”以罕见的双兼性,贯通了诗歌作品论与诗歌阅读论两个领域。一方面,有“味”是优秀诗歌作品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阅读诗歌作品,则需要以“味”的方式。这使诗歌作品与诗歌阅读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准确揭示。
74-79

无奇之奇——试论“三言”中的时空设置及其审美意趣

摘要:“三言”中以岁时节令为时间背景.不仅为小说增添了真实感与可信性.同时因其特定的时间设置及其所包含的特殊文化意蕴,为看似离奇的故事情节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时间契机,成为故事赖以演进的人文化时间刻度。“三言”的空间设置呈现出江南独特的地域风貌,包括江南真实地理空间的运用、地域人文环境的营造,逐渐建构起多维的立体空间场域。不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舞台,而且为虚构的故事增强了可信度和史实性,并建立起文本与读者相沟通的亲切感和现场感。作者通过对于时空的独特设计,对于“常”态的精心描摹,试图营造一个无限接近于真实生活的小说时空,并在“常”与“奇”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艺术张力.在写实与拟真中,追求一种“无奇之奇”的审美尚趣。
80-88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重返晚清民国

小说内外:清末民初新女性“自由结婚”观念的发生

摘要:“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社会和小说中醒目的婚恋现象。女学界中人是实行“自由结婚”的女性主体。她们“自由结婚”观念的发生,既源自西方女性楷模罗兰夫人的自由精神的指引,也要归因于对斯宾塞、约翰弥勒的女权理论的汲取。在小说家看来,女学堂成为“自由结婚”思潮萌发的温床,女学生在接受新式教育的过程中。于“自由结婚”问题上也完成了启悟与觉醒的成长历程。
89-96

1930年代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新青年”视像——以张恨水“三大时代之说部”为中心

摘要:1930年代已拥有了固定生活轨迹与空间的“新青年”社群,以“新文学”塑造了自我视像。本文则以张恨水“三大时代之说部”——《似水流年》、《现代青年》、《过渡时代》为中心.讨论1930年代的大众流行文化中,被普遍接受的“新青年”社群的另一种典型视像。通过将作品置于“看的实践”的社会场域中.考察“新青年”社群和视像间的关系,分析其中作为群体融入仪式和才子佳人套路变形的恋爱叙述:作为“儒生”变体的“新青年”进入社会的体验;借自“新文学”而置换了视角的二元对立结构。即经由叙事模式、实际指涉、读者认同的共同作用.一种“新青年”的流行视像因此被建构起来。
97-105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张爱玲研究

论张爱玲小说反浪漫的爱情叙事

摘要: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浪漫主义的影响深远,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大多呈现出浪漫的气息。而张爱玲在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却与“五四”以来的同类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大异其趣。以《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代表,张爱玲小说的爱情叙事带有明显的反浪漫特征。
106-114

西厢缭绕一炉香——论张爱玲《第一炉香》与《西厢记》之间的文学演变关联

摘要:1942年,话剧《秋海棠》在上海大获成功,对传统戏剧元素的巧妙运用是该剧吸引大量观众的原因之一。张爱玲从中获得启示,体会到传统戏剧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这激发了张爱玲从传统戏剧中汲取养分进行小说创作,她在《紫罗兰》杂志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第一炉香》由此应运而生。从文本分析来看,《第一炉香》明显受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影响,在人物、情节、叙事结构等层面体现出与《西厢记》之间的文学演变关联。张爱玲对读者心理的把握与迎合是促成这一文学演变关联的表层原因,至于其深层原因,实是中国独有的融小说和戏剧于一体的“传奇”文类意识在起作用。
115-120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青年论坛

之与止的足音——卞之琳《山山水水》的抒情辩证法

摘要:对于卞之琳1940年作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之前研究多侧重于讨论社会环境与政治话语对该作品及作者文体转变所造成的外部影响;本文则选择回到文本内部.通过分析小说中意象的重复,考察“抒情诗”这一形式如何融摄了卞之琳“螺旋进步”的人生理想、“无所为而为”的文艺主张、“诗化历史”的写作困境、乃至这一困境内在具有的“桃园梦”的历史意义。同时,本文关注卞之琳该时期的文艺主张与其师、友的联系,重点沟通卞之琳、陈世骧二人对“姿”的阐发及其背后的文学理想,将之前研究所关注的“投身”与“退守”的政治进退,置换为一种“之”与“止”的抒情辩证。这一抒情辩证虽为作者提供了可贵的文学空间,但正是这一自足空间的破灭,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了《山山水水》的文学史意义。
121-131

医学、园艺修辞与认同的构建——基于批评、“元批评”的修辞研究

摘要:对于修辞的关注一直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占有一席之地。修辞研究不仅通过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还将文本“内”、“外”相关联,甚至扩展到文化批评、话语批评等领域,而“元批评”式的修辞分析还能将批评话语本身纳入研究视野。在20世纪的中国语境中.医学、园艺修辞被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所“共享”,在知识文化界广为传用.值得进行批评与“元批评”相结合的探究。医学、园艺修辞传达了现代主体基于秩序规划的“社会卫生学”理想与“造园”抱负,通过二元对立格局,它们构建起“对立认同”,是现代变局中凝聚人心的有效手段。话语修辞在认同的构建中意义重大,却也编织着意识形态的“神话”。值得进行反思性的审视。
132-139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石斋语痕

沈从文——为香港某作家网所作

摘要:一、总体构想 沈从文(1902-1988)的文学生命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是这个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多样发展的丰富性。他由中国城乡对峙的特殊角度,来批判现代文明进入中国后所显示的复杂的一面。美国汉学家、沈从文传记作者金介甫认为,应当“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沈从文对当下的中国文学,从汪曾祺到湖南作家群、海南作家群及一切乡土地域作家,仍发生着长远的影响。
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