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41-1414/I 国内刊号
  • 1674-8506 国际刊号
  • 0.1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名家序跋、“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专辑、“电影与技术社会”专辑、近世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访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至善讲坛
先秦诸子还原的思想力与方法论——2013年1月3日在河南大学的学术讲座4-22

摘要:一、支点与杠杆 在我的体会中,要把学术做得精深,思想方法的更新非常关键。一是思想,在一个现代大国需要文化振兴的时候,以何种思想觉悟来面对自身的文化根子。二是方法,思想翻新必然带来方法翻新,只有以恰当的原创的方法,才能激活材料的生命,进行富有生气的古今对话。这是我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的甘苦之谈。我出生在农村,大学时期遭遇"",当研究生之前在工厂。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文心雕龙·辨骚》之“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刍议23-29

摘要:《文心雕龙·辨骚》篇中的"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是刘勰对历史文献进行再叙事的结果。"汉武爱骚"和"淮南作传"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是必然的、直接的。刘勰"辨骚"的情感基石是"爱骚"。所谓的"汉武爱骚",是刘勰本人"爱骚"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刘勰期许帝王提倡文艺的思想体现。

《汉语言文学研究》征稿启事29-29

摘要:《汉语言文学研究》是由河南大学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语言文学类专业学术期刊。2010年3月正式创刊。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繁荣人文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生态的办刊宗旨,崇尚学术中有争鸣、争鸣中有宽容、宽容中有立场的办刊理念,关注学术前沿,跟踪学术争鸣,创造学术精品,用高水平的编辑质量回报读者和作者。本刊设有"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代学人"、"青年论坛"等栏目,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和理论问题,注重文章的原创性、思想性、学术性。

《搜神记》人鬼婚故事的潜在实利性30-35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古典志怪文本《搜神记》中的人鬼婚故事类型。《搜神记》中第三九五则《辛道度》、第三九六则《谈生》以及第三九七则《卢充》等人鬼婚恋故事虽然有着民间想象的传统,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认识当时社会心理和历史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细致探讨这三则人鬼婚故事的情节模式,总结出它们在叙事模式和细节上的一些特征。再次,文章对这类情节模式的成因和潜在实利性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叙述者的潜在男性视角心理、民间鬼神和宗教观念、社会政治背景和盗墓之风以及当时的婚姻制度和冥婚习俗,分析人鬼婚故事的深层实利性。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晚清民国的思想与文学
林纾与《新青年》同人结怨考辨36-43

摘要:目前,关于林纾与《新青年》同人结怨的两种通行说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误。本文依据相关史料,提出了两个新的观点:一是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不存在对话关系;二是"双簧戏"事件直接引出林纾加入论战的说法难以成立。此外,本文还对这两种通行说法的形成过程予以简要地勾勒,以揭示其背后不可靠的一面。

格致散人及其作品考述——管窥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活动44-59

摘要: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及其应征作品是晚清"小说界革命"前小说理论和创作的一次重要探索。活动从甲午战后时势出发,明确要求作品关注鸦片、缠足、时文等社会弊病。格致散人及其《达观道人闲游记》为应征者中翘楚。格致散人参与了格致书院考课、广学会五省征文、傅兰雅小说征文等一系列征文活动,多获佳绩;其作品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情节结构与内容、先在文本运用等方面亦有创新。但小说观念与创作未脱与传统系连,革命有待来者。

《香艳杂志》出版时间考述60-66

摘要:《香艳杂志》各期的出版时间,学界此前未加关注;而关于该刊的创刊时间、发刊周期与终刊时间,目前的一些通行说法均有错误。本文根据当时报刊上的资料,考证出《香艳杂志》的创刊时间当在1914年夏,从第二期开始就出现了愆期情况,至早终刊于1916年夏;并对这十二期《香艳杂志》的出版时间作了初步的考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
开拓“平民的时代”:鲁迅晚年思想中的“弱者”概念的特点与思想意义67-74

摘要:一般鲁迅研究以1926、1927年分为前期与后期。本文以1927年的"政治与文艺的歧路"、"关于知识分子"等言论为主要对象,再思考对屠杀无辜者的生命、杀戮民众的暴政进行彻底斗争的鲁迅的精神、憎恶权力的思想、以及他独特的"革命"思想的特点。尤其是笔者特别关注鲁迅把自己看作生命以外没有什么财产的民众、"弱者"的位置,追求文学家的社会使命,对于"权力和专制"毫不畏缩地反叛、反抗,一直寻求社会的进化与演变的思想特点。在晚期鲁迅提到的民众或"弱者"的形象,跟他初期在小说、杂感、散文等一系列文艺作品里创造、形成的民众形象并不一致,因为初期鲁迅特别重视民众形象里有自己被压迫而还要压迫比自己更薄弱的"弱者"的"负"性质,他尽力挖掘民众内部的病困。本文重视初期鲁迅形成的民众形象与晚期思想里的民众形象、以及"弱者"的观念的特点,着重分析它的发展与意义。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了民众革命,使人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开拓新的民主主义的方向。跟"人民"、"大众"不同的新的革命主体,所谓"Multitude"(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 2000年)与鲁迅的"民众"观念是否有共同点?包括这些问题在内,本论文将提出鲁迅晚期思想的特点与意义。①

“诗坛双璧”与一篇小说——从《珰女士》说起75-82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文本——徐志摩与邵洵美合写的小说《珰女士》。对这篇小说的考察,又将同时和我对鲁迅形象的关注紧密相连,意即我试图从此小说的分析中考察同时代人对鲁迅的看法。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近代文学研究
沈世良与岭南诗派83-88

摘要:沈世良处在道咸之际的广州,其诗蕴含着深沉雄厚的历史含量和苍凉沉郁的个人情感,最大可能地扩张诗歌所能表现的情感深度,具有诗歌革新意义。沈世良对"岭南诗派"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多重视域中的中国“创世”思想研究89-98

摘要:"创世"涉及宗教、神话、哲学等诸多领域。20世纪受西方神话理论影响,学界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创世神话及其归属,哲学领域也在西方"创造主/被造物"二元论参照下对中国宇宙生成论进行证伪或证真。其实,从广义的对"世界从何而来"问题回答的"创世"概念来看,中国有对宇宙生成问题的丰富回答,不过是基于一元中心的变现与分裂,而从狭义的"创世"神话概念或西方二元论的"创世"思想研究,则会认为中国缺乏创世思想。阐释角度的不同乃是争议的起因,也是诸多伪命题的症结。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理论研究
审美经验:从分析到情色99-107

摘要: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列出七组审美经验概念进行对比,对享乐、评价、现象、语义及定义等方面的传统看法进行分析。对若干审美经验概念的不同功能与价值做出评估。最后得出结论:在何等情形下,性经验才可以被恰切地描述并评定为审美经验。

重估“文学生死问题”——以米勒、金惠敏和童庆炳的相关讨论为例108-115

摘要:世纪之交,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引起了一场有关"文学生死问题"的大讨论,其中童庆炳和金惠敏等学者的观点颇有代表性。童庆炳坚信:"只要人类和人类的情感不会消失,作为人类情感表现形式的文学就不会消失。"金惠敏认为:"执着于文学或美学,本就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只要人类仍然存在,仍然在使用语言,我们就会用语言表达或创造美的语言文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像20世纪初面向劳工大众的白话新文学兴起而造成传统的古典文学走向衰亡一样,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兴起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学也必将走向衰亡。当然,文字文本形式的"文学衰亡"或许只是在超文本日益成为文化主流的背景下其生存状态的改变,而作为审美精神的文学性是否也会随着网络超文本的出现而走向消亡?这个问题或许要留给明天的文学史家来解答。

《单向街》的文体与现代西方文化批判116-120

摘要:本雅明《单向街》采用散论和格言式的表达,突破了申请大学教席时所采取的论说的写作方式,充分展现了都市文化的流动性和生动性;他用面向生动事实的意象思维,重新审视现代文化中传统精神的失落。《单向街》中的三组意象:中国书籍的誊本、古老民族的风俗、书籍与妓女,折射出本雅明对古老文化传承的省思和对现代文化的批判,提醒现代人不应遗失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之情,警示现代文化在商业运作下正逐步走向衰退之路。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代学人
任访秋集外文四篇121-134

摘要:杨柳与文学① 我们在中国文学里,关于杨柳的描写,实在是屡见不鲜,屈指难数。但是虽说如此的多,可并不是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有的是拿杨柳形容他物的;有的是因杨柳起兴的;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意思。现在我把素日所见到的关于杨柳的描写聚集起来,就其意义之不同,作为一度的研究。因名为"杨柳与文学"。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石斋语痕
文学与历史——留下抗战前夕逼真社会面影的《中国的一日》135-138

摘要:有一本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仔细地、从头到尾读一遍了。文学史在谈及散文创作的时候,对它顶多也就是略提一笔,写上个书名而已。这就是茅盾等人在全面抗战前夕的1936年编辑的,从发起之日始仅用五个月便由邹韬奋的生活书店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并不复杂,而且是公开透明的。这一年,茅盾等一批文化人模仿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发起的"世界的一日"征文(并没有谁亲眼见过高尔基此活动的具体情景),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青年论丛
略论吴宓与胡先骕诗学主张之异同诗学主张之异同139-144

摘要:吴宓与胡先骕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体诗人和旧体诗论家之中的佼佼者。20世纪20年代是他们来往最密切,诗学切磋最频繁的时期。本文拟从二人这段时期所发表的诗论著作与文章入手,对比、探析他们诗学主张的异同。其中,坚守传统诗学,反对胡适所提倡的白话新诗是他们诗学主张的共同点;而两人学诗取径的"唐宋之分"则又使他们的诗学主张呈现出了同中之异。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