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41-1414/I 国内刊号
  • 1674-8506 国际刊号
  • 0.1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名家序跋、“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专辑、“电影与技术社会”专辑、近世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访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海外汉学
歌德《浮士德》在郭沫若写作与翻译中的接受与复兴(1919—1922)4-17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歌德《浮士德》中译本,及对其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影响。对此译本的考究说明了郭沫若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渗透着他个人的诗学主张及其主观的理解。这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中国新文学中翻译现象的重新认识,即翻译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朱梅崖年谱简编18-27

摘要:朱仕绣,字斐瞻,号梅崖,福建省建宁县邑北乡杨林人。杨林朱氏系江南当涂县宝塔畲。明永乐问先生先祖以江南军戍建宁,遂置家杨林。迁九代,至曾祖父。曾祖讳国汉,字为章,晚号独醒居士,系明宗室,崇祯甲申变后,悯国将亡.遂隐而不仕,行贾齐楚燕赵,以诗称,

窗外之梅 窗内之书——论宋诗新原质“梅”、“窗”、“书”之人文品格28-33

摘要:每个时代的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新原质。诗歌新原质是凝聚了时代精神并在诗化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诗歌意象。梅、窗和书是宋诗新原质的典型代表。它们在宋代文化背景中产生,同时又在与文化的不断对话中开掘出广阔的意蕴,以鲜明的人文品格成为宋诗内在特质的形象写照。

李嘉言唐诗文献学的思想渊源研究34-39

摘要:李嘉言是我国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当代唐诗文献学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对今天学界的研究工作颇有启发。但迄今为止.关于他学术思想的渊源与特点等问题并未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本文拟从李嘉言与闻一多唐诗文献学思想的关系入手,以研究内容、治学精神两个方面为对象,考察李嘉言唐诗文献学的渊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重返晚清民国的思想与文学
《围城》与《儒林外史》40-46

摘要:《围城》问世至今,人们一直将之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然而钱锺书本人对于《儒林外史》的意见有所保留,本文通过分析他所批评的“依傍蹈袭”之着眼处,来审观《围城》在小说修辞命意上的特点,从而反思新文学与中西古典语言文学传统的关系。

俞平伯《遥夜闺思引》表微47-55

摘要:卢沟桥事变后,俞平伯留居北平,始终面临着士林社会内部的道义压力。酝酿于沦陷末期、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长篇五古《遥夜闺思引》,向南渡又北归者婉转地表达自己沦陷时期的处境与心境。从写作、发表、出版的整个过程及其版本格式来看,俞平伯是将《遥夜闺思引》作为一个事件来经营。本文不拟作逐字逐句的分析,重点落在本事的考索、典故系统的梳理及文类传统的建构上。新文学出身的俞平伯选择旧体诗来表达自己的身世怀抱,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文学立场有所动摇,毋宁说在沦陷这一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新文学的理想遭遇挫折,显示出白话作为文学语言的表达限度,甚至暴露出新文化的伦理困境。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近代文学研究
贝青乔新论56-68

摘要:过去对贝青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其实,贝青乔是近代诗歌转型时期非常重要、堪称代表性的诗人。而这一时期诗歌的转型,不仅仅表现在中国诗人、其实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运衰落的忧虑的诗歌内容方面.这种忧虑引发的思考.以及他们付诸实践的行动,改变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和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且,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诗学观念、诗学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诗歌由古代而近代,进而现代,肇始于此。所以,我们应该对贝青乔的诗歌创作有更多的关注。此为本文写作之初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风云气壮 菩萨心长——关于20世纪40年代的冰心佚诗及其他69-75

摘要:近年翻阅旧报刊,又看到冰心20世纪40年代的几篇诗文和讲辞。它们或于民族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引吭高歌,显示出迥然有别于往日温柔抒写小儿女情怀的慷慨悲壮之气,令人刮目相看:或在抗战胜利后旅日期间就近观察日本社会问题、深入思考中日关系的未来,展现出以爱化仇的博爱情怀和以德报怨的菩萨心肠,更令人肃然起敬。

“悖论”中的选择——论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趋向76-81

摘要:纵观冯骥才近30年来的文学与文化选择,在“世界”与“中国”、“激进”与“保守”、“精英”与“民间”,以及“雅”与“俗”之间的“悖论”中,展现出当代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急剧变迁.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也显现其间。无论是其主动迎接挑战的文化开放性.还是被动地为时代大潮裹挟而产生的思想缠绕感,都留下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的生命足迹,、在立场和观念纷繁复杂的文化转型期.似平“悖论”才是知识分子正常的精神存在方式。

“启蒙”与被审美化的“乡村”82-86

摘要:本文围绕关于“寻根文学”的争论,分析了民族、世界、地方等种种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由此出发,探讨了审美化的“乡村”如何被表述,以及这种“乡村”与当年的启蒙知识之间相互矛盾又内在不可区分的联系。

在人性的温情和生命的对抗之间——芦焚长篇小说《争斗》校读札记87-90

摘要:本文以2007年冬天所发现的芦焚长篇《争斗》和《无题》(合为《争斗》)为基础,在对之进行辑佚校注后,证实了芦焚所言其“一二·九学生运动三部曲”之二(之一为《雪原》)的存在,尽管现今所发现的《争斗》并非完篇。从创作主题和表现方式来看,师陀的《争斗》等作品,与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典型的左翼叙事方式并不完全吻合,而有着他自己生命体验与情感取向上的独特性:可称之为沉吟于展示人性温情和揭示生命对抗之间。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试论外国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救亡与启蒙作用91-97

摘要:通过外国文学来救亡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使自己的文化逐步现代化,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另一条是向苏联和东欧学习.鼓励采用暴力的手段驱逐列强。外国文学的启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作用:利用外国文学传播先进思想:利用外国文学对文学本身进行启蒙,使文学性凸显出来。救亡比较重视感情,只需要有限的启蒙精神;启蒙属于理性的领域,可以对一切进行怀疑,包括救亡活动。救亡和启蒙的内在矛盾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当时外国文学界各种论争的基本原因。

多元并存 自成一体——也谈契诃夫的艺术风格98-104

摘要:当前我国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依旧把契诃夫视为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家,然而,综观契诃夫所有的小说和戏剧创作可以发现,作家的艺术风格至少包括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既多元并存,又融合一体,从而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契诃夫风格。

平行研究的“名”与“实”105-110

摘要:作为美国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和方法,“平行研究”的提出有具体的话语语境,有相当丰富的外在表现和实质内涵,绝非“没有事实关系”可以一言以蔽之。论文以美国学派的经典文献为基础,重新梳理平行研究这一方法论提出的思想语境,廓清“东西方文学比较”和“跨学科研究”这两种平行研究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涉及的基本学科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总体文学视野是平行研究实践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乱比瞎比”、“浅层比附”等问题发生的关键.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学研究
走向社会本体论——试论戴维·莫利的积极受众论111-126

摘要:积极受众论是伯明翰学派对电视研究的一大贡献,从广义的大众文化研究来看,它也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如今。积极受众论已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基本库存和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定理。但是对于“受众”何以是“积极的”这一积极受众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在其主要阐发者莫利那里,很难找到哲学上的论证。因而严格说来,一个积极的受众论就仍然有待完成。本文主要从对莫利的人种志研究和有关理论阐说的细读中,批判了其在话语层面寻找积极受众的不彻底的路子,而推演出一个社会本体论的“受众”概念.它假定:受众是因其作为社会本体的存在而具备“抵抗”能力的;或者说,受众的“物质性存在”才是其积极抵抗的最终解释。

“文字是思想底痕迹”——文学翻译如何参与新文学的语言变革127-135

摘要: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欧化”方案,不仅源于翻译中“保存原著的精神”这一原则,同时还与文学革命先驱们对新文学的构想有关。在胡适那里,能够表达今人的感情、书写当下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新文学”。因为主要关注的是文学的“精神”,在语言方面,胡适的方案相对保守.主张借用传统白话文学资源,欧化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傅斯年则认为,要增强文章的表达能力,可以模仿西洋的文法、词法、句法、修辞,进一步改造汉语。尽管引发了争议,但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家还是坚定地推动了欧化方案。其努力主要表现在引入词尾变化、通过译音输入新词汇、模仿西文句法这三个方面,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功能,让新文学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呈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语言学研究
从《说文》到《玉篇》义符“犬”表意功能的演变136-140

摘要:义符“犬”的主要表意功能类型在《说文》中已奠定基本格局。从《说文》到《玉篇》,义符“犬”表意功能的类型变化甚微,但明显加快了泛化和虚化的速度。“犬”成为兽类的代表性义符。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石斋语痕
作家的多重身份:萧乾采写旧金山联合国成立大会新闻141-144

摘要:文学史的主体皆由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但写不进去的人与事正多着呢。虽然写不进去.它们又都在背后实实在在地支持着各种多彩的文学潮流的分进和合成。作家的多样身份,便是其中一例。最容易令人想起的便是学西医而没有做成医生的鲁迅、郭沫若,你不能说《狂人日记》和精神病学,《残春》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