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41-1414/I 国内刊号
  • 1674-8506 国际刊号
  • 0.1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名家序跋、“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专辑、“电影与技术社会”专辑、近世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访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
尊重史料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地位1-3

摘要: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准备,“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召开了。在这里,请容许我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向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所有支持这次会议召开的单位与个人,表示深深的感谢!当然,我还应当把这一谢意敬献给所有参加这次会议的学界同道,特别是来自国外的朋友们。

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4-9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文学报刊研究也日渐升温。但是,对现代文化刊物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冷落。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疏忽。本文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通过对《东方杂志》的个案考察意在说明:在现代文学生长过程中,文化期刊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学研究
再现·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克莱尔·科尔布鲁克教授访谈录10-13

摘要:再现是西方哲学和政治的传统主题,是深入现代性问题的门径,是后结构主义所质疑的主要对象,因而有“再现危机”一说。此外,它也牵动了文化研究的神经,涉及对文学艺术的界定。由于不存在绝对真理但生命又不能没有意义,再现将一再地被再现,被争论,人类在同时为可能和不可能的再现中挣扎并以挣扎的方式持存。在本访谈中,我们看到,科尔布鲁克对后结构主义之德勒兹式的解读是再次加剧了再现与被再现的对立(如果其缝合无从保证成功的话);不过,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诸多问题例如“语言论转向”的重新思考。

哲学理路的反常思考和体验——福柯的斯芬克斯之谜14-19

摘要:福柯是一位反常的哲学旅行家,是一位探索反常现象的大师。他敢于销魂试验,为我们留下非理性的思想踪迹;他对精神分析的质疑,促成了他潜心思考精神病学;他对人文理性的批判,导致他不知疲倦地追求生存美学;他对性神力与生存冲动的理解,使他越过性别界限,不顾一切成规约束,逃出性别铁笼。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全宋词》张抡小传辑补20-26

摘要:南宋知名词人张抡,《宋史》、清陆心源《宋史翼》未立传。《全宋词》小传草创,较简略,兹予辑补:抡生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至高宗建炎二年(1128)间。字亦作“材甫”。门荫入仕。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十一月,阶官已至忠训郎。同月,迁一官,当为秉义郎。二十四年(1154)十月,阶官已至敦武郎。二十六年(1156)九月,阶官已至武翼郎。同月,特迁武翼大夫、贵州刺史。三十年(1160)六月前,已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此月,权知阁门事。三十一年(1161)六月,落阶官,为文州刺史、权知阁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八月,干办皇城司公事。三十二年(1162)三月,为果州团练使、知阁门事、兼容省四方馆事、干办皇城司公事。四月,为均州防御使。八月,坐奉使辱命罢。约孝宗隆兴元年(1163),起知阁门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六月至九年(1173)正月,除均州防御使、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公事。九年正月,除利州观察使、知池州(今属安徽)。孝宗淳熙二年(1175)正月前,已解此任。五年(1178)七月,已为宁武军承宣使、知阁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年内,罢宁武军承宣使。六年(1179)九月,犹在知阁门事任。卒年不得早于是。尚著有《易卦补遗》。

晚清及民国词学家的南北宋之论27-34

摘要:从晚清至民国时期,词坛上又掀起一场关于南北宋词孰优孰劣的辩论。晚清四大家及其弟子将研习的中心聚焦在吴文英身上,给人造成尊南宋的印象;王国维明确提出尚北宋以前,黜斥南宋,赢得了不少追随者;更多的民国词学家借鉴西学的理论方法,对南北宋词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总体态度持正公允。这一时期的南北宋词之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当代词史影响甚大。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近代文学研究
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35-49

摘要: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长期被忽视,近年对基督教文学作品的发现和研究扩展了视野。本文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考察,提出:传教士的“知识传教”模式,形成一种区别于纯粹宗教文化又区别于单纯科学文化、既源于西方又适应当地的独特的“传教士文化”,这是19世纪中国西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传教士文化的“复合性”和“在地化”特点,为接受世界近代文化提供了多样选择和自主重构的可能,影响了以魏源、王韬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三代文学变革的先驱,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理想,对文学家从士大夫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起了重要作用。传教士引进近代印刷、出版技术和报刊等新型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进而影响文学创作,报章文体、时新小说、新学诗、新剧这些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都可以追溯到传教士文化。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1930年代文学与新兴电影艺术的交互作用50-53

摘要:文学与其他艺术在每一时代的联系,应是文学史的视点之一。在中国有声电影时代,文学对电影的影响要更大些,“文明戏”的作用明显,最早编译文学作品为电影的是鸳鸯蝴蝶派。左翼文学和左翼电影几乎前后产生,并与市民民族意识的加强相关。“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之争,实际是两种文艺观的短兵相接。鸳鸯蝴蝶派久想与新文学争辩却因缺乏理论素养一直说不出的话,现由新感觉派作家说了出来。但左翼与海派文学都在借鉴电影这一世界最新艺术的层面上,打通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使人们感受到“大众文化消费”在现代都市经久的、多方位的涌动。

阿垅诗论的文学史价值54-56

摘要:阿垅作为“七月诗派”诗学思想的重要代表,其诗歌理论迄今依然处于被遗忘的状态,等待我们重读并加以郑重地总结和研究。重读阿垅的诗论,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他对“情绪”意义的格外突出;此外,他还努力发掘着诗歌来自于现实生存的“力量”;强烈的现实感和战斗精神也使得阿垅诗论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这一品格让阿垅超越了现代文化中影响甚大的学院派逻辑,与同时代的其他趋向形成某种对立的姿态。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57-61

摘要: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女性主义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62-69

摘要:女性主义文论和女性主义圣经批评分别繁荣于文学和宗教领域,它们的成长路径及其关注的问题颇为不同,但由于拥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它们又呈现出诸多相通之处。近现代以来,二者相互影响,彼此声援,有时交相融会,难以区分,共同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批女性学者注重将性别批评和文学批评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富有创意地解析圣经,有效地丰富和充实了女性主义文论的宝库。女性主义文论一经诉诸圣经批评,则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更新了他们的观念,多方面深化了学术界对这部古老经典的认知。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诗学六十年(1949—2009)70-76

摘要:学科史的清理证明,比较诗学在欧美的发育和生成,在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中都是属于最晚也是最不成熟的,尤其在真正跨文化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的范畴。与之相比,中国学人在理论思考和研究实践方面都卓有成效。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学人在比较诗学领域的自觉摸索和实践,使我们有理由,也有学术资源对其学科范式建构和方法学深化展开主动的提问,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认真清理和总结。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已经走上而立之年的当代中国学术还缺乏费孝通先生所谓的现代“文化自觉”和对于自身学术主体身份的认知信心。

历史语境视域:中西小说的文类学比较77-86

摘要:文章从历史语境的视域对中西小说文类的源流与交融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西小说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形式特征,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方的小说叙事结构形成于各自的历史语境之中。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对于小说文类学的塑形与结构都有决定性影响。但在这种发展中,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与西方小说叙事模式仍然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作者重点以中国传统小说理论与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家的“法布拉”和“修热特”观念进行文本比较,指出了现代小说文类学演进过程中比较研究的重心所在。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德国文学的特性87-92

摘要: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将德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提炼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以“普鲁士精神”为基础的文化心理构造;二、以“席勒式”风格为代表的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三、以浮士德为人物原型的人生终极价值的探索。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德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德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名著重读
关于《春蚕》评价的通信——从吴组缃和余连祥的分歧说起93-102

摘要:解老师: 您好! 我看到您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今年第4期上余连祥先生的文章《稍叶——吴组缃先生不了解的一种蚕乡习俗》了。一开始觉得还不错,他下了那么大的工夫,部分解决了“稍叶”问题。论文做到这个程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可是看到“编后记”里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重点推介,我又觉得这篇论文的某些硬伤可能还没有被指出来,想和您闲谈一下。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语言学研究
德汉配价语法研究说略103-108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配价语法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德语配价语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三十余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一得之见。我们认为,在配价语法理论的框架之内,把德、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不仅可以深化汉语和德语两种语言的语法本体研究,而且可以对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工作。

征稿启事F0002-F0002

摘要:一、《汉语言文学研究》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语言文学类专业学术期刊(季刊)。本刊设有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栏目,关注学术前沿问题,注重文章的原创性、思想性、学术性,以活跃学术思想与研究为宗旨。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河南大学文学院概况F0003-F0003

摘要:文学院是百年老校河南大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院系,其前身是设立于1923年的中国文学系。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为首任文学系主任,郭绍虞、姜亮夫、嵇文甫、朱芳圃、任访秋、于安澜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先后在文学院执教,形成了兼容、博大、严谨、朴实、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