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杂志社
分享到:
《化学工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传质过程及设备、传热过程及设备、化工热力学、化工流体力学、反应工程等。
  • 主管单位: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005-9954
  • 国内刊号:61-1136/TQ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52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44
  • 综合影响因子:0.30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化学工程 2011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化学工程杂志节能减排

混合工质回热朗肯循环回收天然气冷量的模拟

摘要:高压天然气在集输过程中常需要节流,节流后的低温天然气具有品位低但是总量大的冷能。采用朗肯动力循环利用冷能发电是一种可行的思路。但由于天然气释放的冷能品位低且是一个变温过程,因而循环效率一般很低。由于混合工质的相变是一个变温过程,因而采用混合工质的朗肯循环,可以较好地加热与冷却曲线接近,从而减少不可逆损失。同时利用回热过程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循环的效率。采用HYSYS软件对上述流程进行了工艺模拟并对混合工质的组成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显示采用带有回热的循环比不带回热的循环效率提高约33.17%。当天然气输量为55×104 m3/d时,夏季可以得到64.48 kW的输出功率,当气温降到10℃时仍能产生34.48 kW的输出功率。
1-3

利用常减压装置的余热减少酮苯脱蜡装置能耗

摘要:运用流程模拟软件模拟酮苯脱蜡溶剂回收系统,通过Aspen能量分析软件分析了上述过程的换热网络,根据夹点技术提出了改造方案。在该方案中将常减压蒸馏装置的一些低温热源用于酮苯脱蜡溶剂回收系统换热网络中,结果表明上述改造方案既可降低酮苯脱蜡溶剂回收系统中加热炉的负荷,又可使常减压过程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热能回收率。上述改造措施的投资回收期不到半年。
4-7
化学工程杂志环境化工

三乙烯四胺合钴溶液脱除烟气中NO的实验研究

摘要:采用三乙烯四胺合钴溶液作为吸收液,在填料塔内,对模拟烟气进行了湿法脱硝的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吸收液的NO脱除能力,以及温度和氧体积分数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氧条件下,三乙烯四胺合钴溶液脱除NO的能力比Fe2+-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脱除NO的能力强;气相中的氧体积分数对NO的脱除影响显著,气相中氧的体积分数越高,NO的脱除率越高;温度对NO的脱除有较大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为50℃。
8-11
化学工程杂志过程强化

超重力技术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电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和废水电解工业、氯碱工业、材料制备、有机合成等方面,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气泡,导致传质过程受阻、能耗升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将超重力这一新型过程强化技术应用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研究表明:超重力技术可加强电化学反应中的传质过程,消除气泡对反应过程的影响,不仅有望降低电化学工业中的能耗,还有望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目前超重力技术应用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结果,提出了所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2-15

三相流闭式重力热管的强化传热

摘要:将三相流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重力热管,构建了三相流闭式重力热管系统。以水为工质,固含率(体积分数)、固体颗粒的种类、大小及加热功率等作为参数,研究并分析了三相流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三相流闭式重力热管具有一定的强化传热效果。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增大。加入5.5 mm的聚甲醛颗粒时,由于其不易流化,因此其固含率的变化对等效对流传热系数无明显影响;而当加入较易流化的3.15 mm的聚甲醛颗粒和树脂颗粒时,随着固含率的增加,其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先增大,在到达某一定值后开始出现波动。
16-19
化学工程杂志能源化工

新型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的动力学

摘要:工业生产中常采用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但原料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和水分往往会导致产生较多的皂化物,影响生物柴油和甘油的分离,降低了生物柴油的产率。开发的新型生物柴油催化剂SXL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以精制菜籽油和甲醇为原料,采用液相色谱法跟踪分析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的质量分数,考察新型催化剂SXL作用下的酯交换反应动力学,并研究该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因素,得到相关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40—60℃,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大;催化剂与菜籽油质量比为2.2%时反应速率较快,产率较高;醇油摩尔比为16∶1时,在较短时间内可达到较高产率;通过假设求证得到催化剂SXL作用下的酯交换反应整个过程是从二级反应向零级反应转变,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35.33 kJ/mol,频率因子k0为4.73×105 L/(mol.min)。
20-23

脂肪酶催化非食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优化

摘要:以麻疯树油、亚麻油、乌桕油为原料油,采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在3.0 g油、1 mL正己烷、醇油摩尔比为3.5∶1、固定化酶质量为油质量20%的条件下进行生物柴油的制备,通过脂肪酸甲酯产率和组成分析,以考察生物柴油制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反应时间优化。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对脂肪酸组分不存在选择性,且在超声、表面活性剂和时间优化等条件下也没有选择性。反应不同时期,转化率大小顺序为:麻疯树油〉亚麻油〉乌桕油。加入甲醇后,3种油的酯化反应在1.5 h内达到平衡,可在反应1.5 h后即加入下一次甲醇,以缩短反应时间。在总时间为4.5 h的条件下3,种油的催化反应已达到平衡。加入甲醇后超声处理10 min不能加快酯化反应速率,加入1.5 g TW-80降低了生物柴油转化率。
24-28
化学工程杂志材料科学

乙基咔唑液相循环储放氢性能研究

摘要:以Raney-Ni为催化剂,对乙基咔唑在高压反应釜中的循环吸放氢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6 h内,乙基咔唑实现了在较低温度下的储放氢过程,质量储氢密度达到5.61%,目的在于实现乙基咔唑-十二氢乙基咔唑体系在较低温度下的循环储放氢过程,有效推进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的实用化进程。
29-31
化学工程杂志传质过程及设备

十字旋阀塔板的板效率研究

摘要:在直径750 mm的热模塔内,以环己烷-正庚烷为物系,在常压全回流条件下研究了出口堰高对十字旋阀塔板各板效率及全塔效率的影响,并将十字旋阀和F1型浮阀塔板的全塔效率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操作状态下,堰高由30 mm增加到50 mm,板效率可提高5%—12%。堰高为30 mm时,十字旋阀塔板的全塔效率比F1型浮阀塔板要高10%左右;堰高为50 mm时,二者的全塔效率相差不大;还通过AIChE模型和CCM模型(Chen,Chuang点效率模型结合Molnar涡流扩散模型)的计算来预测板效率,并将其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CCM模型值与实验值比较接近。
32-35
化学工程杂志工程信息

工程建设项目信息

摘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分公司1 600万t/a炼油项目在广西北海建设,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基础设计。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 kt/a氯化聚氯乙烯(CPVC)项目,上海工程化学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初步设计。
35-35
化学工程杂志传质过程及设备

萃取精馏分离甲醇-乙腈的研究

摘要:为了分离甲醇-乙腈共沸混合物,研究了萃取精馏在甲醇-乙腈共沸物系中的应用。通过溶剂极性比较初选出萃取精馏溶剂,由ChemCAD软件模拟和气液平衡实验验证选定出合适的溶剂用于萃取精馏分离甲醇-乙腈共沸混合物,通过萃取精馏实验考察了所选萃取精馏溶剂的效果。结果表明:N,N-二甲基甲酰胺(DMF)能够消除甲醇-乙腈共沸物系的共沸。采用Wilson模型对常压下甲醇-乙腈物系和加入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的汽液平衡进行模拟,模拟数据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有33块理论板,其中净化回收段填料层3块理论板,萃取精馏段填料层30块理论板的填料塔进行间歇萃取精馏实验分离甲醇-乙腈共沸混合物,回流比为4,溶剂质量比为3∶1时在塔顶得到产品甲醇质量分数为95.76%。说明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溶剂的萃取精馏分离甲醇-乙腈共沸混合物是可行的。
36-39

芝麻叶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摘要:以天然芝麻叶为吸附剂,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考察芝麻叶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溶液pH值、吸附剂投入量、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准二级、颗粒内扩散吸附动力模型及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模型分别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物理吸附控制的准二级动力学过程。Langmuir,D-R方程都能较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溶液pH值、吸附剂投入量和温度对吸附有一定影响。吸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高温利于吸附。由D-R方程计算的吸附自由能E为6.804 4—7.087 7 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天然芝麻叶吸附剂对去除水溶液中的亚甲基蓝染料效果佳,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吸附剂。
40-43

水杨酸和磺基水杨酸在D201树脂上的共吸附行为

摘要:采用静态法和动态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水杨酸和磺基水杨酸在D201树脂上的共吸附行为和吸附选择性。同时竞争吸附、预负荷竞争吸附和等温吸附的结果均表明:水杨酸的存在对磺基水杨酸的吸附影响较小,而磺基水杨酸的存在则大大削弱了水杨酸的吸附2,种溶质在吸附位点上的竞争为主要作用机制。在双溶质(质量浓度比为1∶1)吸附体系中,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选择性的影响明显,初始质量浓度≤500 mg/L时,树脂对水杨酸或磺基水杨酸的吸附选择性均很小;初始浓度为1 000—2 000 mg/L时,树脂对磺基水杨酸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利于二者的选择吸附分离。对初始质量浓度均为2 000 mg/L的双溶质水溶液的动态吸附与脱附表明,以1.000 g树脂装柱,吸附出水在250 mL泄漏点内几乎只含水杨酸,磺基水杨酸被吸附于树脂上。室温下以质量分数5%NaCl+2%NaOH溶液作为脱附剂,可完全洗脱树脂上吸附的磺基水杨酸和水杨酸,其分离系数为300,磺基水杨酸的回收率为96%。应用D201树脂能有效实现磺基水杨酸与水杨酸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44-49
化学工程杂志传热过程及设备

循环流化床中C类颗粒的干燥

摘要:为将循环流化床(CFB)技术应用于C类颗粒(〈30μm)的干燥,在自建的循环流化床(内径0.104 m×高2.35 m)内,以玉米淀粉(dp=8μmρ,p=800 kg/m3)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操作参数对其干燥特性及干湿分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适用于C类颗粒的干燥;干燥速率随气速及进风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实验操作范围内初始含水质量分数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不大,较高的提升管具有更广的气速操作范围,系统物料循环更为稳定;分离速率随气速及进风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分离含水质量分数随气速及进风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气速的影响更为显著。
50-54
化学工程杂志化工热力学

高压下CO2在几种物理吸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摘要:为开发新型高效物理吸收溶剂,采用恒定溶剂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2气体在酮、碳酸酯、乙酸酯、二酸酯、醚及醚酯化合物等不同纯溶剂中的溶解度,温度变化282.76—302.81 K,压力最高可达4 MPa。结果表明:在此测定条件下,CO2在物理溶剂中的溶解度符合亨利定律,溶解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通过对溶剂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含有醚键、酯键的溶剂对CO2的吸收比其他溶剂的吸收效果好,同时直链型的溶剂比带有支链的溶剂吸收效果好。所研究的溶剂中,没有支链且同时存在醚键和酯键的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吸收效果最好,与文中的推论相符,为开发高效CO2吸收剂提供了依据。
55-58
化学工程杂志化工流体力学

多相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研究进展

摘要:多相搅拌槽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中,而多相混合状态对于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时间是表征其宏观混合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二方面对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液相混合时间研究进行综述,对气液、液固、液液、气液固4种体系的多相搅拌槽进行了分类总结,讨论了分散相、桨型、转速、挡板等因素对连续相混合时间的影响。对多相搅拌槽内估算混合时间的经验关联式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了未来多相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59-64

鼓泡流化床离散模拟中的一个局部空隙率模型

摘要:气固流化床离散颗粒模拟中通常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局部空隙率,不能较好地反映流化床中显著的非均匀结构特性。为了考虑非均匀结构对局部空隙率的影响,文中提出一个适用鼓泡流化床的局部空隙率模型。将流场划分为稀区(气泡区)和密区(乳相区);非均匀结构对密区局部空隙率的影响通过引入局部空隙率下限和非均匀影响系数描述;将提升管流动中颗粒团的空隙率关联式进行修正,得到鼓泡流化床中局部空隙率的下限;采用基于颗粒分布的自适应方法计算非均匀影响系数,从而建立了计算局部空隙率的气泡乳相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气泡乳相模型在气泡鼻区域计算的局部空隙率显著低于面积加权平均法的计算结果,因而在该区域能较大幅度地修正曳力。与传统离散颗粒方法的模拟相比较,采用气泡乳相模型计算局部空隙率的模拟更接近实验结果,并能捕捉气泡冒出床层的复杂现象。
65-70

SK静态混合器内各截面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究

摘要:采用脉冲示踪法对SK静态混合器内各截面的停留时间进行了实验测试,比较了流量对各截面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截面上,随着流量增加,平均停留时间减小,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变得高而窄;在相同流量下,沿着轴线方向,平均停留时间增大,量纲一方差减小,流体流动趋向于活塞流。同一截面上,随着流量增加应答峰初期的斜率较陡,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拖尾现象不明显。根据实验结果,采用轴向扩散模型、双参数模型和移位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模型对曲线进行描述。模拟结果表明,移位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吻合程度优于其他2个模型。
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