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河南中医杂志 省级期刊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41-1114/R 国内刊号
  • 1003-5028 国际刊号
  • 0.9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河南中医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河南中医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理论研究、经方研究、历代名医及其著作、名老中医经验、实验研究、临证经验、临床研究、针灸与推拿、药理研究、文献综述

河南中医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河南中医杂志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伤寒论》常变观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启示1489-1491

摘要:常与变是相对而言的。就'标本'而论,'本'为'常','标'为'变'。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此为'常法',但当某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难以忍受或危及生命时,治疗的重心就当有所转移,急则治其标,即为'变法'。寒证治以热药,热证治以寒药,逆病性而治,即'正治',是治疗的常法。但当病情危重,外在表象不能真实反映病变本质,也就是出现假象时,治疗就应加以变通。有时的'反治'之法即为变法。在《伤寒论》的常变观思维指导下,不仅要努力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辨证、治疗的常规与变法,还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知常达变'的辩证思维,要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全面地、动态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浅析加减复脉汤去大枣1491-1493

摘要:加减复脉汤是在《伤寒论》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人参、桂枝、生姜、清酒、大枣,加入白芍,易生地黄为干地黄而成,具有滋阴养血,生津润燥之功,是临床上治疗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之主方。加减复脉汤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人参、桂枝、生姜于理可以理解,但考代表本草关于大枣的功效以及大枣在《伤寒论》中的使用与配伍规律,结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复脉汤的使用,大枣与炙甘草相配,且两者量都较大,以补益心脾,调和阴阳为主,加减复脉汤为阴虚液亏之证而设,其去大枣,失去其调和阴阳之意,阴液无以生化;而大枣之性不似桂枝、人参、生姜之温热,故笔者认为从炙甘草汤大枣配伍规律来看,去大枣似有不妥。

张仲景服药温度、用药知度及辅助措施浅议1494-1496

摘要:张仲景对服药温度的论述中,认为温服一方面适用于脾胃之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药效的发挥,冷服则是通过控制药效来发挥药物的正面作用。用药知度这个措施可以让医者和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做到'心里有底',以便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辅助措施的运用在辅助药力、保护正气的基础之上,也有促进机体恢复和增强康复后机体抗邪的作用。不论何种辅助方法,其都逃不过扶正祛邪和辅助药力的作用和目的,使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不损伤机体正气、促进邪气的祛除和机体正气的恢复。

河南中医杂志理论探讨
伤寒与温病1497-1499

摘要: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从中医体质学说论小儿多汗症1499-1501

摘要:不同体质的患儿,产生多汗的机制和病因不同,临证当辨证求因。如气虚质其发汗多由中气不足,气虚不能固涩,以致汗液外泄;阳虚质由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阴虚质多为阴虚生内热,热蒸津液而出;痰湿质多为湿久化热,内热蕴蒸,迫津外泄;湿热质多为湿热内蕴,蒸液汗出;瘀血质多为瘀血内阻,久而化热,迫液外出;气郁质多为气机不畅,郁而化热,阳加于阴而为汗;平和质,多由感受外邪,导致营卫不和,卫表不固,营阴外泄,以致汗出。因此,不同体质所导致的多汗各不相同,所用治法也各有侧重。由于体质的影响,小儿多汗症临床表现上也有差异,虽主证都为汗出过多,或异常汗出为主,但伴随症状往往不尽相同。

考《灵枢》之燔针1502-1503

摘要:《灵枢》中燔针的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即多部位予大量针刺,留针,然后用大与粗的艾条两根,点燃之后在针柄上烤,以使针柄发热达到人体深处,即筋脉与骨处,使针与热的效应达到人体深层部位,而后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劫刺与焠针的意思是进针进行的速度与使针柄的热时间长短,也就是常说的补与泻的问题。《黄帝内经》燔针劫刺与焠针的方法。其一是以痛为腧,以经络为循行线路,以现代医学神经走向分布处为基础,用针灸针,然后划线,在划线走行上,间隔一寸左右,密集把针全部扎满,根据病变部位与疼痛面积大小,以及结合经络阴阳两经的对称性,应用100~300根针,主要选择部位以背部督脉与膀胱经为主,或者前胸部,或者四肢大关节附近。针刺针完全扎到位之后,再用最粗的艾条两根,点燃之后双手拿紧,顺着针柄部分,使之针柄发热发红,直到病人顺针感热传导能耐受为度,反复多次,长时间进行针柄加热,一般在经过1~2 h,使疼痛能够完全缓解或解除为度。

从肺论治大肠息肉1504-1505

摘要:大肠息肉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为脾虚、肾虚,标实主要为气、湿、痰、瘀。而气、湿、痰、瘀这四大主要致病因素皆与肺相关,因此,从肺论治大肠息肉完全可行。'肺与大肠相表里'是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从组胚学、免疫学、解剖学、神经内分泌学、肠道微生物学等各个角度探索肺与大肠之间生理、病理情况下的联络机制,并且也从分子水平为其提供新的线索,不断丰富和发展'肺合大肠'理论的科学内涵。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机制研究不够充分,也无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科学研究数据,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河南中医杂志经方实验录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1506-1508

摘要: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治以下,导致邪热壅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是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临床药物剂量应随患儿病证变化而制定,不可拘于一格,虽然小儿用药量常为成人量减半,但药物配比可灵活参考。煎煮时应将石膏、麻黄先煎,还应将麻黄'去上沫'。

王宏坤运用芍药甘草汤经验1508-1509

摘要: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为误汗伤阴,筋脉挛急而设。王宏坤老师从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久行伤筋、筋挛不伸,外伤瘀滞、血阻筋绌,肝肾不足、骨萎筋弱等方面辨证治疗,以芍药甘草汤作为主方加减治疗腓肠肌痉挛症、胫骨结节骨骺炎、骨质疏松症。对于肝脾不和者,王老师多借柴胡辛寒,加强疏肝作用;以干姜辛热,温脾土助生化;对外伤瘀滞者,根据伤情轻重,损伤久暂,早期配核桃仁、红花破淤,中、后期配当归养血活血;劳则加重,可加黄芪,腰膝酸软,每加牛膝。

河南中医杂志名老中医经验
陈宪民治疗角膜炎经验1510-1512

摘要:陈宪民主任中医师根据角膜生理特点,引入卫气营血辨证,巧用清散补泻诸法,兼顾保护瞳神和早期退翳,临床诊治角膜炎疗效显著。陈宪民认为角膜的生理特点少气少血,治宜清补兼施。该病初起风热袭目,宜清宜散;湿热为患,宜分清卫气,标本同治;大热大实,治宜攻补兼施;角膜云翳治宜调整脏腑,明目退翳;治疗时应明辨病机,顾护瞳神。

李毅平治疗慢性胃炎经验1513-1515

摘要:李毅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李毅平老师将该病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等四型,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并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调畅情志、预防保健、注重调摄等。

河南中医杂志历代名医及其著作
叶天士诊治妇人温病特点1515-1517

摘要:因妇人具有经、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其著作《温热论》中特别指出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及规律。在治疗胎前温病时,一定要时时注意保护胎儿,防止正气受到损伤,邪热内陷威胁胎元。诚如叶氏云:'然须步步固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产后温病的治疗,应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使邪气得去,正气得安。热入血室的治疗要兼顾经期的特殊生理,配以活血行气,祛邪通络。

近代河南名医翟青云生平及学术思想1518-1519

摘要:翟青云对《景岳全书》中阴阳互根理论体会尤精,深明'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其旨,擅用左归饮、右归饮、桂附地黄汤加减来治疗各类疾病,认为'治虚必先培根本'。翟青云出身贫苦,未曾入私塾读书,但他勤学好问,精研医学,博览医书,终成一代名医。翟青云悬壶豫东40余年,活人无算,济世利民,医德高尚。从治病救人到著书立说,他为当地百姓和中医传承奉献了毕生心血与精力。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大医精诚之心、济世利民之举,值得我们学习。

河南中医杂志经方抗癌新悟
当归贝母苦参丸1519-

河南中医杂志历代名医及其著作
《外科明隐集》论治疔毒1520-1521

摘要:疔毒虽为外科疾患,但其发病跟毒滞脏腑、邪侵机体密切相关,临证时仍当根据证候表现辨证论治,施以内服汤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畅旺气血。若为毒火壅滞脏腑的实证,应用黄连汤疏解;若是'毒气过盛,内脏反虚,渐增神昏溃乱'的虚实夹杂之证,则宜用内托安神散益气养阴安神;若为邪侵机表的表实证,可用七星剑汤发汗解表;若是邪入少阳,寒热兼作的半表半里证,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若是患者不谨遵戒条,或医者治法失误而发生走黄之险证,临证治疗当随机应变。除用内服之法治疗外,《外科明隐集》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外治之法,如选用蟾酥丸内服外敷。《外科明隐集》没有因为疔毒是外科疾患而只用外治之法,而是内服、外敷、汤洗、针刺、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并用,从理法方药上详尽地论述了疔毒的诊疗特点。

河南中医杂志实验研究
疸清颗粒对急性肝内胆汁瘀积模型大鼠的影响1522-1524

鲜芦根水提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1525-1527

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对全脑缺血大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1528-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