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河南中医杂志 省级期刊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41-1114/R 国内刊号
  • 1003-5028 国际刊号
  • 0.9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河南中医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河南中医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理论研究、经方研究、历代名医及其著作、名老中医经验、实验研究、临证经验、临床研究、针灸与推拿、药理研究、文献综述

河南中医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河南中医杂志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浅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931-933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特点为半表半里邪热,津伤阳损,上热下寒,冲逆明显。其临床表现颇为繁杂,但主要不外半表半里寒热两方面。上热证见:晨起口苦,咽干,口干欲饮,无唾液,口中黏腻,口臭,眼干无泪,头晕,耳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失眠多梦,上半身燥热,夜间手足灼热,舌干红瘦,少苔或无苔等。下寒证见:疲倦,纳差,不能饮冷食凉,脘腹、腰部畏寒,关节疼痛,颈背腰部疼痛,白天手足厥冷,或终日四肢厥冷,或下半身畏寒等。其他表现:心下满,大便干,小便不利,但头汗出,心悸,气上冲,微热等。本证辨识要点为口干或晨起口苦,四肢厥冷,尤其是双足冷,冬季尤甚。但必须排除因邪热郁闭体内,阳气无法宣通,出现恶寒肢冷等症状的真热假寒证。同时要与乌梅丸证、《金匮要略》肾气丸证等相鉴别。需要说明的是,"口干""四肢厥冷",不仅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而且是客观的体征,即"口腔津液缺乏""四肢皮温低下"。

从南阳酒文化谈仲景用酒934-936

摘要:南阳酒文化源远流长。1959年春,在镇平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塜上寺遗址出土了一件精制灼黑陶杯,充分说明早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南阳就有了以谷物为原料酿造酒的历史。酒文化的辉宏与酒的制作技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南阳历史上,独具匠心的南阳人民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人们奉献了诸多琼浆佳酿,这对张仲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了清酒、白酒、苦酒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用到了上述名目繁多的酒,其用酒之法也是各取所宜,独具特色。纵观一部《伤寒杂病论》仲景提到"酒"字共有45处,其中白酒3处,清酒5处,苦酒4处,酒33处,见于不同篇章、不同病证、不同方药及饮食禁忌、杂疗方中,对酒的用法、服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水酒同煮、以酒送服、以酒煮药、以酒浸药、以酒洗药等。

“从一般到特殊”思维方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936-939

摘要:中医经典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演变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经典专著《伤寒论》的始终,它既可以体现在六经证及其兼证、变证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病证相应""异病同治"及六经病治法等方面。因此掌握中医学逻辑思维,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诊疗逻辑思维方法是决定诊治活动趋近于诊治目标的核心因素,利于理解和认识方证间互相关系及方证的病变本质、临床表现。同时,是争取最佳疗效的重要条件,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短气”辨939-941

摘要:由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基本不涉及脏腑,且对于"短气"一症的解释较少,所以笔者从《脉经》对于"短气"的论述入手,对于《金匮要略》中"短气"一症做出了全面的考证,认为"短气"一症和五脏相关,且分虚实,原因分别有1心气不足,外邪侵袭。2肺气痿弱,水饮内停。3脾脏"虚寒"。4脾脏有"实",有"热"。5肝肾之气不足,阴寒乘袭。且王叔和对于短气症状本身的特点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王叔和认为:呼出障碍和吸入障碍都属于"短气"症状。总之,全面学习仲景对"短气"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对于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研究。

浅析肾气丸中牡丹皮的应用942-944

摘要:《金匮要略》一书中,用肾气丸者共有5处,分别为脚气、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等,虽病证不一,但都有小便异常的症状表现,或小便不利,或尿频量多,方中重用干地黄为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滋补肾阴,配桂枝、附子各一两温补肾阳,又加茯苓、泽泻、牡丹皮各三两,用以利水活血。无论是小便不利还是尿频量多,其病机皆为肾气虚衰,前者为肾之气化不利,后者是肾之固摄失职,二者皆为肾气虚所导致,偏重于肾主水液代谢功能的减退。肾气丸所治五种病证中,虚火证候不明显,牡丹皮"清泻相火"的功能缺乏理论依据,而水液代谢失调证候较著,从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学术思想出发,牡丹皮的活血利水作用不言而喻。

痰饮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945-946

摘要:痰饮形成的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因此若盲目使用攻伐之法则不但痰饮不去且脾胃更伤。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经久不愈实为痰饮作祟,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机,书中关于痰饮病总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脾阳得健运,痰饮得化,饮为阴邪,得温则行,温药亦可振奋阳气,运行水液,可谓一举多得,"和之"也寓有用药当刚柔相济之意,刚药可燥湿暖土,柔药功擅益胃养阴,然过于刚燥消耗阴液,过于温补滋腻碍湿,因此临床当注意配伍得当。

河南中医杂志理论探讨
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947-949

摘要:中医学从生理、病因、病理,到辨证、施治,无一不是以气化论为理论根据的,因此,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真正核心,中医理论本质是气化论。气化作用激发和协调着气、血、津液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变化,维持着各个脏腑官窍的正常活动和机体的整个生命全过程。人体内气、血、津、液的产生、输布、发挥作用等,亦无不有赖于气化。气化有常,则津液流行,气血充盛,五脏安和,疾病不生;气化失常则津液不行,气血衰少,五脏动摇,变生百病;气体终止,则精气竭绝,阴阳离散。在临床上无论治疗气血病证,亦或是津液病证,调理气机、推动气化都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病机是辨证论治之灵魂950-951

摘要: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从肺论治传染病952-953

摘要:邪侵犯或自体表入里、或自口鼻而入,故而往往先影响肺,疫疠之气亦是如此,虽不属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六淫之列,但就其传播途径而言,或从口鼻而入,或皮肤接触而得,与外邪类似。由此可知,五脏之中,疫疠邪气来袭侵犯人体,首先犯肺,导致肺卫失宣,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五脏六腑皆受其害。从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埃博拉病毒的大面积传播,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危机到人类的生存,病毒变异速度之快,给西医治疗增加不少难度,而中医学不存在病毒变异的说法,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论治,而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中医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从肺论治"更应优先考虑。

论湿954-956

摘要: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中医治未病理论溯源957-959

摘要:"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河南中医杂志经方实验录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湿中阻证31例960-962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湿中阻证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寒湿中阻证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3.33%,治疗组有效率90.3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黏膜病理炎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湿中阻证疗效显著。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08例962-964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2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70%,观察组有效率90.7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0.56%、46.3%、59.26%、76.8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9.26%、17.59%、18.52%、2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大小、溃疡数目、溃疡充血、溃疡疼痛、烧灼感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河南中医杂志名老中医经验
李培旭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965-967

摘要:慢性肾功衰竭病因复杂,病机多变,病情加重的因素较多,容易受外邪、饮食失宜、劳倦、情志失调等的影响,另外因肾脏本身排出毒素和代谢废物的功能下降,也会导致病情加重而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头痛等症状。李培旭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不同的阶段,一定时期内疾病的病理变化相对稳定,只要辨证准确,分清主次,通过补益脾肾、通利六腑、疏利三焦、清热祛实、补气化瘀,配合化毒、解毒、排毒、攻毒等方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阶段及早干预,可使病变的肾功能得到逆转,或者病情的发展得到控制,防止病情快速向尿毒症发展。

张念志运用膏方防治肺系疾病经验967-969

摘要:张念志教授认为膏方在肺系疾病的应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减轻发作病情;调整阴阳,以衡为期。张教授临床以"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为膏方运用的总原则,重点在于顾护胃气以及顾及"三个平衡"。张教授在肺系疾病的调治中遵循治肺不离肺,治肺不独肺的原则,并通过调整全身各脏腑机能,而达到防治肺系疾病的目的。

张志远治疗慢性胃病经验970-972

摘要:张志远老师认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慢性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升降失常、气运不达为主要病机,气滞、湿热是关键病理因素,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张志远认为胃病患者久病伤阳、伤阴、易致瘀,治疗上遵调理升降、健脾和胃之大法,同时针对兼夹病机提出疏泄郁气,和中养胃、寒热并用,疏补同开的治疗方法。张老师认为,慢性胃病反复发作,发作期与恢复期往往交替出现,故论治胃病谨遵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张老师临证用药特点:寒热兼苦辛、缓肝兼益胃、清补不壅塞、甘润益胃阴、慎用攻下药。

孙维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972-974

摘要:孙维峰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病因多为肝肾阴虚,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久则痰瘀互结,留滞经脉、关节、脏腑,强调"肝脾肾虚、痰瘀互结"为痛风的发病根源。孙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原则为"泄浊祛邪、化湿清热、活血化瘀",自拟"泄浊除痹汤"治疗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孙维峰教授特别注重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生活上的预防调摄。

河南中医杂志历代名医及其著作
唐宗海《血证论》用药规律的数据研究975-978

摘要: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