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3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医药资讯、论著_基础研究、论著_临床研究、短篇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等。
  • 主管单位: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海南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3-6350
  • 国内刊号:46-1025/R
  • 出版地方:海南
  • 邮发代号:84-1
  • 创刊时间:1973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3
  • 综合影响因子:0.78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海南医学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海南医学杂志心血管病专题

序言

摘要:2010年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专题荟萃了我省心血管病专业近年来在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介入诊疗、调脂治疗等领域的实践的最新进展。在新的一年中,我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强化心血管病专业指南的临床应用,
1-1

预防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进展和争议

摘要:房颤的首要治疗目标是预防卒中以及改善症状,临床上有采用恢复窦性节律或者控制心室率两种不同的治疗策略。由于患者特点以及对于心律失常的耐受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房颤的治疗往往存在较大的挑战性。许多新的非常有希望替代华法林的药物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Tecarfarin等安全性、有效性、性价比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而安全性是左心耳封堵治疗在临床推广的最大障碍。心房颤动消融技术发展很快,但应用受到技术和费用的限制,尤其是术后患者的房颤负荷的评价以及对于远期疗效影响尚待观察。
2-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策略

摘要: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控制高血压就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目前人们还意识到在正常血压范围内进一步控制血压还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冠心病有许多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预防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病,应对确定的患者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降低心血管危险性。对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应根据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的整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个体化治疗。
8-13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摘要:在心血管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发挥药物的有益作用,但也应注意到绝大多数药物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程度和反应率不同而已。所有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都可看做是药物性风险,是患者医疗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的致病因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同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达到合理用药之目的。
14-19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改进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以及近年来诊治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回顾,作一综述。
20-24

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与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神经肽Y(NPY)是一种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中含量极其丰富;神经降压素(NT)是分离纯化的一种生物活性多肽,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心脏和血管。近年大量研究提示NPY、NT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及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就此展开相关综述。
25-28

PPAR-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基础研究进展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本质是血管壁对各种慢性损伤所作出的一种炎性反应。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s)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其分为PPAR-α、β(或δ)和γ三种亚型。近年来研究表明,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均有作用,不仅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还能稳定斑块,甚至能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以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8-3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一个同源物,它能将血管紧张素Ⅱ转化为具有舒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31-33

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患者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操作中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引起国际上放射防护组织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大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了调查报道,探讨其中的规律和防护措施,旨在为防止过度辐射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患者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33-35

调脂药物的分类及应用进展

摘要:脂代谢紊乱包括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蛋白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调脂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脂代谢紊乱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包括(1)他汀类;(2)贝特类;(3)树脂类;(4)烟酸类;(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6)普罗布考;(7)n-3脂肪酸;(8)复合制剂。其中他汀类药物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调脂药物。调脂药物的选择可根据脂质代谢紊乱的类型,如以胆固醇升高为主可选用他汀类或烟酸类,如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可选用贝特类或烟酸类,混合型可选用他汀类或贝特类药物。
36-38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地位及意义

摘要: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机制的复杂性,使其成为临床上经常面临和较难防止的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在其发生发展的众多机制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不但参与这一过程,而且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结构、功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在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9-42

斑块成份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摘要: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问题一直是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难题,目前关于再狭窄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斑块成份与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是最近才引起关注,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即软斑块术后再狭窄率高、稳定斑块术后再狭窄率低。因此有望通过对斑块成份与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再狭窄机制,降低介入术后再狭窄率。本文就斑块成份对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作一综述。
43-45

心房颤动的病因及哲学思考

摘要:心房颤动是最为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颤动病因众多,从哲学角度思考心房颤动的病因,有助于全面认识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疾病,因此,选择治疗心房颤动的最佳方式时,用辨证的方法分析心房颤动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对医生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6-48

依达拉奉对急诊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52例初发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依达拉奉静滴。观察两组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并检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4h、8h、12h、24h、48h、72h血浆CK-MB浓度并绘制时间—浓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以估测梗死面积,同时检测入院时及术后1h、8h、24h、48h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急诊PCI术后各时点MDA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治疗组术后各时点MDA水平均较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为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显著减少;治疗组以CK-MB时间—浓度曲线曲线下面积估测的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浆脂质过氧化标志物丙二醛显著升高,依达拉奉能减轻其升高水平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事件。
53-55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体外反搏组每天给予45min体外反搏,3个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体外反搏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反搏可降低冠心病患者IL-6及CRP,可能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56-57

重组人脑钠利肽治疗顽固性心衰31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本院2008年8月~2010年10月以来应用重组人脑钠利肽治疗的顽固性心衰31例,分析治疗成败的因素,总结治疗的经验,以便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31例顽固性心衰患者,给予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钠利肽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转归。结果治疗好转出院26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结论应用重组人脑钠利肽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只有剂量依赖性的低血压,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值得在顽固性心衰患者中应用。
58-59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血清PⅢP浓度的变化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后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浓度的变化与价值。方法 73例AMI入选患者均于入院时及AMI发病的第1、4、7天及第1、3、6个月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PⅢP浓度的变化。根据AMI6个月后彩色多普勒心动超声的结果,按是否存在左室重构将其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并分析两组PⅢP浓度的变化与左室重构的关系。结果 AMI后左室重构患者血清PⅢP浓度持续高于非重构者,血清PⅢP浓度的峰值与6个月时LVEF、E/A之间呈负相关(r=-0.331,P〈0.05;r=-0.361,P〈0.05);与LVED之间呈正相关(r=0.435,P〈0.01)。梗死相关动脉(IRA)急诊PCI血清PⅢP峰值浓度明显低于未进行再灌注治疗([93.4±24.1)μg/Lvs(131.6±28.2)μg/L,P〈0.05]。结论 AMI后血清PⅢP浓度的变化是反映左室重构有用的指标,IRA再灌注可以明显减少梗死后的胶原形成,防止心肌纤维化的形成,改善左室功能。
60-61

高敏肌钙蛋白T轻度升高的胸痛患者冠脉造影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TnT)轻度升高在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的胸痛患者,hsTnT水平在0.001~0.030ng/ml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hs-TnT检查采用美国罗氏公司的cobase601自动检测仪检测。结果共入选45名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肌酐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hsTnT较非冠心病组升高,分别为(0.014±0.009)ng/ml和(0.007±0.005)ng/ml,P=0.004。冠心病组患者hsTnT与冠脉Gensini积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418,P=0.034。结论对于疑诊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低浓度的hsTnT升高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且hsTnT的值可能与冠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