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海南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Hainan Medical Journal

  • 46-1025/R 国内刊号
  • 1003-6350 国际刊号
  • 2.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海南医学是海南省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海南医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临床研究、短篇论著、综述、医学信息研究、个案报道

海南医学 200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海南医学杂志论著
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1-3

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经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三联1周疗法根除治疗后4周,胃镜胃窦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仍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应用左氧氟沙星0.2克,每日2次;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埃索美拉唑40mg,每日1次,10天;对照组34例,应用胶体果胶铋200mg,每日2次,呋喃唑酮0.2g,每日2次,四环素1.0g,每日2次,埃索美拉唑40mg,每日1次,14天。四周后复查。^14C-UBT。结果。^14C-UBT转阴:试验组33例,86.8%,明显高于对照组22例,64.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副作用发生率,试验组2例,5.2%,对照组10例,29.4%,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1),且6例需加用其他药物对症治疗。结论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在H.Pvlori初次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中较铋剂加呋喃唑酮、四环素、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疗效高,副作用少。

57株嗜麦芽黄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相关性和耐药性分析3-4

摘要:目的分析57株嗜麦芽黄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间性和耐药性况,探讨嗜麦芽黄单胞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57株嗜麦芽黄单胞菌,根据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Micro Scan40/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结果57株嗜麦芽黄单胞菌均来自ICU病房,其中93.0%来自呼吸内科ICU病房,7.0%来自颅脑外科ICU病房,90%以上为高龄慢支患者。嗜麦芽黄单胞菌好发于下呼吸道感染,且是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泰能后而诱发。药敏结果呈示,对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78.0%,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45.0%,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敏感率〈20%,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天然耐药,对氨苄西林,头胞唑啉,头胞西丁,头胞噻吩,头胞呋肟均100%耐药。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住院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均有利于减少嗜麦芽黄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纳洛酮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5-7

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 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6例SIRS分为两组,A组42例,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予以扩容、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以及重要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B组44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另以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对照组(C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结果86例SIRS中82例(95.3%)治愈,A组和B组的死亡率(3/42,7.1%vs1/44.2.7%)存在差异(P〈0.05)。治疗前A组和B组的IL-6和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A组治疗后12h、24h以及48h的IL-6和TNF—α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72h浓度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IL-6和TNF—α进行性下降(P〈0.05),治疗后B组各时间点的IL-6和TNF—α浓度低于A组(P〈0.05)。B组血清IL-6和TNF—α同步进行性下降.其下降与纳洛酮早期干预呈正相关(p=0.74)。结论IL-6和TNF—α可用于动态判断SIRS的进展和预后.纳洛酮早期使用可降低IL-6和TNF—α的水平进而缓解SIRS。

高碳酸血症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长期吸氧治疗的研究8-9

摘要:目的 高碳酸血症在慢性肺病长期吸氧治疗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的60例成人慢性呼吸衰竭同年龄层患者,年龄从60岁至75岁,平均65.2岁。男性39例,女性21例。A组为经过长期吸氧治疗后死亡的患者,B组为经过长期吸氧治疗后病情好转患者,我们对A组、B组的血碳酸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因呼吸衰竭死亡18例(30%),3例因其它原因死亡(5%),39例好转(65%)。18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的患者长期吸氧治疗时二氧化碳分压:8例二氧化碳分压45≤PaCO2〈55mmHg。6例二氧化碳分压55≤PaCO2〈55mmHg,4例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55mmHg。39例好转患者长期吸氧治疗时二氧化碳分压:15例二氧化碳分压45≤PaCO2〈55mmHg,14例二氧化碳分压55≤〈PaCO2〈55mmHg.10例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55mmHg。经秩和检验得P=0.6928,认为A、B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明显差异。结论高碳酸血症不能用来预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长期吸氧治疗时的预后。因而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长期吸氧治疗时的高碳酸血症无需刻意校正至正常水平。

盐酸溴己新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10-11

摘要:目的评价盐酸溴己新静脉给药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盐酸溴己新静脉治疗。结果治疗组喘憋、气促、肺部体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68.4%.而且病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盐酸溴己新静脉给药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影响的探讨12-13

摘要:目的探讨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高血压性幕上性非丘脑脑出血,颅内高压不明显、发病6h内出血量〈30ml的患者。将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125ml者定为A组(34例),应用速尿者为B组(34例),24h内不应用任何脱水剂者为C组(34例)。48h复查头颅CT,血肿增大超过33%认为血肿扩大,分析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A组血肿扩大13例(38.2%),B组4例(11.8%),C组3例(8.8%),A组与B组、C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可能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即使半剂量甘露醇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也不宜盲目、仓促使用。

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14-15

摘要:目的研究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面积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方法4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A组)23例和非吗啡组(B组)20例,1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入院即采静脉血后,立即注射吗啡3mg,根据病情需要5—10min后重复该计量,后于0.5h,4h,8h,12h,16h,20h,24h采静脉血样,B组未用吗啡,所有样本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取峰值,入院即刻和0.5h血样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A组与B组血浆CK-MB,CGRP,ET-1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1),入院时A组与B组CK—MB,CGRP和ET-1无明显差异(P〉0.05),0.5h后A组CGRP显著高于B组(P〈0.01)亦高于入院时(P〈0.01)。A组ET-1显著低于B组(P〈0.01)亦低于入院时(P〈0.01),A组CK—MB峰值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吗啡能提高AMI患者血浆CGRP浓度,降低ET-1浓度,CK—MB浓度亦降低,因此有心肌保护作用。

多层螺旋CT MPVR重建对眶骨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16-16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轴扫与多平面重建(MPVR)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螺旋轴扫后在进行多平面重建,分析骨折的CT征象,再与常规轴扫的图像对比。结果43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中,轴扫+MPVRCT显示直接征象29例,间接征象14例。冠状位重建显示直接征象20例。6例上下走行的骨折显示不清,“泪滴征”8例;横断位扫描显示直接征象23例,8例前后走行的骨折未能显示。“泪滴征”均未显示。其它间接征象在冠状、横断位扫描均可显示。结论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较大。MPVR冠状位与横断位相互补充,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17-19

摘要: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BCG—PSN对梅毒血清固定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经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30例正常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BCG—PSN治疗前.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3^+、CD4^+巴细胞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组P〈0.001;CD4^+组P〈0.01),而CD8淋巴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BCG-PSN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CD8^+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通过调节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纠正CD4^+/CD8^+失衡,起到辅助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作用。

奥曲肽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19-20

摘要:目的观察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0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组16例,使用奥曲肽0.2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用至病情有进展时停药;对照组14例,仅接受积极的支持治疗,每1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无CR,1例PR,3例MR,5例SD,6例PD。总有效率为25%;对照组中无CR、PR、MR,3例SD,11例PD,总有效率为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TTP为3.5个月,对照组为1.5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奥曲肽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AFP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晚期肝细胞癌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H—CHOP与E—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比较21-22

摘要:目的比较H—CHOP与E—CHOP方案治疗淋巴瘤的疗效。方法65例淋巴瘤患者31例采用H—CHOP;34例采用E—CHOP方案治疗。应用SSPS11.5计算软件,采用(x^2P)Fisher’s Exact Test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毒副作用。结果H—CHO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51.61%。总有效率90.32%。E—CHO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26.47%。总有效率67.65%。统计学分析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初治患者H—CHOP方案的有效率显著高于E—CHOP方案(P〈0.05)。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H—CHOP组为77.42%;E—CHOP组为79.41%,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均无发生与毒性有关的死亡。结论H—CHOP方案治疗淋巴瘤,患者具有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高,副反应可耐受的优点.可在临床进一步观察使用。

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对慢性便秘的诊断价值23-23

摘要:目的评价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对慢性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慢性便秘患者同时进行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结果结肠运输异常23例,出口梗阻者124例。其中直肠前突84例,会阴下降66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和,或直肠内套叠54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9例,耻骨直肠肌肥厚症11例,内脏下垂7例。结论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检查对慢性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24-25

摘要:目的总结13年来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分析近13年来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在112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A组,术中胆道镜取石者536例,B组,术后经胆道引流管窦道治疗者517例。C组。术后切开永久性皮下通道治疗者72例。结果A组配合肝段切除结石取尽率93.7%,B组结石取尽率84.1%.C组结石取尽率90.2%。结论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应强调外科手术相结合。争取在术中结合病灶切除等方法提高结石取尽率。手术建立永久性皮下通道,对复发结石的治疗和减少再次手术有重要作用。

肝左外叶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26-27

摘要:目的探讨肝左外叶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0年来我科通过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87例病人治疗情况。结果本组87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9例,结石残留率为10.3%。术前单纯为左肝内胆管结石者结石残留5例,结石残留率为6.7%;术前为左右肝内胆管都有结石者结石残留4例.结石残留率为33.3%:无手术死亡。结论肝左外叶切除术对左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老年患者难治性创面的治疗分析28-2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难治性创面的特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8例老年难治性创面病人,对这些病例的病因、伴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中外伤2例,烧烫伤6例,8例均患有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1例合并肾脏疾病;5例植皮治愈,2例截肢,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手术是修复老年难治性创面极其有效的方法,而营养支持治疗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处理慢性疾病是促使创面愈合的前提条件。

东莨菪碱对吗啡、氟哌利多硬膜外术后镇痛副作用的预防30-31

摘要:目的观察东莨菪碱对吗啡、氟哌利多硬膜外术后镇痛副作用的预防以及最佳剂量。方法150例妇产科手术病人被随机分为五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5组配方行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除了各自不同的配伍药物外每组均含有布比卡因125mg、吗啡5mg,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MD组:氟哌利多5mg;BMS1组:东莨菪碱0.3mg;BMS2组:东莨菪碱0.6mg。BMDS1组:氟哌利多2.5mg+东莨菪碱0.3mg。BMDS2组:氟哌利多5m异+东莨菪碱0.6mg。观察术后不同时点的呼吸循环参数以及VAS评分、Ramse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锥体外系反应、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结果各组的VAS评分和镇静评分均低于3,各组间、组内不同时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恶心的发生率BMS1组明显高于BMD、BMS2、和BMDS2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除BMD组外,其它组无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结论东莨菪碱能够明显降低吗啡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消除氟哌利多的锥体外系反应.0.6mg东莨菪碱配伍吗啡和布比卡因配方最好。

微管微创人流术120例疗效观察32-32

摘要:目的观察微管用于人流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妊娠5—8周要求微管人流120例为观察组,再随机抽出妊娠5—8周要求传统人流120例为对照组,观察人流术中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及术后阴道出血停止时间。结果微管微创人流疼痛明显减轻,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也明显减少,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管微创人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康复训练加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33-34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47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康复训练和高压氧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评定意识状态,Fugl-Meyer评定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ADL。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