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等。
  •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9-5675
  • 国内刊号:43-1161/C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229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31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湖南社会科学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共三篇)

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多元文化冲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摘要:自然与人的存在是多样化的存在,这决定人类的实践是多样性的实践,因此,由人类实践决定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冲突源于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性或者说多元化在客观上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的价值冲突。从文化与价值的关系来看,文化认同可以促进价值认同,文化整合可以促进价值整合。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冲突背景下,应通过文化整合、文化认同的途径推进价值整合,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9

论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对当代文化养老的影响

摘要:文化养老是在精神与物质双重评价标准下的,囊括养老思想、养老规范、养老措施等内容的复杂整体。中国传统宗族文化中养老文化的内容,对这一复杂整体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辩证分析这一影响,吸收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精髓,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养老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10-12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哲学·政治

存在论的感性转向:费尔巴哈开辟的道路与未竟的事业

摘要:前费尔巴哈时代,西方传统人学始终处于“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的阴影之中,“实体主义情结”挥之不去。在终结实体形而上学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费尔巴哈以“神的主体是理性”替换“我是我所是”的神学第一原理,极大地动摇了神学本体论的坚硬内核,但终归未能前行多远而中途折返;费尔巴哈以“理性的主体是人”对抗“人的主体是理性”的理性主义原则,极大地动摇了实体本体论人学的基本建制,但终归未能彻底瓦解而半途而废;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我思故我在”的近性哲学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人学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尽管费尔巴哈留给后人的都是一些“半拉子工程”,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费尔巴哈未竟的事业,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
13-17

中国梦的实践品性及其彰显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十几亿中国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铸就的全体人民的梦,有着坚实的实践根基。中国梦的产生、动力、目的都与实践内在、有机地联系着。中国梦来源于实践,实践凝聚着梦想实现的动力,梦想最终回归实践,为实践服务,理想、实干、创新则是梦想回归实践的着力之点。中国梦自始至终都赋有鲜明的实践品性,它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
18-21

“中国梦”的哲学逻辑及其对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影响

摘要:“中国梦”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为当前方兴未艾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也必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即监管创新与培育创新,监管创新主要包括:创设和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以社管社”;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构建综合性监管体系等。培育创新主要包括:逐步降低社会组织获得法律合法性的门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实施综合性的培育制度等。这些管理创新体现了中国梦“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体现了寻求国家与社会合作共强及将个体与整体有机结合,整体高于个体的“中国梦”的逻辑辩证。
22-25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问题的本质探究

摘要:怎样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到真正正确透彻的理解,也即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规定,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要求。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辨哲学之间的差异,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规定——历史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26-29

马克思书信中的生活话语及其当代价值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书信是体现他作为思想巨匠生命本真存在的一大文本群,其中蕴含有情爱、幸福、励志、批判以及交往、探索等方面丰富的生活话语,这些书信中的生活话语凸显鲜活流溢的生活情爱,映现冷峻理性的生活智慧,编织人际关系的生活网络,开辟思想实验的生活场域,追求自由解放的生活超越,具有生活文本话语的特质,它启示当代人,面对生活世界,应把持情爱之真,敞亮生存之智,优化交往之网,因顺生活之道,保有幸福之心,因而是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它所凝结的优秀话语元素渗透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将有益于引领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30-33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挖掘,来梳理和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探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不仅是丰富的、深刻的,而且是系统的、全面的。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开放性,它不仅能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生长点,还对出现在马克思之后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方向,表现出跨时代的生命力。挖掘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从而推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现实落脚点。
34-37

生态、理性与超验:论爱默生的自然主义观

摘要: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美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思想学说和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是他习惯表现的主题。他的自然主义观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与哲学的一大思想源泉,涉及对自然的生态认识、自然理性以及超验主义等内涵。他以不同于中世纪宗教视角的生态眼光审视着自然的本质,提出自然理性与超验主义来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灵魂的纯净。
38-40

论让·雅克·卢梭作品中的道家神韵

摘要:纵观让·雅克·卢梭的作品集,道家的山水神韵贯彻始终。尤其是作家对水的审美与中国道家老庄的审美视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点上的契合不仅是文学方面的交合,也是自然哲学观上的默契。
41-44

欧洲调式思维发展的美学路径

摘要:人类社会的每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背后,都有或一个或众多的哲学体系支撑着。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形成受众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有:传统调性理论和传统功能和声的瓦解、对理性主义和形式美的摒弃、对叙事性原则的拒斥、对情感表现与形式的不同态度等。而传统调性理论是西方传统音乐理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方调性体系的产生、发展直至现代主义音乐时期瓦解过程的论述,剖析了其背后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对现代音乐在美学层面上有着更深的理解。
45-47

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摘要: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困难阻力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思想认识分歧大,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制约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思想阻力;传统制度所形成的有关部门及其成员、特权资本等固化的利益共同体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既得利益阻力;旧制度惯性和新制度不完善,以及配套制度的滞后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阻力。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上述三重阻力,才能确保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走出改革深水区。
48-51

近代湖湘文化对新民学会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摘要:新民学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地位和作用与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近代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务实观、“日新不息、敢为人先”的变革和创新思想,对新民学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新民学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近代湖湘文化的优良学统。
52-55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法律·社会

人格权财产利益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要: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是个混合型的问题,其既涉及到精神利益,也涉及到经济利益,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的人格权制度,或者财产制度。基于其特殊性质,应兼顾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下,构建人格权财产利益制度。基本原则是构建人格权财产利益制度的基础,同时,其渗透了人格权财产利益立法价值理念和目的,从不同侧面体现目的和理念的体系。它向上迎接人格权财产利益制度的立法目的和价值理念,向下迎接人格权财产利益制度的具体制度,是理念基础和具体制度之间的“桥梁”。
56-60

国家治理视域中的助推型地方立法

摘要:国家治理是从国家管理转变而来的,前者更多地注重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协商合作。但是,只要存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对立,就存在国家治理与公民自治的张力,因此,国家治理的具体方式应该能使国家治理与公民自治保持平衡,即国家能通过积极干预实现整体的善业,又能为公民自治留下空间。作为国家治理方式的地方立法也应该能做到这一点。在自上而下主导型立法、自下而上自发型立法和助推型立法这三种模式中,只有助推型立法符合这一要求,所以,地方立法应该采取助推型立法模式,这才是国家治理的最佳方式。
61-66

论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

摘要: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作为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其具体职能是监督刑事诉讼当中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活动。自从我国检察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对于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研究一直局限于实务当中,注重实务当中出现的问题,但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研究少有文章提及。本文着重从理论的层面研究我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活动,分析我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
67-70

我国看守所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中国看守所的管理模式可以归结为约束—保护—信服。在法律规范约束和外部监督的双重推动下,该管理模式以看守所为主导、被羁押者配合的方式运行。中国看守所的管理模式昭示了具有中国司法元素的人权保障机制的渐进式建构,并对人权状况的促进、刑事诉讼的运行、未来刑事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
71-74

风险社会下教唆犯罪理论研究——兼论故意教唆过失行为的法律规制

摘要:故意教唆过失行为是犯罪参与论中一个被忽视的难题,刑法理论对它尚缺乏足够深入、系统的研究。故意教唆过失行为常被视为间接正犯中“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的情形,“原则上成立间接正犯”。但许多时候,故意教唆行为人并未支配整个犯罪事实,往往只能以无罪论。随着人类步入风险社会,故意教唆过失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让其游离于严密的法网之外,不仅会给司法机关办理相关案件带来极大的困惑,而且有违国民的法感情。鉴于此,本文主张刑法应当对故意教唆过失行为进行合理地规制,并视其具体情形定为教唆犯、帮助犯或间接正犯。
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