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等。
  •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9-5675
  • 国内刊号:43-1161/C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229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31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湖南社会科学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共三篇)

劳动教养制度废除背景下的社区矫正制度建设

摘要:劳动教养作为我国一项特殊的法律制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被正式废除。社区矫正制度作为劳动教养制度的替代制度随之提出,作为一项替代制度,社区矫正制度具有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社区矫正制度应秉承正确的理念,进行恰当的制度设计,才能有助于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
1-5

生态小康建设的理论思考

摘要:生态小康是人和生态的一种实践关系,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状态,是良好生产方式的表现,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生态小康建设的基本内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5-8

分离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与路径选择

摘要: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存在着分歧与一致。通过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经验与理论的分析,探究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曲折发展内在规律,并对我国城乡发展选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道路进行了剖析,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8-11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哲学·政治

群众路线的内在张力

摘要:由于党与群众是两种具有不同内涵的力量和角色,作为党与群众相结合的主要方式,群众路线必然有其内在张力。贯彻群众路线就是党与群众之间双向交流、相互制衡的反复过程,其正常结果是在党的要求与群众的要求之间达成一种历史性的和解、契合、融合和综合,消除各自可能滋生的极端倾向,使两者同时得到恰当的表达和满足,形成能够充分发挥两者力量的合力,最终有效实现特定的实践目标。群众路线的生机和优势就在于其具有内在张力,党的智慧和力量就在于善于确认、维护和运用群众路线的内在张力,叩其两端而问,在两者的结合上狠下工夫,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以此正确制定和实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2-19

王闿运的经世思想及其特征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名满天下”,亦“谤满天下”的人物,王闿运怀揣着经世之志,寓经世于经学、史学、文学以及教育,为实行其纵横之计四处奔走。身处于晚清这一中国社会最动荡、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他的经世思想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传统的继承性、时代的创新性以及独立的自主性等特点。由于种种原因,对他学术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0-23

翻译审美的大易视角研究

摘要:《周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拥有丰富的美学思想。文章援易入译,阐释了翻译审美的五大要点:(1)生命即美:审美本原;(2)立象尽意:审美表现;(3)贵时通变:审美态度;(4)精义入神:审美境界;(5)保合太和:审美理想。这些阐释为研究翻译审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24-28

新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刍议

摘要:党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政治特征、党性建设根本内核和阶级性集中体现,主要涵盖党的思想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等方面。新时期全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努力学习研究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纯洁性建设科学化水平。
29-33

中国梦的哲学底蕴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中国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实践是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它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社会实践走出来的伟大理想,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的伟大实践与不懈奋斗,中国梦进入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整体观。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中国梦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造福于全体人民的伟大理想。中国梦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集中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而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34-37

实践“中国梦”的三大基础研究

摘要:“中国梦”是凝聚全党乃至全国共识和力量的一面旗帜。对于“中国梦”的解读,不仅要正确理解它的确切含义,更要科学把握它的实现条件。梦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只有把握了现实,并积极创造条件,它才能成真。“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三个基础条件:一是藏富于民与全民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制度基础,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领导力量基础。只有把握夯实这三大基础,“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38-4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历史节点哲学分析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历史节点主要有“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等事件,这些事件呈现重大性、历史节点性、突发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正确方向、丰富时代内容、开辟可行路径。重大历史节点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实践经验、奠定群众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重大历史节点提供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重大历史节点形成唯物辩证统一关系。
41-44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意识培养

摘要:思想意识培养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催化荆”,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它为人所创并为人所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诠释构建社会化的合力培养场,调动培养者与培养对象之间的势差互动,实施生活化的教育关怀,是更好地发挥新时期思想意识培养功能的有效路径。
45-47

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探析

摘要: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根植于我军自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双重洗礼,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我军的宗旨入手,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48-50

基于AHP法的大学德育能力评价体系探讨

摘要:加强德育能力的建设,提高大学德育实效性必须构建大学德育能力评价体系。利用AHP法,结合大学德育能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德育能力形成规律,对大学生德育能力形成要素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德育能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和50个具体评价因子的三级指标构成,并提出了确定指标权重、标准值以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以期对大学德育提供依据。
51-54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法律·社会

论行政法的效益原则

摘要:行政效益原则契舍行政法的内在要求,并且行政效益原则是行政法原则的根本要义之一。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为三大部门法,刑法、民法、行政法之一的行政法原则的法源性地位,在现行的我国行政法体系中虽未得到明确,但在我国现行宪法、行政法、行政法规中,多处牵涉到行政效益,有的行政法规甚至直接提到行政效益原则。具体来讲,行政法效益原则的内容,包括明确分工原则、评估绩效原则、行政裁量原则、裁量公正原则、注重教化原则五个方面。
55-58

法治思维中的“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以湖南省检察机关为例

摘要:“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是从价值层面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效果、功能和意义所做的正面肯定和判断,它具有丰富的法治内涵,蕴合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出生产力”要求预防工作紧紧围绕防控职务犯罪风险,坚持查案预防、警示预防、建制预防、咨询预防“四位一体”推进,正确处理好腐败预防与犯罪预防、专业预防与社会预防、司法预防与立法预防的关系。
59-62

民事检察建议制度新探——以新《民事诉讼法》为视角

摘要:民事检察建议是新《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创新。依循本次修法的精神,民事检察建议应以个案监督为主,监督对象限于人民法院,从而彰显其特色。民事检察建议在性质上属于柔性权力,这不同于传统刚性权力,适用范围具有扩张性,对于“法不授权皆禁止原则”应变通适用,由此也决定了民事检察建议刚柔兼济的效力。
63-66

刑事诉讼中女性权利之缺损与救济——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

摘要: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中国《刑事诉讼法》在应对关涉女性重要权利的性犯罪以及家庭暴力问题上,由于立法中的性别缺失,导致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相关权利缺损,无法获得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刑事诉讼立法应实现性别回归,确立性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被害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家庭暴力的公诉制度,以救济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缺损之权利,实现刑丰诉讼中的性别平等。
67-70

刑法不得已原则研究——以界分不法行为为视角

摘要:德日刑法谦抑思想是近年来刑法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刑法迈向文明的今天,不法行为尽可能地用民法或行政法规制的理念有其合理内核。然一味地坚持刑法谦抑原则,则可能导致刑事不法与民事、行政不法界限模糊,进而在司法认定上出现刑事问题民事化或行政化倾向。刑法不得已原则基于刑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吸收谦抑原则的积极因素,探寻刑事不法行为在形式和实质上不同于民事、行政不法行为的基本属性,也将检视刑事和解制度在当下刑事立法和司法上的正当性。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