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等。
  •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9-5675
  • 国内刊号:43-1161/C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229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31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湖南社会科学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哲学·政治

当前反腐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建议

摘要:传统类型的腐败已经得到了有力的遏制,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进入制度化的阶段、道德的多元化、领域分离后的心理不平衡和更加严格的科层结构,使得腐败呈现出很多新发类型。尽管政府反腐力度空前加大,但由于预期反差从正向到负向的转变、网络信息的横向传播和社会横向制约力的强化,使民众对腐败的容忍程度也正在降低。因此,当前的反腐和廉政建设要注重防止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的系统性腐败,加强具体道德规范的建设,以多元道德冲突为背景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反腐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干部的产生方式以扩大干部获得的支持性社会基础。
1-5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9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四重维度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方向,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四个维度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10-12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构性

摘要: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合起来,历史性地建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合起来,历史性地重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更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构。由于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重大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之间无疑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但其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合理张力的历史性建构却如出一辙,具有深层的同构性关系。
13-18

哲学的实践理性——兼评诺曼·莱文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摘要:摘要: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诺曼·莱文在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溯源和理论特征中,特别关注了的哲学创作和实践个性。在莱文看来,没有任何哲学创造但又本能地领会了马克思的精神,没有接触马克思的任何著作而是活剥了恩格斯和列宁化的马克思主义。重重矛盾的莱文不但没有领会的实践理性也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统”的机杼。
19-22

与葛兰西的文化“人民性”认识之比较

摘要:摘要:与葛兰西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通约在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他们都确认了“人民”在进步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他们都强调了文化的“人民性”与“民族性”的联系;他们又都把文化生产者与人民的关系视为一种教育学关系。他们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互补性在于,面对民族文化传统,在批判的同时强调了继承,葛兰西则突出了批判向度。在以“人民性”视域观照同时代的文学时,侧重探讨民间文化,葛兰西则侧重于商业文化研究。面对“人民”内在的差异性,是既承认协商的必要,又更强调斗争,葛兰西则是承认斗争的不可避免,但更强调协商。
23-26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摘要: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文化建设的两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将二者作一比较和对照,对于我们全面回顾梳理和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准确认识和把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彰显的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深刻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积极探寻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
27-29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共生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共生有两个层面的理论依据: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这一历史过程就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共生性的探讨,积极建构两者之间的共生机制,进而实现良性互动,这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30-32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选择

摘要: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特别是富有卓见地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可能的路径选择,包括科学技术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经济发展生态和社会制度生态化等多方面。
33-35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视阈

摘要: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宁静,但是,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期,因为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困惑和误读,以及理性主义的强势思维,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信仰危机。为此,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6-38

论《李尔王》的伦理济世思想

摘要:摘要:《李尔王》作为一部伦理悲剧经典,是莎士比亚在深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下,灌注在剧中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中两套相辅相成的避免悲剧命运的济世方案。王权一父权主义从宏观着眼,为济世;后者从微观入手,为救个体,抚慰灵魂。它们是莎士比亚提出的互为表里的伦理济世双桅,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建构以王权一父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以仁爱隐忍苦行精神为主体的人格精神结构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透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化解文艺复兴晚期西方社会伦理危机,提供了一套合理的济世方案。
39-42

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的启示

摘要:摘要: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著作中首先从抽象的人和社会的人两个层面分析了人的使命,认为社会的人的使命就在于达到人类的“完善”。学者作为社会的人,是掌握社会知识的特殊阶层,因此,学者具有三种使命:学者应努力研究与发展他自己所选定的那种科学,并为此做出贡献;学者应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识为社会服务;学者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风尚。费希特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德国有其进步性,对我们今天还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43-45

社会科学评价: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社会科学评价是检验和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就历史发展来说,国内外社会科学评价大致经历了同行专家评价、文献计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文章在总结我国社会科学评价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社会科学评价存在的六大问题,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科学化、评价制度公正化、评价方法综合化、评价载体信息化等,是社会科学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46-49

20世纪中期中国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

摘要: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中期,在同志的一系列讲话的直接推动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乃至其他各行各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史称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人们习惯称为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特点之鲜明,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壮丽篇章,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50-54

“自由”概念辨析——兼评密尔的自由理论

摘要:摘要:伯林明确提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但其内容早在密尔那里就得到全面而又中肯的贯彻。密尔将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集于一身,很好地展示了自由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关系:广义自由和广义幸福是一回事,而狭义自由是狭义幸福的先决条件或实现手段。密尔的不伤害原则为区分公权和私权、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尽管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或改进。
55-62

“沉默的大多数”:后现代社会的政治图景——评鲍德里亚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批判

摘要:摘要:鲍德里亚认为,“沉默的大多数”即大众是一个“黑洞”,那些可以用来体现其特征的东西都被吞噬在这个黑洞中,为此,它无法被定义。其中交流的话语也无法被社会所听到,因为话语也同样被吞噬在这个黑洞中。既然它是黑洞,那么其中不同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对立的团体,也没有任何政治组织能够代表不同的团体。大众把任何话语的交流都转变成为符号奇观,消解其意义。政治家也把政治转变成为游戏。在政治游戏中,人们的投票不过是“获取答案”的体制,而不是人们政治意志的表达。
63-68

论法治政府的标准及其评估体系

摘要:摘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治国理政观念和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当务之急既需要在法治政府标准上获得更大的共识,同时出台分步实施方案,确定和实施一套公平有效的评估体系。
69-72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法律·社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

摘要:摘要:公司法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法律规范,应当经常保持与社会实践统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公司法修改的时机、条件及基本原则,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立法例,拟从公司类型的合理化、法律内容的精细化、法律性质的兼容化、公司治理的多边化、公司运营手段的电子化以及公司诉讼的可诉化等方面对我国公司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