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等。
  •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9-5675
  • 国内刊号:43-1161/C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229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31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湖南社会科学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文化繁荣与发展大家谈

着眼于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摘要: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刊第一期推出了“文化繁荣与发展大家谈”三位专家的专题论文后,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为进一步推进对该专题的讨论,本期继续发表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有的从当代文化的特点论述了为什么要着眼于提高文化竞争力及其途径;有的深刻论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贡献;有的以“吟诵”文化为例,深刻阐述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文化特征。这些文章无疑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欢迎各界专家学者继续参加讨论,把这一讨论引向深入。
1-5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摘要: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表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荡涤封建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文化纲领,明确了中国新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并总结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确定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目标,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中国文化事业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起点。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对文化强国目标的追求以及繁荣文化的举措,有着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5-10

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以吟诵文化为例

摘要:从“文化”一词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文化具有动态性和人化特征;这两个特性提醒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一方面,应把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转变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能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的“活文化”;另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应是使其成为医治人们精神弊病的一剂良药,为人们建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家园。本文以近年来较受关注的“吟诵”文化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
11-14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哲学·科学

为什么中国将来会有生态文明?——接应冯友兰“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的话题

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预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冯友兰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对中国文化与工业文明或科学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中国周末的哲学中有三派:道家是自然派,墨家是人为派,儒家是中间派。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倾向于自然派。这三派之间的激烈论战是以墨家的失败而告终的,致使向内寻求幸福的自然派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居统治地位。这就是中国长期没有科学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自以来,中国的人为派对自然派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朝向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的转型,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华文明之宗就是天人舍一和中庸之道的理念,这种理念终将促使中华文明转向或“复归”它所固有的生态文明。
15-20

战争伦理综论

摘要:作为运用战争的伦理规范体系,战争伦理是在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外战争伦理思想宝库中,中国战争伦理按其经历时期可大致分为:古代的仁道主义、近代的革命战争主义和现代的和谐主义;而西方战争伦理思想则可以根据其主要观点分为三类:现实主义、和平主义及其正义战争伦理思想。
21-24

论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生态的建设

摘要:新农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不是喜“新”弃“旧”,而是在建设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与融合。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建设既是农民文化心理的需要,也是保持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总体平衡的需要。当前,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出现了深重的危机:传统文化存续困难、建设堪忧、种类减少。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弘扬文化生态特色、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强化文化生态意识是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策略。
25-28

论“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华精神”比“中华民族精神”更能准确指称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之基因。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占主导地位文化认同的地缘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作为诞生于西方土壤的文明理论要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必须吸收中华文明之基因。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一体、以人为本;天下一家、以和为贵;道生万物、以道为导;众生平等、以众为尊。”这四句话可以简称为“四为精神”。即“为人、为和、为道、为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实际、重实践、重人民、重科学”。这十二个字可以简称为“四重精神”。“四重精神”与“四为精神”是契合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华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融合的“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体成果的最好指称。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由三大理论体系组成: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9-33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观点的启示

摘要: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蒋家王朝在中国内地的统治,证明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条真理。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史实,说明“水可栽舟,水亦可覆舟”,我们应以史为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顺天意,得人心,开创民富国强之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搞好民生工程,使国家长治久安。
34-37

屈原心志的哲学蕴含

摘要:此文是作者在上世纪80年的德文稿为基础作局部修改而成。文章试图对屈原的“用君之心行君之志”这句关键性的话所包含着的道德伦理原则进行新的诠释。文章同时力求展示这一原则在屈原精神和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它如何使屈原在巨大的时代冲突与巨大的内心冲突中达到一种非常的精神高度,直至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文章认为屈原的精神具有更广阔和更深刻的维度,因此不能从所谓的“主体哲学”出发将之单纯归结为主体主义、个体主义,或者个人人格主义。屈原的主体精神须得和他对道、对规范的理解紧密联系起来。
38-41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早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这让她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去审视社会现状和反思种种问题。在其作品《野草在歌唱》中充分体现了她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到理解。以探讨“人类生存”为主题的小说《野草在歌唱》通过对主人公玛丽夫妇生存状况的详实描述,揭示了西方社会导致个体生存悲剧的社会根源:窘迫的经济背景、狭隘的种族规约和残酷的阶级斗争。
42-45

廉政的政治哲学取向初探

摘要:廉政的政治哲学是对廉政“应然”的指引,中心关切乃是构造和确证公共权力执行者的行为规范。从政治哲学的现代经典观点入手,诠证廉政的政治哲学取向:廉政的根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廉政的制度是民主政治,廉政的途径是法治,廉政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通过分析和探讨,阐明廉政政治哲学之构成和特征,定义廉政政治哲学之取向。
46-48

人本主义祛魅与历史唯物主义出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整体转换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互不相同。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9-5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追求

摘要: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向度,它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明确揭示了发展的价值向度,不仅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根本价值在于人,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发展是为了“什么人”和为了人的“什么”的问题。
54-56

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思想博大精深,他高度重视青年、青年运动的作用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具体方法;在实践上,他率先垂范,辩证施教,校内校外教育并重,注重客观真实地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富有成效。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深入理解思想,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57-60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政法·社会

制度他律的实效性悖论——兼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摘要:治理腐败的方法有制度他律与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对遏制腐败具有强效应。2010年公布实施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相较前几个规定而言,在“立法”思想、“立法”技术等方面均有实质的进步,但制度他律的弱效应价值仍然凸显。本文在横向比较相关国家类似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廉洁自律的逻辑起点和完善现行《规定》的对策与建议。
61-64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选择

摘要: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日益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与高度重视。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为基础,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存在的路径依赖及其对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挑战,提出通过路径创新来突破制度变迁的路径约束,构建有利于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
65-68

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的公平分享机制研究

摘要:科技是全人类共享的知识财富。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热潮涌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公众对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的公平分享,成为当前社会公平与民主发展的重要尺度。中国正处转型时期,促进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的公平分享,发挥科技对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69-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利益的统筹兼顾思想探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利益,而且还重视利益的调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和增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实现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矛盾冲突复杂多变,不仅要关注利益的持续增长,更要关注利益的统筹兼顾。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探究,利益的统筹兼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规定,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因此,利益的统筹兼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原则,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73-76